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周敦颐在宋代道学中的地位 13
一 周敦颐与道学的发展 13
二 周敦颐在心学中的地位 20
三 周程关系辨议 26
张载哲学中的“虚”与“气” 30
一 对佛老的批评 31
二 气之聚散与冰水之喻 37
三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42
四 太虚即气 50
五 结语 58
吕大临《中庸解》简论 61
一 吕大临其人 63
二 《中庸解》的作者与版本 69
三 吕大临的《中庸》诠释 77
附论:关于“民鲜能久矣”一句的标点问题 105
北宋道学的“中和”说 107
一 中和与道、性、心 107
二 中和与动、静 114
三 物各付物 116
四 “涵养于未发之前”与“求中于未发之前” 117
五 结语 119
谢上蔡《论语解》的解释特点 121
一 “高迈卓绝”的解释方法 123
二 以“知仁”为重点的解释内容 135
三 工夫论的特点 141
四 结语 146
六、胡五峰的心性论 149
一 论性 150
二 论心 163
三 论心性关系 172
四 结语 180
朱熹的《仁说》与宋代道学话语的演变 182
一 二程的仁说 182
二 谢上蔡的仁说 190
三 杨龟山的仁说 193
四 吕大临、游定夫的仁说 197
五 胡五峰的仁说 199
六 朱熹的《仁说》 202
早期道学“穷理”说的衍变 229
一 二程的“穷理”说 229
二 张载的“穷理”说 243
三 程门后学的“穷理”说 262
朱熹的道体流行说 300
一 道体的含义 301
二 道体思想的来源 308
三 由体用论道体 313
四 道体流行的整体历程 324
五 道体兼体用 336
六 结语 340
朱熹论心之本体与功能 341
一 人心本善 343
二 “神明”与“虚灵” 350
三 “主宰”与“知觉” 361
张栻的《太极解》 372
一 太极观念之历史 373
二 张栻太极说之基本观念 375
三 张栻与朱熹之太极辩论 386
四 《太极解义》之思想 390
五 结语 402
张栻的中和说 404
一 二程的中和说 407
二 胡宏的中和说 409
三 张栻和朱熹的交流 414
四 早期中和说:先察识后涵养 417
五 晚期中和说:察识与涵养并进 424
六 结语 430
黄榦的《〈论语〉注》 432
一 黄榦的生平与著作 432
二 朱子与黄榦之间的思想交流 440
三 黄榦的《论语》解 448
四 黄榦对朱子学之卫护和传播 465
陈淳的《北溪字义》 469
一 陈淳其人 469
二 《字义》的体系与结构 473
三 理气论思想 476
四 以“命”为本的“根原论” 482
五 论心之说 488
六 论知行关系 492
七 卫护师门,批驳象山 496
八 结语 502
附录 504
一 《胡宏集》点校辨误 504
二 张栻《太极解义》 516
三 谢上蔡《论语解》集录 521
后记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