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1
一心理学的对象 1
二心理学的任务 5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 8
一心理学的原则 8
二心理学的方法 10
第三节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18
一心理学的历史 18
二心理学的现状 20
三我国心理学的发展 23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28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观点 28
第二节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1
一人脑结构的复杂性 31
二人脑机能的特殊性 41
第三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1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51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53
第四节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55
一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56
二心理调节、支配着实践活动 59
第三章 心理的起源和意识的特征 62
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63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 63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 65
第二节 人的意识及其特征 74
一意识的产生 74
二意识的结构 76
三意识的特征 79
四自我意识 83
第四章 个体的社会化 88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的概述 88
一什么叫个体的社会化 88
二个体社会化的历程 90
三个体社会化的意义 93
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94
一遗传与成熟 95
二环境与教育 97
第三节 个体社会化与早期经验 100
一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100
二个体社会化是伴随生命始终的过程 104
第四节 社会动机的形成 106
一需要与动机 106
二马斯洛的需要一动机理论 108
三社会需要与社会动机的形成 113
第五章 人际交往与人际知觉 118
第一节 人际交往 118
一什么叫人际交往 118
二言语交往 120
三非言语交往 125
四多种交往手段综合运用 135
第二节 人际知觉 136
一什么叫人际知觉 136
二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137
三人际知觉的规律性 141
四归因论 145
第六章 人际关系与相互作用 155
第一节 人际关系 155
一什么叫人际关系 155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 157
三爱情的特点 164
四人际关系的测量 167
第二节 相互作用 174
一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合作与竞争 175
二学校里的合作与竞争 181
第七章 社会态度与社会角色 191
第一节 社会态度 191
一什么叫态度 191
二态度的形成 194
三态度的改变 196
四态度的测量 204
第二节 社会角色 208
一什么叫社会角色 208
二角色扮演与角色冲突 211
三性别角色 215
第八章 学生的学习及其制约因素 228
第一节 关于学习的概述 228
一什么是学习 228
二学习是怎样进行的 230
三制约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232
第二节 能力及其个别差异 233
一什么是能力 233
二能力与学习的关系 234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 235
四能力的测量 239
第三节 学习动机 241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241
二学习的主要动机—成就动机 244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248
第四节 学习策略 252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253
二学习策略对学习的影响 254
三学习策略训练 258
第九章 知识的获得 263
第一节 知识获得的概述 263
一什么叫知识的获得 263
二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 264
三发展能力与教学 265
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268
一什么叫知识的理解 268
二理解知识的心理过程 269
三怎样促进知识的理解 278
第三节 知识的巩固 282
一什么叫记忆 282
二应该怎样记 283
三什么叫遗忘,遗忘是怎样进行的 288
四怎样防止遗忘,怎样复习 294
五怎样再认,怎样回忆 300
第四节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301
一什么叫知识的迁移 302
二怎样促进知识的迁移 303
三知识的应用与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305
四影响知识应用的一般因素 307
第十章 技能的形成 311
第一节 技能的概述 311
一技能的概念 311
二技能的类型 313
第二节 技能形成的过程与标志 315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标志 315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和标志 317
第三节 练习及其条件 319
一练习的概念 319
二有效练习的条件 320
第四节 练习曲线 326
一练习曲线的概念 326
二练习曲线中成绩进步的分析 327
第十一章 品德的培养 335
第一节 品德的概述 335
一道德与品德 335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337
三品德研究的意义 340
第二节 道德认识的形成 341
一道德知识的掌握 341
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343
三道德信念的产生 344
四道德认识发展的研究—道德发展阶段论 345
第三节 道德情感的丰富 349
一情绪、情感与道德情感 349
二道德情感的特征 350
三道德情感的培养 351
第四节 道德行为的训练 352
一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352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52
三道德意志的锻炼 353
四道德行为的研究—社会学习论 355
第五节 品德不良的原因与矫正 356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 356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358
第十二章 人格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362
第一节 人格的概述 362
一人格概念的界定 362
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363
三人格测验 364
第二节 人格理论 366
一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366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370
三埃里克森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理论 375
四罗杰斯的存在—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 378
第三节 人格适应和心理健康 381
一人格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381
二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382
三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 388
第十三章 学习的测量与评定 392
第一节 测量与评定的概述 392
一什么叫测量与评定 392
二测量与评定的作用 394
第二节 测量与评定的方法 395
一口头提问 395
二书面测验 396
第三节 测量与评定的实施 410
一测量与评定的进行过程 410
二教师应具备的测评道德 413
第十四章 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 417
第一节 青少年学生的生理特征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18
一神经系统和皮质机能的发展 418
二身体形态的发育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20
三性的成熟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422
第二节 青少年学生交往的发展 426
一青少年学生与父母在心理上的断乳期 426
二青少年学生同伴交往的发展 428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 431
一青少年学生的智力发展 431
二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完善 433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442
第一节 教师工作的特点和任务 442
一教师工作的特点 442
二教师工作的任务 445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448
一教师的认识能力 448
二教师的情感 451
三教师的意志 452
四教师的特殊能力 453
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 455
一教师的威信及作用 455
二教师威信的形成 456
三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458
第十六章 管理心理 463
第一节 个体心理与激励 464
一需要和动机 464
二激励理论 468
第二节 群体心理 477
一群体和群体行为 477
二群体凝聚力 481
三群体决策 483
第三节 领导心理 486
一领导的概述 486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 489
三学校的领导方式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