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导论:什么是宗教以及与儒教有关的争论 1
什么是宗教? 1
什么是儒教 8
秦汉以降的宗教气氛 17
传统的儒、佛、道三教观 24
利玛窦与礼仪之争 32
清末儒者的儒、耶之辨 38
儒教的特点以及研究儒教的理论意义 48
第一章 儒教的彼岸世界 54
中国上古的神祇观念 55
儒教的上帝观念 63
儒教的神灵系统 71
人死后的归宿或鬼神观念 79
儒教礼仪及事神原则 86
第二章 儒教的此岸组织 94
儒教国家的祀神部门 95
天子及诸臣的使命 99
皇帝及各级官员的祭祀职能 105
儒家、儒者与国家官吏系统 113
儒教与民众 119
圣人一神人的中介,天意的传达者 125
神道设教析 132
第三章 天人之际及其演改 136
以德配天思想及其发展 137
天人感应说——儒教关于天人之际的第一种学说 143
儒教君臣对天变的责任 151
天道自然说——儒教关于天人之际的第二种学说 159
天赋性理说——儒教有关天人之际的第三种学说 167
第四章 天意的载体 175
儒教占卜术 175
灾异和祥瑞——上帝的批评与表彰 184
谶纬及其历史地位 192
河图、洛书的特殊地位及其历史演变 199
宋明时代的河图论 206
第五章 天意与事天 213
祭祀事天论 214
以德事天论 223
仁义忠孝事天论 229
养性事天论 239
主敬事天论 246
第六章 儒者的事业和追求 252
儒者与知识分子 252
儒者的有德而王理想 257
事父事君是儒者的主要事业 264
成贤成圣是儒者的基本追求 272
内圣外王辨 281
第七章 儒经、儒学的性质和作用 288
儒经的性质和意义总论 289
相为经纬表里的《易》与《书》 294
本天事神的礼和乐 301
奉天命而作的《春秋》和天经地义的《孝经》 308
儒经与其他宗教经典 316
儒经和儒学 317
第八章 法天则地的治国之道 319
儒教先驱对治国之道的探讨 320
崇礼尚德的治国之道 325
以无为本的治国原则 333
正心诚意的治国之道 343
第九章 儒教哲学的天道理气论 354
道与道论 355
气与气论 363
理与气 370
第十章 儒教哲学的心性论 380
天赋人性论 380
性善性恶之争 383
禀气人性论 390
人性自然论 398
天理人性论 405
第十一章 儒教与诸文化领域 414
儒教与道德 415
儒教和文学艺术 422
儒教与史学 427
儒教与自然科学 434
第十二章 儒教和其他宗教的交往 441
儒教和基督教的交往(上) 441
儒教和基督教的交往(下) 447
儒教和伊斯兰教 452
儒教和佛教 459
儒教和道教 464
后语 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