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 1
一、背景 1
二、问题的提出 3
三、研究的问题 19
四、研究的意义 20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一、科学的本质 21
二、促进学生科学本质观的一般方法 24
三、促进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的研究 29
四、促进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的研究 34
五、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的主要方面 35
六、文献综述小结 38
第三章 科学本质观、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关系 40
一、科学本质观 40
二、教师科学本质观对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的影响 42
三、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影响 45
第四章 研究的设计和过程 48
一、研究的范式 48
二、研究的对象 48
三、实践研究活动及其进展 50
四、研究工具 61
五、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65
第五章 研究的发现(一):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的发展 68
一、6位在职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分析 68
二、B组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分析 89
三、C组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分析 108
四、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小结 127
第六章 研究的发现(二):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的发展 131
一、6位在职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分析 131
二、B组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分析 144
三、C组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分析 182
四、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小结 223
第七章 影响教师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的课程因素 226
一、对我国理科课程标准的分析 226
二、对我国现行理科教科书的分析 228
三、对“优秀”教学案例的分析 238
四、课程因素分析小结 243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245
一、总结和结论 245
二、建议 249
三、关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256
附录 258
附录1 “分子”教学设计案例 258
附录2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案例 261
附录3 “化学键”教学设计案例 264
附录4 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 268
参考文献 270
后记 280
表1-1 理科教师对科学本质观主要方面作答的期望水平情况 12
表4-1 A组6位在职教师基本情况 48
表4-2 B组14位理科教师基本情况 49
表4-3 C组21位理科教师基本情况 49
表4-4 A组在职教师专题研讨性学习活动内容 51
表4-5 传统科学本质观和当代科学本质观的结构性比较 57
表4-6 三类实践研究活动的内容比较 60
表4-7 科学本质观评价参考标准 61
表4-8 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行为水平评价参考标准 64
表5-1 6位在职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观统计量 68
表5-2 6位在职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观t检验 69
表5-3 6位在职教师“科学知识以经验为基础的本质”的水平比例 71
表5-4 6位在职教师“科学中的观察、推论和理论的本质”的水平比例 74
表5-5 6位在职教师“科学理论和规律的功用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水平比例 76
表5-6 6位在职教师“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和想象性”的水平比例 78
表5-7 6位在职教师“科学知识的负载理论本质”的水平比例 79
表5-8 6位在职教师“科学知识的暂定性本质”的水平比例 80
表5-9 6位在职教师“科学知识植根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水平比例 81
表5-10 6位在职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观关键表述变化 83
表5-11 B组理科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观统计量 89
表5-12 B组理科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观t检验 90
表5-13 B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以经验为基础的本质”的水平比例 91
表5-14 B组理科教师“科学中的观察、推论和理论的本质”的水平比例 95
表5-15 B组理科教师“科学理论和规律的功用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水平比例 98
表5-16 B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和想象性”的水平比例 99
表5-17 B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的负载理论本质”的水平比例 101
表5-18 B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的暂定性本质”的水平比例 103
表5-19 B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植根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水平比例 105
表5-20 C组理科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观统计量 108
表5-21 C组理科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观t检验 109
表5-22 C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以经验为基础的本质”的水平比例 110
表5-23 C组理科教师“科学中的观察、推论和理论的本质”的水平比例 112
表5-24 C组理科教师“科学理论和规律的功用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水平比例 115
表5-25 C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和想象性”的水平比例 117
表5-26 C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的负载理论本质”的水平比例 119
表5-27 C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的暂定性本质”的水平比例 121
表5-28 C组理科教师“科学知识植根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水平比例 123
表5-29 B组理科教师和C组理科教师实践后科学本质观差异性t检验 126
表6-1 6位在职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教学行为比较统计量 131
表6-2 6位在职教师实践前后科学本质教学行为比较t检验 132
表6-3 B组理科教师课程学习前后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比较统计量 145
表6-4 B组理科教师课程学习前后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比较t检验 145
表6-5 B组理科教师“教学目标构建”水平发展比例 146
表6-6 B组理科教师“教学目标构建”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47
表6-7 B组理科教师“教学目标构建”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48
表6-8 B组理科教师“教学主题设计”水平发展比例 153
表6-9 B组理科教师“教学主题设计”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54
表6-10 B组理科教师“教学主题设计”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55
表6-11 B组理科教师“区别观察和推论”水平发展比例 160
表6-12 B组理科教师“区别观察和推论”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60
表6-13 B组理科教师“区别观察和推论”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62
表6-14 B组理科教师“注重产生式”水平发展比例 165
表6-15 B组理科教师“注重产生式”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66
表6-16 B组理科教师“注重产生式”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67
表6-17 B组理科教师“反思性活动设计”水平发展比例 171
表6-18 B组理科教师“反思性活动设计”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72
表6-19 B组理科教师“反思性活动设计”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73
表6-20 B组理科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发展比例 177
表6-21 B组理科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77
表6-22 B组理科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79
表6-23 C组理科教师课程学习前后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比较统计量 183
表6-24 C组理科教师课程学习前后科学本质教学行为发展比较t检验 183
表6-25 C组理科教师“教学目标构建”水平发展比例 185
表6-26 C组理科教师“教学目标构建”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86
表6-27 C组理科教师“教学目标构建”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87
表6-28 C组理科教师“教学主题设计”水平发展比例 190
表6-29 C组理科教师“教学主题设计”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91
表6-30 C组理科教师“教学主题设计”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92
表6-31 C组理科教师“区别观察和推论”水平发展比例 197
表6-32 C组理科教师“区别观察和推论”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198
表6-33 C组理科教师“区别观察和推论”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199
表6-34 C组理科教师“注重产生式”水平发展比例 204
表6-35 C组理科教师“注重产生式”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205
表6-36 C组理科教师“注重产生式”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206
表6-37 C组理科教师“反思性活动设计”水平发展比例 210
表6-38 C组理科教师“反思性活动设计”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210
表6-39 C组理科教师“反思性活动设计”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212
表6-40 C组理科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发展比例 215
表6-41 C组理科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发展比较统计量 216
表6-42 C组理科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发展比较t检验 217
表7-1 现行理科教科书分析内容及对应的版本 229
表7-2 现行理科教科书科学本质教学行为水平 231
表7-3 “优秀”教学案例来源 238
表7-4 “优秀”教学案例的科学本质教学行为水平 239
图4-1 A类实践活动进程 52
图4-2 B类实践活动进程 56
图4-3 科学本质教学行为自我监控系统 58
图4-4 C类实践活动进程 59
图6-1 6位在职教师“教学目标构建”水平发展 132
图6-2 6位在职教师“教学主题设计”水平发展 134
图6-3 6位在职教师“区别观察和推论”水平发展 135
图6-4 6位在职教师“注重产生式”水平发展 138
图6-5 6位在职教师“反思性活动设计”水平发展 140
图6-6 6位在职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发展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