第一章 导论 1
1 引言 1
2 前贤讨论红学史的模式及其局限 3
3 本书的研究范畴及取向 11
4 结语 18
第二章 《红楼梦》作者的身份及其超强的诠释功能 31
1 清代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记载及附会 31
2 遗民著书说的兴起 34
2.1 王梦阮、沈瓶庵的设想 34
2.2 蔡元培的说法:“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 36
2.3 邓狂言兴“汉人作者说”的确立 38
3 《红楼梦》作者的种族与诠释的关系 40
3.1 《红楼梦》与作者决定论 40
3.2 新红学的“旗人作者说” 40
3.2.1 胡适的研究和诠释转向——“夺取”作者,夺取诠释权 41
3.2.2 俞平伯对反满说“民族主义”理论的抨击 44
3.2.3 周汝昌对“反满说”的猛烈攻击 45
3.3 索隐派对“旗人作者说”的反应 47
3.3.1 寿鹏飞和景梅九另立作者 48
3.3.2 反满说对自传说作者论的消解 49
3.3.3 潘重规:原作者是“石头”(“消解曹雪芹威胁”行动之一) 53
3.3.4 杜世杰:曹雪芹是个化名(“消解曹雪芹威胁”行动之二) 55
3.3.5 李知其:曹雪芹是说书人(“消解曹雪芹威胁”行动之三) 59
3.4 余英时的“调和论”——曹雪芹的“汉族认同感” 60
4 马、列红学家对作者世界观的超越 65
4.1 马、列红学家论曹雪芹的世界观 67
4.2 创作论:马、列红学家眼中的曹雪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68
4.3 作品论:作品自身的客观效果论 71
4.4 批评论:不重视作者意图的批评方法 73
5 后四十回的作者与作者的分类功能 78
5.1 俞平伯的“性情说” 79
5.2 隐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及作者的分类功能 82
6 结语 89
第三章 《红楼梦》的文本地位与诠释问题——贯通论、有机说、优劣论、结构学、探佚学……(112) 1 《红楼梦》程高百廿回本在新红学以前的稳定地位 112
2 文本的“贯通”、“内在结构”和“有机说” 113
2.1 后四十回“续书说”的提出 113
2.2 俞平伯的“贯通论”与文本地位 115
2.3 《红楼梦》的“内在结构”与“有机说” 119
3 前八十回异文研究的各种问题 125
3.1 “作者原本”与“作者最后定本”的观念 126
3.2 文本的不稳定性与诠释的关系 130
3.3 文本的修订与作者意图 134
3.4 文本的残缺与贯通 141
3.5 作者本意与文本的地位 146
3.6 文本的优劣真伪之辨与作者功能观念 155
3.6.1 优劣与真伪问题 157
3.6.2 繁简二系的关系和作者问题 161
3.6.3 近年校注本对第六十七回的取舍 164
4 “独特的结构学”与无形的文本 165
5 结语:对文本特征、结构、探佚等问题的思考 170
第四章 《红楼梦》的特殊读者与《红楼梦》的诠释 198
1 脂批的出现及批者身份的特殊性 199
1.1 批语出现的时间特早 199
1.2 批者身份的特殊性 200
2 新红学以前脂批的命运 202
2.1 批者的权威 202
2.2 脂评的消亡及其重大影响 204
3 新红学时期的脂评研究 206
3.1 脂评重出 206
3.2 批者的身份与批语权威的建立 209
3.2.1 读者反应批评(Reader-response criticism)的启示 209
3.2.2 关于脂评的可信性:胡适的“堂兄弟说”与“作者自注” 211
3.2.3 俞平伯的犹豫:“评者之意”与“作者之意”的分野 217
3.2.4 周汝昌的“脂砚即湘云”:“取其所需”、“循环论证”的诠释策略 224
3.2.5 依附作者的权威 234
4 脂评的诠释问题:自传说和反自传说的对立 236
4.1 脂批与著作权的确立、自传说的完成 236
4.2 索隐派的反攻:索隐派的“增删说”和“暗合说” 240
4.3 “合传说”及其论证方法 248
5 结语:伪陈述与真历史 255
第五章 总括及批评 277
1 意义的来源及诠释的目标 277
2 评《红楼梦》的诠释方法 280
3 总结 300
参考资料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