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税收的概念 1
1.1 税收的概念 1
1.1.1 税收的产生是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1
1.1.2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1
1.1.3 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1.1.4 税收有其固有的形式特征 2
1.1.5 税收属于分配范畴 2
1.2 税收的形式特征 2
1.2.1 无偿性 3
1.2.2 强制性 3
1.2.3 固定性 3
1.3 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4
1.3.1 税收与国家财政性货币发行的区别 4
1.3.2 税收与国债的区别 5
1.3.3 税收与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的区别 5
1.3.4 税收与罚没收入的区别 6
1.3.5 税收与费的区别 6
1.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作用 7
1.4.1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筹集资金 8
1.4.2 调节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8
第2章 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 13
2.1 税制要素 13
2.1.1 纳税义务人 13
2.1.2 征税对象 13
2.1.3 税率 14
2.1.4 纳税环节 16
2.1.5 纳税期限 17
2.1.6 减税、免税 17
2.1.7 违章处理 17
2.2 税收分类 17
2.2.1 按照征税对象的性质不同分类 18
2.2.2 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分类 18
2.2.3 按税收收入归属和征收管理权限的不同分类 19
2.2.4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19
2.2.5 按计税依据分类 19
2.2.6 按税收收入形态分类 19
2.2.7 按照主权国家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不同分类 19
2.3 我国税收法律体系 20
2.3.1 税收法律关系 20
2.3.2 税收立法机关 20
2.3.3 我国现行税制体系 21
2.3.4 税收征收管理范围的划分 22
2.3.5 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划分 22
第3章 增值税 24
3.1 征税范围 24
3.1.1 征税范围的一般规定 24
3.1.2 征税范围的特殊规定 25
3.2 纳税人 26
3.2.1 小规模纳税义务人的认定及管理 27
3.2.2 一般纳税义务人的认定与管理 27
3.3 税率与征收率 28
3.3.1 基本税率 28
3.3.2 低税率 29
3.3.3 零税率 29
3.3.4 征收率 29
3.3.5 特殊规定 29
3.4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30
3.4.1 销项税额的计算 30
3.4.2 进项税额 33
3.4.3 应纳税额的计算 35
3.5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的计算 37
3.5.1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37
3.5.2 自来水公司销售自来水应纳税额的计算 37
3.5.3 购置税控收款机的税务处理 38
3.6 进口货物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8
3.6.1 进口货物的纳税人 38
3.6.2 进口货物的税收优惠 38
3.6.3 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的计算 38
3.6.4 进口货物增值税的税收管理 39
3.7 增值税的出口退(免)税 39
3.7.1 我国出口货物增值税的退(免)税政策和具体措施 39
3.7.2 增值税出口退税的退税率 42
3.7.3 出口退税的计算 42
3.7.4 出口退税的管理 44
3.8 增值税的征收管理 45
3.8.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纳税期限 45
3.8.2 增值税的纳税地点和纳税申报 46
3.8.3 增值税专用发票 47
第4章 消费税 50
4.1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50
4.1.1 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 50
4.1.2 征税对象 50
4.1.3 税目 50
4.1.4 税率 53
4.2 纳税环节 56
4.2.1 生产环节 56
4.2.2 进口环节 56
4.2.3 零售环节 56
4.3 应纳税额的计算 57
4.3.1 从价定率计征的应税消费品 57
4.3.2 从量定额计征的应税消费品 60
4.3.3 从价定率与从量定额复合计税方法 60
4.3.4 计税依据的特殊规定 60
4.3.5 税额扣除 61
4.3.6 酒类关联企业之间交易消费税问题 63
4.3.7 减税免税 63
4.4 出口退(免)税 63
4.4.1 出口退税率退(免)税政策 64
4.4.2 出口退税率退(免)税的计算与退(免)税后的管理 64
4.5 征收管理 65
4.5.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纳税期限 65
4.5.2 纳税申报和纳税地点 65
第5章 营业税 67
5.1 纳税义务人 67
5.1.1 纳税义务人 67
5.1.2 扣缴义务人 68
5.2 税目、税率 69
5.2.1 税目 69
5.2.2 税率 72
5.3 计税依据 72
5.3.1 计税依据的一般规定 72
5.3.2 计税依据的具体规定 72
5.4 应纳税额的计算 76
5.5 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 77
5.5.1 兼营不同税目的应税行为 77
5.5.2 混合销售行为 77
5.5.3 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非应税劳务 77
5.5.4 营业税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划分 78
5.6 税收优惠 79
5.6.1 起征点 79
5.6.2 税收优惠 79
5.7 征收管理 81
5.7.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81
5.7.2 纳税期限 82
5.7.3 纳税地点 83
第6章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84
6.1 城市维护建设税 84
6.1.1 纳税义务人 84
6.1.2 税率 84
6.1.3 计税依据 85
6.1.4 应纳税额的计算 85
6.1.5 纳税申报及缴纳 85
6.2 教育费附加 86
6.2.1 概述 86
6.2.2 征收范围、计征比率及计征依据 87
6.2.3 教育费附加的计算 87
6.2.4 减免规定 87
第7章 烟叶税 88
7.1 征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 88
7.1.1 征税对象 88
7.1.2 纳税人 89
7.1.3 税率 89
7.2 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征收管理 89
7.2.1 计税依据 89
7.2.2 应纳税额的计算 89
7.2.3 征收管理 89
第8章 关税 91
8.1 征税对象及纳税义务人 91
8.1.1 征税对象 91
8.1.2 纳税义务人 92
8.2 进出口税则 92
8.2.1 进出口税则概况 92
8.2.2 税则商品分类目录 92
8.2.3 税则归类 94
8.2.4 原产地规定 94
8.2.5 关税税率及运用 95
8.3 应纳税额的计算 98
8.3.1 关税完税价格 98
8.3.2 应纳税额的计算 103
8.3.3 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 104
8.4 关税减免 105
8.4.1 法定减免税 105
8.4.2 特定减免税 106
8.4.3 临时减免税 108
8.5 征收管理 109
8.5.1 关税缴纳 109
8.5.2 关税的强制执行 109
8.5.3 关税退还 109
8.5.3 关税补征和追征 109
第9章 企业所得税 111
9.1 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115
9.1.1 纳税人 115
9.1.2 征税对象 115
9.1.3 税率 115
9.2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16
9.2.1 收入总额的确定 116
9.2.2 准予扣除项目 117
9.2.3 亏损弥补 118
9.2.4 不得扣除的项目 118
9.2.5 纳税特别调整 118
9.2.6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其它要求 119
9.3 应纳税额的计算 120
9.3.1 分月(季)预缴所得税的计算 120
9.3.2 年终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120
9.3.3 境外投资收益的处理 121
9.4 税收优惠 121
9.5 征收管理 122
9.5.1 源泉扣缴 122
9.5.2 纳税申报与缴纳 123
9.5.3 纳税地点 123
第10章 个人所得税 125
10.1 纳税义务人 125
10.1.1 居民纳税义务人 125
10.1.2 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126
10.2 征税对象 127
10.2.1 个人所得税所得来源的确定 127
10.2.2 征税对象 128
10.3 税率 133
10.3.1 工资、薪金所得 133
10.3.2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133
10.3.3 其他个人所得项目 134
10.3.4 减征和加成征收 134
10.4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34
10.4.1 工资、薪金所得 134
10.4.2 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135
10.4.3 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135
10.4.4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 136
10.4.5 财产转让所得 136
10.4.6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137
10.4.7 偶然所得 137
10.5 应纳税额的计算 137
10.5.1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37
10.5.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38
10.5.3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0
10.5.4 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0
10.5.5 稿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0
10.5.6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1
10.5.7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1
10.5.8 财产租赁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1
10.5.9 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2
10.5.10 偶然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4
10.5.11 其他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144
10.5.12 应纳税额计算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144
10.5.13 捐赠扣除及境外所得税额扣除 151
10.6 税收优惠 152
10.6.1 对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152
10.6.2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批准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 153
10.6.3 下列所得暂免征收人所得税 154
10.7 纳税申报与缴纳 155
10.7.1 扣缴义务人源泉扣缴 155
10.7.2 纳税义务人自行申报纳税 156
第11章 资源税 161
11.1 纳税义务人、征税范围和税率 161
11.1.1 纳税义务人 161
11.1.2 征税范围 161
11.1.3 税率 162
11.2 应纳税额的计算 163
11.2.1 资源税的计税依据 163
11.2.2 应纳税额的计算 164
11.3 税收优惠 165
11.3.1 资源税的减免税项目 165
11.3.2 出口应税产品不退(免)资源税 165
11.4 征收管理 165
11.4.1 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165
11.4.2 纳税期限 166
11.4.3 纳税地点 166
第12章 土地增值税 167
12.1 征税范围、纳税人和税率 168
12.1.1 征税范围 168
12.1.2 纳税人 170
12.1.3 税率 170
12.2 土地增值额的计算 171
12.2.1 应税收入的确定 171
12.2.2 确定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 171
12.2.3 土地增值额 174
12.3 应纳税额的计算 174
12.4 税收优惠 176
12.4.1 对建造普通标准住宅的税收优惠 176
12.4.2 对国家征用收回的房地产的税收优惠 177
12.4.3 对个人转让房地产的税收优惠 177
12.5 纳税申报与缴纳 177
12.5.1 纳税申报 177
12.5.2 纳税地点 178
第13章 城镇土地使用税 179
13.1 概述 179
13.1.1 概念 179
13.1.2 立法意义 179
13.1.3 特点 180
13.2 纳税人和征税范围 181
13.2.1 纳税人 181
13.2.2 征税范围 181
13.3 应纳税额的计算 182
13.3.1 计税依据 182
13.3.2 税率 182
13.3.3 应纳税额的计算 183
13.4 税收优惠 183
13.4.1 下列土地免缴土地使用税 183
13.4.2 相关问题解释 184
13.5 纳税申报与缴纳 189
13.5.1 纳税期限 189
13.5.2 纳税申报 189
13.5.3 纳税地点 190
第14章 耕地占用税 191
14.1 立法目的 191
14.1.1 意义和特点 191
14.1.2 立法目的 191
14.2 主要税制内容 192
14.2.1 纳税人 192
14.2.2 征税范围 192
14.2.3 计税依据和税率 193
14.3 税额的计算和缴纳 193
第15章 房产税与契税 195
15.1 房产税 195
15.1.1 纳税人、征税范围和税率 195
15.1.2 应纳税额的计算 196
15.1.3 税收优惠 197
15.1.4 征收管理 200
15.2 契税 200
15.2.1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201
15.2.2 应纳税额的计算 202
15.2.3 税收优惠 203
15.2.4 契税的征收管理 204
第16章 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 206
16.1 车船使用税 206
16.1.1 征税范围、纳税义务人和税率 206
16.1.2 应纳税额的计算 208
16.1.3 税收优惠 209
16.1.4 征收管理 211
16.2 车辆购置税 212
16.2.1 基本制度 212
16.2.2 应纳税额的计算 212
16.2.3 税收优惠 213
16.2.4 征收管理 214
第17章 印花税 215
17.1 纳税人、征税范围和税率 216
17.1.1 纳税人 216
17.1.2 征税范围 216
17.1.3 税率 217
17.2 应纳税额的计算 219
17.2.1 计税依据 219
17.2.2 应纳税额的计算 220
17.3 减免和缴纳 222
17.3.1 税收优惠 222
17.3.2 纳税期限 223
17.3.3 纳税办法 223
17.3.4 违章处理 224
第18章 税收征收管理法 225
18.1 《征管法》概述 225
18.1.1 税收征收管理法立法目的 225
18.1.2 税收征收管理法适用范围 226
18.1.3 税收征收管理法的遵守主体 226
18.2 税务管理 229
18.2.1 税务登记管理 229
18.2.2 账簿、凭证管理 235
18.2.3 纳税申报管理 238
18.3 税款征收 240
18.3.1 税款征收的原则 240
18.3.2 税款征收的方式 241
18.3.3 税款征收制度 242
18.4 税务检查 253
18.4.1 税务检查的形式和方法 253
18.5 法律责任 256
18.5.1 违反税务管理基本规定行为的处罚 256
18.5.2 扣缴义务人违反账簿、凭证管理的处罚 256
18.5.3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的法律责任 257
18.5.4 对偷税的认定及其法定责任 257
18.5.5 进行虚假申报或不进行申报行为的法律责任 257
18.5.6 逃避追缴欠税的法律责任 258
18.5.7 骗取出口退税的法律责任 258
18.5.8 抗税的法律责任 258
18.5.9 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法律责任 258
18.5.10 扣缴义务人不履行扣缴义务的法律责任 259
18.5.11 不配合税务机关依法检查的法律责任 259
18.5.12 非法印制发票的法律责任 259
18.5.13 有税收违法行为而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法律责任 260
18.5.14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拒绝配合税务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法律责任 260
18.5.15 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的法律责任 260
18.5.16 不移送的法律责任 261
18.5.17 税务人员不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 261
18.5.18 渎职行为 261
18.5.19 不按规定征收税款的法律责任 261
18.5.20 违反税务代理的法律责任 262
第19章 税务行政法制 263
19.1 税务行政处罚 263
19.1.1 税务行政处罚的原则 263
19.1.2 税务行政处罚的设定和种类 264
19.1.3 税务行政处罚的主体与管辖 265
19.1.4 税务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 265
19.1.5 税务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 266
19.1.6 税务行政处罚的执行 268
19.2 税务行政复议 269
19.2.1 税务行政复议的概念和特点 269
19.2.2 税务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270
19.2.3 税务行政复议的管辖 271
19.2.4 税务行政复议申请 272
19.2.5 税务行政复议的受理 273
19.2.6 税务行政复议决定 274
19.2.7 税务行政复议的其他有关规定 275
19.3 税务行政诉讼 276
19.3.1 税务行政诉讼的概念 276
19.3.2 税务行政诉讼的原则 277
19.3.3 税务行政诉讼的管辖 277
19.3.4 税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278
19.3.5 税务行政诉讼的起诉和受理 279
19.3.6 税务行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 280
19.4 税务行政赔偿 281
19.4.1 概述 281
19.4.2 赔偿范围 283
19.4.3 赔偿程序 284
19.4.4 赔偿方式与费用标准 285
第20章 税务代理 287
20.1 税务代理概述 287
20.1.1 税务代理的概念 287
20.1.2 税务代理的特点 287
20.1.3 税务代理的特性及原则 288
20.1.4 税务代理在税收征纳关系中的作用 289
20.1.5 税务代理的范围与形式 290
20.2 税务代理的法律关系与法律责任 291
20.2.1 税务代理的法律关系 291
20.2.2 税务代理的法律责任 292
参考文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