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1
历史年表 1
前言&金介甫 1
绪言 1
画轴上的形象 8
见闻地图 14
历史时刻 18
中英文学团体与文学对话的形成 24
书信的用途 33
亲身实践理论 45
发展现代主义 53
第一章 朱利安·贝尔的“英国风格” 59
敏感而现代:在中国教书的朱利安·贝尔 59
从外省走向政治 92
从神话到书信之争:朱利安·贝尔和凌叔华 99
共同翻译:朱利安·贝尔和凌叔华 128
第二章 英国和中国的文学团体:政治和艺术 155
想象其他的社团:新月派 155
政治和艺术 171
相似的团体:布卢姆斯伯里文化圈 181
第三章 东西方的文学对话:探索文明和主观世界——狄更生和徐志摩 193
意味深长的两个语汇:文明和主观世界 193
文化吸引 194
徐志摩:“布卢姆斯伯里的重要纽带” 197
头戴中国帽子的英国导师:G·L·狄更生 206
培养浪漫主义的自我:徐志摩 210
一种逾矩的感觉:中国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叙述 235
英国“文明”的重新定义:狄更生 242
《中国人约翰的来信》:G·L·狄更生 250
利顿·斯特雷奇的《天子》 259
未成文的《中国之行》:E·M·福斯特和萧乾 267
“不受欢迎的常态”: E·M·福斯特阐述跨国性观念、文化和英国小说 279
吞没和被吞没:中国的贫穷和英国小说 302
中国人眼中的英国现代主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D·H·劳伦斯、詹姆斯·乔伊斯、T·S·艾略特和 弗吉尼亚·伍尔夫 308
被中断的现代主义 327
第四章 英国人眼中的中国风景 337
自然主义景观:朱利安·贝尔 345
画家的眼睛:瓦内萨·贝尔和凌叔华 356
构建“狭窄的艺术之桥”: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凌叔华 375
出身书香门第:凌叔华和弗吉尼亚·伍尔夫 387
“痛苦记忆”:战争和女性写作 406
凌叔华的作家自我 415
文体的尝试:短篇小说和自传 429
你像中国绅士一样谦逊: 伦纳德·伍尔夫和凌叔华 436
1919年前后的五四运动 441
英国文学的翻译 447
垂柳青花瓷盘上的中国: 查尔斯·兰姆、乔治·梅瑞狄斯和亚瑟·韦利 452
“英国风格”的扩张: 英中混合式园林和邱园宝塔 477
邱园:中国宝塔 486
融合的视野 494
第五章 成长中的现代主义 497
借一双“中国”眼睛 497
中国艺术风格和国际中国艺术展 510
东方主义和英国人的反应 518
“清除指涉痕迹” 521
美学视角 528
界限的认识论:主体和客体 538
表达的危机:美学上相得益彰 549
省略的技巧:线条 563
平面性和可塑性 575
视觉美学对文学的影响 579
后记 595
译后记 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