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 问题缘起 8
二 研究意义 21
三 文献综述 22
四 研究方法 34
五 创新之处 35
第一部分 教育选择的理论解读 38
一 选择的含义、特征和类型划分 38
(一)选择的含义和特征 38
(二)选择行为划分的依据 48
二 教育选择的定义和内涵 52
(一)教育选择的定义 52
(二)教育选择的内涵 55
三 教育选择的主体 74
(一)教育选择主体的认定 74
(二)教育选择主体的分类 76
(三)教育选择主体的关系 82
四 教育选择的对象 87
(一)教育选择对象的确定标准 87
(二)教育选择对象的存在形态 90
(三)教育选择对象的转化机理 94
(四)教育选择对象的主客二性 96
五 教育选择的类型 97
(一)适应性教育选择和超越性教育选择 97
(二)外部性教育选择和内部性教育选择 100
(三)决策性教育选择和执行性教育选择 102
(四)现实性教育选择和可能性教育选择 103
第二部分 教育选择的理论基础 106
一 主体性理论:教育选择之何以可能的人性基础 106
二 心理学理论:教育选择之所以发生的动力基础 109
三 博弈理论:教育选择之如何进行的策略基础 111
第三部分 教育选择的依据 114
一 教育选择依据的内涵 115
(一)教育选择依据和教育选择条件的区别 115
(二)教育选择依据和教育选择条件的联系 117
二 教育选择依据的作用 119
(一)教育选择依据之于教育选择过程的作用 120
(二)教育选择依据之于教育选择主体的作用 122
三 教育选择依据的特点 123
(一)教育选择依据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123
(二)教育选择依据的层次性和变化性 126
(三)教育选择依据的现实性和超越性 128
四 教育选择的主要依据 130
(一)教育规律 131
(二)教育目的 133
(三)教育对象 136
第四部分 教育选择的过程及特征 138
一 教育选择的过程 138
(一)教育选择的思维整合阶段 140
(二)教育选择的实践操作阶段 144
二 教育选择的特征 147
(一)教育选择的向善性 148
(二)教育选择的建构性 151
(三)教育选择的过程性 153
(四)教育选择的历史性 155
(五)教育选择的未来性 157
第五部分 教育选择的水平判断 160
一 教育选择水平的内涵分析 160
(一)教育选择主体自身潜能的发挥程度 162
(二)教育选择主体对约束条件的利用程度 163
(三)教育选择主体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 165
二 教育选择水平的形成机理 166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弹性空间 167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形成机制 169
三 教育选择水平的判断标准 171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效益”标准 172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为人”标准 174
四 教育选择水平的可证性和不可证性 178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可证性 179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不可证性 180
五 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意蕴 184
(一)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支撑 185
(二)教育选择水平的道德承担 187
第六部分 教育选择的代价分析 191
一 教育选择代价的内涵 191
(一)关于代价的研究 192
(二)教育选择代价的内涵 195
(三)教育选择代价的特殊性 197
二 历史之鉴:教育选择代价的史实观照 199
(一)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史实 199
(二)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代价 201
(三)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教训 203
三 现实理路:教育选择代价的控制策略 205
(一)健全教育选择的民主机制 206
(二)遵循教育选择的科学规律 207
(三)构筑教育选择的法制框架 209
第七部分 教育选择的案例研究 212
一 东营市农村远距离学生食宿工程的案例分析 212
(一)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可行性 217
(二)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必要性 223
(三)食宿工程之教育选择的策略性 229
二 东营市年度教育工作计划要点的案例分析 235
(一)东营市教育工作计划的自主选择性 238
(二)东营市教育工作计划的连续性和相互支撑性 239
结语 249
参考文献 252
后记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