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中医药食的起源 10
中医药食理论与易学的关系 20
“道地药材”与“司岁备药” 21
“取象比类”与“同气相求” 34
象形药食与象义药食 37
中药的性能 44
“四气”与“五味” 52
中药的升、降、浮、沉 62
中药理论中的“归经” 69
易学的损益学说与药食养生 76
五脏与五味 82
五脏与五味 83
五味的“宜”与“忌” 104
中医药的基本常识 110
中药的毒性与品性 111
中药的命名 112
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119
中药的炮制 126
中药制剂的配制与贮备 129
方剂配伍法则——君臣佐使 131
“七方”与“十二剂” 135
方药的剂型与种类 143
用药禁忌 148
服药期间的食物禁忌 153
妊娠用药禁忌 154
“七情合和”与“畏”、“反” 156
“十八反”与“十九畏” 160
进补的法则 163
什么叫进补 164
什么叫虚证 165
气虚及其常用药食 166
血虚及其常用药食 172
阴虚及其常用药食 177
阳虚及其常用药食 184
常用的补法 187
温补法 188
清补法 190
平补法 192
合理的进补方法 194
进补为什么一般首选冬季 202
什么叫冬病夏治 205
常用食物与补养 209
玉米 210
小麦 211
粳米 213
马铃薯 215
赤小豆 216
绿豆 217
扁豆 218
落花生 219
黄豆 220
山药 甘薯 222
蘑菇 223
猪肉 224
牛肉 225
羊肉 226
鸡肉 227
鸭肉 228
兔肉 229
鳖 230
鲤鱼 231
鲫鱼 232
饮食宜忌 233
辛辣 237
生冷 238
油腻 239
海腥 240
发物 241
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