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礼”用诗与用诗时代 1
一 “三礼”作者与成书年代 2
(一)《周礼》 3
(二)《仪礼》 15
(三)《礼记》 24
二 “三礼”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意义 26
(一)礼的实践与中国文学的早期形态 26
(二)礼典用诗与中国文学的理性精神 36
(三)礼的象征与早期文艺思想 39
(四)礼与乐论及诗论的产生 45
三 “三礼”用诗与“三礼”用《诗》 49
(一)“三礼”用诗:“礼”的诗化 51
(二)“三礼”用《诗》:“诗”的礼乐化 57
第二章 礼与诗、乐关系的历史演变 66
一 “神人以和”:礼、乐(诗)关系的历史渊源 67
(一)伐鼓救日与日神祭礼 67
(二)笙竽交和与祈雨祭礼 69
(三)歌舞祀神与图腾祭礼 71
(四)原始乐舞与生殖崇拜祭礼 75
二 “礼”藏于“乐”:礼与诗、乐关系的形态原型 78
(一)文字学意义上的礼乐关联 79
(二)“荐之上帝,以配祖考”:乐的宗教祭祀功能和古礼的原型形态 80
(三)“绝地天通”:事神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84
(四)古礼观念的确立:从“乐”中分化出来的“礼节”和“仪节” 85
三 从“诗乐”到“乐诗”:“礼”与《诗》、“乐”关系的角色演变 89
(一)礼乐制度的确立——仪式乐歌的鼎盛期——《诗》从属于“乐” 92
(二)周王朝的衰落——“变风”、“变雅”入《诗》——对“诗乐”隶属于仪式的有力冲击 97
(三)春秋时代的“赋诗”、“引诗”——《诗》、“乐”关系的重大转变——“乐”从属于《诗》 99
四 古乐的消失与《诗》的儒学化 108
(一)以古乐消失为标志的文化转型 108
(二)孔子论《诗》与《诗》的儒学经典化 113
第三章 宗周“雅乐”与礼乐文明的诗学意义考察 118
一 夏、商文化与“雅乐”制度的滥觞 119
(一)“雅”义溯源 119
(二)夏代乐舞与“雅乐” 123
(三)殷商乐舞与河洛殷音乐文明 128
二 周代礼制的嬗变与雅乐内涵的变化 132
(一)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宗周雅乐体系的确立 132
(二)周王室东迁与“雅”义的扩展 141
(三)雅乐的衰退与新声的崛起 145
三 “三礼”雅乐的艺术构成 150
(一)“五礼”与乐的谐配 151
(二)乐宫制度与大司乐机构 161
(三)乐器与乐队编制 167
四 雅乐的时间和空间意义 179
(一)夷夏东西:雅乐的地域流播和空间意义 179
(二)雅俗互转:雅乐的发展节奏和时间意义 184
第四章 周代礼典制度与《诗》的传播和接受 188
一 周初“制礼作乐”和礼典制度的实行 189
(一)礼以体政:礼典制度的政治历史线索 189
(二)礼以敬德:礼典实践的人文关怀 192
(三)“礼典”艺术:礼典形态的诗性与审美 196
二 从“诗”到《诗》:《诗》文本编辑与传承的文化环境 202
(一)献诗与《诗》的传承 203
(二)采诗与《诗》的传承 204
(三)宫廷礼仪与《诗》的传承 208
三 《诗》的礼典属性及其传播与接受机制的发生 211
(一)礼典歌诗举隅 211
(二)接受理论与用诗机制 219
四 礼典制度与周代传《诗》系统的演变 226
(一)帅瞽登歌——乐传其声——以“声”为用的瞽矇传诗系统 226
(二)国子之教——诗习其义——以“义”为用与《诗》传播系统中的“声”、“义”关联 233
(三)诗乐分途——“声”的隐退与“义”的扩展——经典化《诗》的传播 240
第五章 燕飨礼仪与春秋时代的赋诗风气 244
一 西周时代的燕飨礼仪与燕飨之歌 244
(一)先秦典籍和西周金文中的燕飨礼仪 245
(二)《诗经》中所反映的西周燕飨礼仪 250
二 “仪礼时代”与《仪礼》燕飨礼仪中的诗乐情况分析 253
(一)“仪礼时代”概念的界定 254
(二)《仪礼》燕飨礼仪中的诗乐资料 256
(三)燕飨礼仪与《诗》的礼典性 261
三 燕飨礼仪形式的变化与春秋时代的燕飨赋诗 267
(一)“礼终乃宴”:燕飨赋诗的礼学渊源与形成机制 267
(二)“诗可以观”:燕飨赋诗的适应范围与思想意义 275
(三)“文其言以达旨”:燕飨赋诗的修辞意义与士君子人格 284
第六章 “礼义”的发现与《孔子诗论》的理论来源 289
一 用诗与诗论:《孔子诗论》的理论背景 290
(一)诸子论诗:以功用为目的的文艺考察 290
(二)《孔子诗论》:用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94
二 礼与性情:《孔子诗论》的礼学和哲学依据 299
(一)从“礼仪”到“礼义”:《孔子诗论》的礼学渊源 299
(二)“礼生于情”:礼与性情关系辨正 306
三 “诗亡隐志”:《孔子诗论》的论诗标准及审美层次 310
(一)“情”与“志”:《孔子诗论》的情感要素 310
(二)“色”与“礼”:《孔子诗论》的礼义蕴涵 316
(三)“美”与“善”:《孔子诗论》的审美层次 319
四 诗论与乐论:《孔子诗论》的诗学意义 324
(一)以诗论乐:礼乐功能的恢复与儒家的诗学理想 325
(二)以情论诗:礼义背景下的“性情”诗学 328
(三)由点及面:儒家诗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30
附录 334
《周礼》用诗表 334
《仪礼》用诗表 336
《礼记》用诗表 340
参考文献 348
后记 367
补记 369
英文目录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