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凤鸣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010067503
  • 页数:3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大量的史料基础之上,系统地对山东半岛在不同历史时期中韩日三国贸易活动和友好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做了论证说明,充实了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山东半岛在数千年的中韩、中日交往活动中,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韩、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和经贸交往,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是一本学术性的专著,可供专业研究人员阅读。

一、绪论——中韩日文化的交流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1

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文化交流早在史前文化时期就开始了,庙岛群岛是中日韩文化最先交流的纽带。日本的水稻就是“由山东半岛传到日本中部地区的” 2

大量的史料证实,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有着一条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这条“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明确山东半岛在中韩、中日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12

二、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航地 22

春秋时,齐国成为了西周各诸侯国和周边地区的贸易中心,“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言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日本也发掘出了战国时齐国所产丝绢 23

春秋时,齐国主动开展与朝鲜半岛的贸易活动,“八千里之发、朝鲜可得而朝也”。“东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26

三千多年前,日本使者从山东半岛进出中国大陆,“周时天下太平,……倭人贡鬯草”,走海路“循海岸水行” 36

三、秦朝时期——徐福与海上丝绸之路 42

(一)徐福“入海求仙人” 42

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仙人”,除了徐福自身的航海和神仙知识以外,依靠的就是秦朝的强大国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事件 42

(二)徐福“入海求仙人”的考证 46

司马迁把徐福记为“齐人”,是山东半岛人。但徐福故里在山东半岛哪里呢?龙口徐乡?胶南琅琊?还是苏北赣榆? 47

徐福“入海求仙人”的启航港也有多说,比较可信的是在山东半岛沿海的港口,可信度较大的应是胶南琅琊,但在古黄县沿海举行启航仪式也极有可能 53

徐福“入海求仙人”路线,是从山东半岛北部入海,沿庙岛群岛,渡过渤海湾,沿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海岸线,“循海岸水行”南下 62

徐福船队的登陆地点选在哪里?《三国志》里记载,传言到了亶洲;唐诗里说到了日本;五代时义楚记载:“日本国亦名倭,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 67

四、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循海岸水行”,韩、日进出中国的海上通道 78

(一)汉朝时期 78

西汉初期,山东半岛通过海上与朝鲜半岛的往来已是非常便捷了,“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说明移居朝鲜的燕、齐、赵地的百姓之多,这无疑也加速了朝鲜半岛的开发和文化的交融 78

朝鲜半岛西部海岛上有州胡国“乘船往来,货市韩中”,中国的货物主要应来自山东半岛一带 82

日本“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只能是“循海岸水行”,沿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海岸线,经庙岛群岛,进入山东半岛 85

(二)魏晋时期 87

司马懿从山东半岛运粮支援辽东战役,以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司马懿四万大军的粮草供应,则是从山东半岛起运 87

《三国志》里记载了曹魏时期与日本的往来路线,“循海岸水行”至倭国“女王之所都”。山东半岛是当时进出中国的必经之路 91

“循海岸水行”的路线,韩“频遣使”、倭“有三十国通好”,并进行了大量以丝绸为主要货物的朝贡贸易。倭人骨卜的习俗应是受到了山东半岛盛行的骨卜之风的影响 93

(三)南北朝时期 99

南朝宋时,高句丽的使臣渡海从山东半岛登陆,从光州被“送于京师”。倭国的使者路经百济、高句丽,从山东半岛进入中国大陆 99

北魏时,北魏与高句丽通过光州海中传送物品和信使。北魏使者出使东夷诸国“从东莱浮海” 104

考古发现及文献都证实,移居朝鲜半岛南部一带的中国人应多为齐人,从朝鲜半岛移民日本的秦人、汉人,大多应来自山东半岛。日本学者认为,“山东地区的一些佛教造像因素,越过大海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106

五、隋唐时期——登、莱是“极海之处”。东方海上丝路的繁荣 116

(一)登州是“极海之处”,是隋唐时出海的主要通关口岸 117

隋唐时期,到高丽国和渤海国的出关口岸是登州,“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新唐书·地理志》还具体记载了到新罗的路线:“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至新罗王城” 117

隋及唐初,日本进入中国的交通路线:“取新罗道,泊于莱州”,或“取渤海道,从登州入海” 122

日本圆仁和尚一行本想从楚州“过海归国”,却被地方官拒绝,说“须递到登州极地之处,方可上船归国”,登州是对外往来的主要通关口岸 127

(二)友好往来的频繁和文化交流的繁荣 131

来往登州的外国客人很多,日本僧人来了只能住开元寺,可开元寺“尽安置官客,无闲房。有僧人来,无处安置” 131

在“百姓饥贫”之年,日本圆仁和尚在山东半岛感受到“主人殷勤”、“汤药茗茶周足”,使圆仁“实难销谢,但增悚愧” 135

山东半岛长期居住着很多新罗人,他们与当地人和睦相处,文化上相互影响,同时也保留着自己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讲经礼忏皆据新罗风俗” 143

感人至深的故事:文登女善妙“生生世世归命和尚”,跟随新罗僧义湘学习佛法,并帮义湘“成就大事” 149

山东半岛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和发达的海上贸易,使许多新罗人“多寄傍海村乡”,留居山东半岛 152

山东半岛是道教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百济和新罗的道教文化是经山东半岛传入的。新罗道教传人金可记和崔致远都在山东半岛留下了足迹 156

新罗“海上王”张保皋及他筹建的赤山法花院,为中、日、韩三国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罗商人金清也曾出资扩建昆嵛山无染寺 162

(三)对日、韩关系和日、韩贸易的重要基地 171

高丽、百济、新罗三国“数相侵伐”,隋唐王朝出兵朝鲜,“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唐龙朔年间,“诏征舟师自黄陲”,“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贼众大溃”,百济叛军“及倭众并降” 171

唐王朝对朝贡的回赐“抚劳甚厚”、“优劳甚至”,实际是一种朝贡贸易。唐朝是山东半岛对外贸易的繁荣期,“登州城南街东有新罗馆、渤海馆”,赤山浦有日本和“渤海交关船同泊彼浦” 179

山东半岛是新罗人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基地,新罗国“所输物产,为诸蕃之最”,新罗商人“到登州界泊船”。圆仁和尚两次遇到从密州来的新罗商船 189

六、五代及宋金元时期——“往返皆自登州”,持续繁荣的海上通道 196

(一)五代时期 196

山东半岛与新罗国往来频繁,新罗人在登州做都督府长史,新罗国还在登州等地设有办事处,配有“登州知后官”。后唐时,高丽商船至登州“入州市场” 196

登州是渤海国、黑水国与中原王朝联系的必经之路,渤海国、黑水国“自登州泛海出青州”。黑水国到青州、登州做生意,“青州市到黑水蕃马”、“黑水兀儿部至登州卖马” 200

(二)北宋时期 203

山东半岛是海东诸国往返中国的必经之路,“海中诸国朝贡,皆由登莱”。先是“高丽人往返皆自登州”,后来,为防辽国,密州“发船至高丽” 203

密州板桥镇是重要对外港口,往来的海外货物很多,密州“海外诸物积于府库者”,“倍于杭、明二州” 211

高丽著名的大觉国师义天入宋求法,从密州板桥镇登陆,“至大宋板桥镇,知密州朝奉郎范,迎劳即奉表,具陈所以来朝之意” 217

宋商运往高丽的货物,特别是丝绸制品,山东的产品很多,高丽的“丝绒织纴皆仰贾人自山东、闽、浙来” 221

(三)金代时期 229

日本船只“因籴遇风”,飘至即墨移风砦,这极有可能是在山东半岛北部一带购粮的日本船。密州板桥镇设立的“榷场”,是山东地区与东南沿海及海外的物资交易地 229

(四)元代时期 231

山东半岛是元代处理高丽和日本事务的战略要地,派“山东宣尉使塔察儿”去调查、处理高丽事务。“置胶东行省于莱阳”,“总制东方事” 231

元代,高丽国王经常派人到山东半岛做生意,“又遣中郎将宋瑛等航海往益都府”,易货贸易。高丽商人也越海到山东半岛西部做生意,“到高唐收起绵绢,到直沽里上船过海” 236

蓬莱水城清淤时发掘出土了高丽古船,韩国新安郡海域发现的中国元朝贸易船,船上的瓷器种类和蓬莱水城出土的基本相似。专家们分析,高丽古船和新安沉船应是“开往日本从事国际贸易的” 239

日僧邵元为灵岩寺撰写碑文:“天下名刹,谁闻而不仰于其风欤”,已成为元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243

七、明朝时期——海上丝路的使者、海盗与卫士 248

(一)明代,登、莱是朝鲜进出中国的主要通关口岸 249

朱元璋令高丽使臣“从海道来”,由登州上岸,再由陆路至南京。天启元年以后,“辽路阻绝,贡使取道登、莱”,高丽使臣仍从山东半岛登陆,“直达京师” 249

明廷用布匹为马值到朝鲜购马,山东布政司运布至辽东,“如数酬之”。朝鲜“贸米于登州”,山东半岛的粮食通过海路运往朝鲜 254

蓬莱水城清淤时,“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高丽瓷器和日本瓷器”,“出土了相当我国明末的日本‘宽永通宝’圆钱” 260

(二)海上丝路的使者 265

长山人刘鸿训,出使朝鲜“不辱君命”,使中断的明、朝关系得以恢复,明廷决定“改朝鲜贡道,自海至登州,直达京师” 265

《燕行录》记载了朝鲜使臣经山东半岛来华的经过。登州是朝鲜使团进入中国大陆的登陆地,通过登州这个窗口,朝鲜使团“感受到中国人的信义和极其仁厚” 272

朝鲜使团山东半岛途中观感:在寺庙“则设茶迎慰”,在衙门“必迎送于中门之外”,“饭米酒馍甚优”,“土风之嗜古亦可想矣!” 280

朝鲜使者在山东半岛,特别是在登州留下了中朝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燕行使登州诗文:“地隔言虽异,心同道已亲” 286

(三)倭寇入侵与半岛军民抗倭 297

明初,倭寇“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万历年间“倭寇朝鲜、(山)东省环海” 297

面对倭寇的反复侵扰,登州、莱州“兵民击退之”,“海运复通,商贾骈集”。登州火器营教官、葡萄牙人陆若汉向朝鲜使臣赠送西洋火炮、望远镜、火药等 300

登州人戚继光“未敢忘危负岁华”,担起了抗倭的重任。“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渴望和平、守护海疆的强烈信念。他战绩卓著,其军事理论也影响了朝鲜和日本 306

(四)壬辰战争,山东儿女“名动藩邦草木知” 311

在援助朝鲜,抗击日军的“壬辰战争”中,登州、莱州是支援朝鲜前线兵源和物资的重要基地,“发运山东粟”,“由山东海运接济” 311

在中朝联合抗击日军侵略的斗争中,青州人邢玠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功高上国山河裂,名动藩邦草木知” 321

八、清朝时期——海禁,阻隔不了的丝绸之路 328

(一)禁不住的“渔采贸易”和殖民者的掠夺 329

清初,朝廷实施海禁,但没有隔断山东半岛沿海百姓与朝鲜百姓的交往,中朝民间的“渔采贸易”屡禁不止。许多山东商人还远航日本从事海外贸易 329

康熙三十七年,从登州“海运赈济朝鲜”,“转运之速,赈货之周”,令朝鲜国王“感激殊恩,备言民续于既绝,邦祚延于垂亡” 338

海禁没有阻挡住西方殖民者的掠夺,“洋船私至登州及烟台地方贸易,买地造屋”,“洋人于到烟台后,特商船之大者悉行夺去,居民商贾迁徙一空” 340

(二)甲午海战,海上丝路的伤痛和裂痕 344

甲午战争的炮火使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弥漫着腥风血雨,中国军民英勇抗敌,血洒海疆,千年古航道企盼世代友好和永久和平 345

甲午海战之后,中日海上航线上有了许多为复兴中华而东渡日本的山东游子,他们为清末阴云弥漫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点亮了希望之光 353

(三)烟台、青岛开埠,海上丝路承载着屈辱和觉醒 360

烟台开埠,17个国家在烟台设领事馆,日本甚至在烟台设立警察机关。朝鲜与烟台的贸易量和人员往来逐年增多,中俄贸易也曾在烟台港占据着很大的份额 360

凭借便捷的海上通道和相近的传统文化背景,甲午战争后,日本扩张了对华贸易,日本商品充斥了烟台乃至整个山东市场 366

青岛开埠,取代烟台成为山东半岛第一大贸易口岸。日本开通了与青岛的海上直航,日本对青岛的进出口贸易远远超过德国 373

山东商人不仅繁荣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而且在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上,也有山东商人活跃的身影 379

参考文献 385

跋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