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文献名邦”重教兴学第一章 “文人渊薮”誉余姚 3
第一节 余姚的悠久历史 3
第二节 余姚的灿烂文化 6
第三节 余姚的重教传统 11
第二章 乡贤创办新学堂 15
第一节 诚意的缘起 15
第二节 校名的由来 16
第三节 一流的学校 19
第三章 百年名校谱新篇 32
第一节 漫长的办学历程 32
第二节 今日的泗门小学 37
第三节 泗门桃李满天下 41
第二篇 贤江根植诚意学堂第一章 贤江求学到诚意 53
第一节 勤奋好学的学生 53
第二节 成绩优异的学生 55
第三节 追求进步的学生 57
第二章 初为人师在诚意 60
第一节 破格留校任教 60
第二节 潜心教学实践 61
第三节 深受师生赞赏 63
第三章 继续深造别诚意 66
第一节 “教然后知困” 66
第二节 胸怀大志出乡关 68
第三节 从余姚诚意走出的大教育家 70
第三篇 教育大师理论精髓第一章 德育观 83
第一节 “不能没有新的道德观念” 83
第二节 “人生观教育很重要” 87
第三节 “习惯的力量比生命还大” 91
第二章 学生观 98
第一节 学生“自动”学习论 98
第二节 合理安排学习生活 102
第三节 “全人生指导”理论 117
第三章 教师观 123
第一节 师德观 123
第二节 教师的责任 128
第三节 教师的素养 132
第四章 教学论 135
第一节 倡导“潜在课程” 135
第二节 倡导学法改革 139
第三节 倡导课外活动 146
第五章 校风论 148
第一节 什么是校风 148
第二节 校风的意义 149
第三节 校风与学风 153
第六章 教育创新论 156
第一节 什么是教育创新 156
第二节 为什么要教育创新 158
第三节 如何实现教育创新 161
第四篇 贤江思想反哺母校第一章 管理“师杨”:构建和谐的管理模式 171
第一节 和谐管理的理念 171
第二节 和谐管理的制度 177
第三节 和谐管理的措施 181
第二章 教师“师杨”:培养优良的师资队伍 187
第一节 修习:教师提高的基础 187
第二节 科研:教师成功的途径 189
第三节 实践:教师成功的保障 192
第三章 学生“师杨”:造就优秀的少年人才 197
第一节 目标:像杨贤江那样全面发展 197
第二节 行动:像杨贤江那样刻苦学习 203
第三节 才艺:像杨贤江那样多才多艺 207
第四章 课程“师杨”:打造全新的课程结构 209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探索历程 209
第二节 学以致用与学科整合 211
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 218
第五章 教学“师杨”:重建丰富的教学生活 223
第一节 教学观念新 223
第二节 教学形式多 229
第三节 教学方法活 241
第六章 评价“师杨”:建立灵活的评价机制 244
第一节 评价不是“考”学生 244
第二节 形式创新:“成长袋”评价 246
第三节 评价方法的再思考 256
后记 258
《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编后记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