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0.1 现实生活中的财政问题 1
0.2 财政学的概念 2
0.3 混合经济中的财政 3
0.4 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7
本章小结 10
基本概念 10
思考与练习 10
第1章 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 12
1.1 效率 13
1.1.1 效率的含义 13
1.1.2 生产效率 14
1.1.3 产品组合效率 18
1.1.4 交换效率 22
1.1.5 衡量效率的简单法则 24
1.1.6 竞争性市场的效率 25
1.2 公平 28
1.2.1 公平的作用 28
1.2.2 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 29
1.2.3 非社会福利主义的公平准则 31
1.2.4 收入不平等的度量 33
1.3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与协调 35
1.3.1 公平与效率的冲突 35
1.3.2 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35
1.3.3 竞争性市场中公平与效率的取舍关系 36
本章小结 37
基本概念 38
思考与练习 38
第2章 财政的起因与职能 40
2.1 市场失灵 40
2.1.1 市场失灵:政府经济活动的起因 40
2.1.2 市场势力 41
2.1.3 市场残缺 43
2.1.4 市场功能缺失 44
2.2 财政职能 46
2.2.1 财政职能的分类 46
2.2.2 配置职能 47
2.2.3 分配职能 51
2.2.4 稳定职能 52
本章小结 53
基本概念 54
思考与练习 54
第3章 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 56
3.1 财政决策机制 56
3.1.1 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 56
3.1.2 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 58
3.1.3 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 59
3.1.4 简单多数票规则 61
3.1.5 出现投票悖论的原因 63
3.1.6 中间投票人定理 64
3.1.7 阿罗不可能定理 65
3.2 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66
3.2.1 选民的行为 66
3.2.2 利益集团的行为 68
3.2.3 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 70
3.2.4 官员的行为 70
3.3 政府失灵 72
3.3.1 政府失灵的原因 72
3.3.2 矫正政府失灵 74
本章小结 76
基本概念 77
思考与练习 77
第4章 财政的本质 79
4.1 财政的起源与发展 79
4.1.1 财政的起源 79
4.1.2 财政的发展 81
4.2 财政及其本质 83
4.2.1 财政的含义 83
4.2.2 两难冲突问题 84
4.2.3 财政的本质 86
4.3 财政的属性 87
4.3.1 公共性 87
4.3.2 利益集团性 88
本章小结 89
基本概念 90
思考与练习 90
第5章 公共产品 91
5.1 公共产品的特性 91
5.1.1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特性比较 91
5.1.2 不同类型的产品 92
5.1.3 关于公共产品概念的进一步说明 94
5.2 纯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95
5.2.1 私人产品的有效提供 95
5.2.2 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96
5.2.3 公共产品市场提供的非效率 98
5.3 准公共产品 98
5.3.1 准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98
5.3.2 准公共产品的公私合作提供 99
本章小结 101
基本概念 102
思考与练习 102
第6章 外部性及其矫正 104
6.1 外部性的特点及其对效率的影响 104
6.1.1 外部性的性质 104
6.1.2 外部性的类型 105
6.1.3 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 105
6.1.4 对模型的进一步探讨 108
6.2 外部性的私人对策 110
6.2.1 道德约束 110
6.2.2 企业合并 111
6.2.3 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 111
6.3 外部性的公共对策 113
6.3.1 征税 113
6.3.2 补贴 114
6.3.3 排污权交易制度 115
6.3.4 政府管制 117
本章小结 118
基本概念 119
思考与练习 119
第7章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控制 120
7.1 财政支出的规模 120
7.1.1 财政支出规模的度量 120
7.1.2 中国财政支出的规模 121
7.1.3 财政支出规模的国际比较 124
7.1.4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125
7.2 财政支出规模控制 129
7.2.1 预算监管制度 129
7.2.2 零基预算制度 130
7.2.3 政府采购制度 131
本章小结 132
基本概念 132
思考与练习 132
第8章 购买性支出 134
8.1 财政消费支出 134
8.1.1 概述 134
8.1.2 国防支出 135
8.1.3 教育支出 137
8.2 财政投资支出 140
8.2.1 财政投资的意义 140
8.2.2 财政投资的特点 141
8.2.3 财政投资的形式 142
8.2.4 财政投资的主要范围 142
本章小结 143
基本概念 144
思考与练习 144
第9章 转移性支出 145
9.1 社会救助计划 145
9.1.1 中国贫困人口的规模 145
9.1.2 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项目 147
9.1.3 农村反贫困计划 148
9.1.4 城市反贫困计划 151
9.1.5 救济救灾计划 152
9.2 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 153
9.2.1 概述 153
9.2.2 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 154
9.2.3 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157
9.2.4 实物转移的经济效应 160
9.3 社会保险支出 161
9.3.1 中国的社会保险计划 161
9.3.2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依据 162
9.3.3 养老保险的含义及其筹资模式 164
9.3.4 养老金的给付 166
9.3.5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及其问题 167
9.3.6 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 169
9.3.7 医疗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171
9.3.8 失业保险及其经济效应 172
本章小结 173
基本概念 174
思考与练习 174
第10章 公共项目的评价 175
10.1 公共项目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175
10.1.1 公共项目评价的特点 175
10.1.2 现值 177
10.1.3 净现值标准 178
10.2 公共项目评价的步骤 181
10.2.1 成本—效益分析的一般步骤 181
10.2.2 公共项目成本和收益的类型 181
10.2.3 公共项目成本和收益的度量 183
10.2.4 贴现率的选择 186
10.2.5 通货膨胀的处理 187
本章小结 188
基本概念 188
思考与练习 188
第11章 财政收入概述 190
11.1 财政收入的形式 190
11.1.1 财政收入的各种形式 190
11.1.2 财政收入体系 192
11.2 税收的基本概念 193
11.2.1 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193
11.2.2 税制要素 194
本章小结 199
基本概念 199
思考与练习 199
第12章 税收原则 201
12.1 税收原则的演进 201
12.1.1 古典税收原则 201
12.1.2 现代税收原则 203
12.2 税收的效率原则 204
12.2.1 税收的财政原则 204
12.2.2 税收中性原则 206
12.2.3 税务行政效率原则 210
12.3 税收的公平原则 211
12.3.1 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211
12.3.2 受益原则 211
12.3.3 纳税能力原则 213
12.3.4 两种衡量标准的权衡 217
12.4 最优税收 217
12.4.1 最优税收理论的核心 217
12.4.2 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方法 218
12.4.3 最优商品税 219
12.4.4 最优所得税 221
12.4.5 最优税收理论的启示 222
本章小结 223
基本概念 223
思考与练习 224
第13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225
13.1 税收转嫁的含义与类型 225
13.1.1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225
13.1.2 税收转嫁的形式 226
13.2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228
13.2.1 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228
13.2.2 要素收入课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232
13.3 税收转嫁与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235
13.3.1 一般均衡分析的必要性 235
13.3.2 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236
13.3.3 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237
13.3.4 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238
本章小结 239
基本概念 240
思考与练习 240
第14章 税收制度 241
14.1 税收体系 241
14.1.1 税收体系的构成 241
14.1.2 税收分类 243
14.1.3 税制结构设计 244
14.2 流转课税 247
14.2.1 流转课税的特点与类型 247
14.2.2 增值税 249
14.2.3 消费税 254
14.2.4 营业税 256
14.3 所得课税 258
14.3.1 所得课税的特点 258
14.3.2 所得课税的类型 259
14.3.3 个人所得税 260
14.3.4 公司所得税 263
14.3.5 社会保险税 265
14.4 财产课税 266
14.4.1 财产课税的特点与类型 266
14.4.2 一般财产税 268
14.4.3 特别财产税 268
14.4.4 财产转让税 269
14.4.5 中国的财产课税 269
本章小结 270
基本概念 271
思考与练习 271
第15章 公债 272
15.1 公债理论 272
15.1.1 公债的特点 272
15.1.2 公债的产生条件 273
15.1.3 公债负担及其衡量 274
15.1.4 公债理论的发展 275
15.1.5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争论 276
15.1.6 公债的经济影响 278
15.2 公债制度 280
15.2.1 公债的种类 280
15.2.2 公债的发行 281
15.2.3 公债的偿还 283
15.3 公债市场 284
15.3.1 公债市场的含义 284
15.3.2 公债市场的功能 285
本章小结 286
基本概念 286
思考与练习 287
第16章 公共企业 288
16.1 公共企业存在的原因 288
16.1.1 公共企业存在的一般原因 288
16.1.2 公共企业存在的具体原因 289
16.2 政府与公共企业间的财政关系 292
16.2.1 政府对公共企业的投入 292
16.2.2 政府从公共企业取得的收入 293
16.2.3 公共企业赤字与政府财政 294
16.3 公共企业的政府管制 295
16.3.1 政府管制的理由 295
16.3.2 政府管制的主要措施 296
16.3.3 政府管制的效果评估 297
16.4 公共企业的绩效及其改革 298
16.4.1 公共企业绩效低下的原因 298
16.4.2 公共企业绩效问题的经验证据 300
16.4.3 公共企业的改革 301
16.4.4 结论 304
本章小结 304
基本概念 305
思考与练习 305
第17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306
17.1 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306
17.1.1 地方辖区的形成及其最优规模的确定 306
17.1.2 蒂伯特模型 308
17.1.3 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 309
17.2 政府间的支出划分 311
17.2.1 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311
17.2.2 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分工 314
17.3 政府间的收入安排 317
17.3.1 政府收入安排的原则 317
17.3.2 政府间的收入划分 318
17.4 政府间转移支付 320
17.4.1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形式 320
17.4.2 政府间补助的经济效应 321
本章小结 325
基本概念 325
思考与练习 325
第18章 财政政策 327
18.1 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 328
18.1.1 财政政策的含义 328
18.1.2 财政政策的类型 329
18.1.3 财政政策的目标 331
18.1.4 财政政策的工具 333
18.2 财政政策效应 335
18.2.1 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335
18.2.2 财政政策的稳定效应 338
18.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341
18.3.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依据 341
18.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 342
本章小结 343
基本概念 344
思考与练习 344
参考文献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