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庄巧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09079449
  • 页数:681 页
图书介绍:《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是从亲本取材、组合选配和遗传资源利用的角度,按我国小麦区划分十大麦区阐明我国小麦品种改良所走过的历程,育成品种的生产利用及演变情况和品种系谱的组成与发展变化,并对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主旋律即三大病害(条锈、赤霉、白粉)的抗病育种、品种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加工品质的改良这三大命题作了专题综述。在绪论中除概括分析1949-2000年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改良品种在增产中的作用和育种技术的改进外,还对从上世纪20年代前后开始的我国早期小麦育种史略作了简略追溯,使读者对我国小麦品种改良事业的成长壮大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这些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与认识,对丰富我国小麦及其他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和更有成效地指导今后小麦育种实践以及生产品种的科学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可供中专以上从事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人员, 特别是小麦品种工作者阅读、参考。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1949—2000年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 2

种植面积的变化 3

总产量的增长 3

单产水平的提高 4

品种在我国小麦生产发展中的贡献 5

第二节 改良品种在我国小麦生产上的应用 6

大品种的数目 6

大品种的地区来源 7

大品种的生产使用年限 9

第三节 小麦育种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10

骨干亲本的作用 10

中间亲本材料的创制 13

对一些育种程序与技术的商榷 14

第四节 早期小麦育种工作简况 19

麦作改进机构史略 19

改良品种举要 26

改良品种的推广应用 30

参考文献 33

第二章 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34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34

燕(山)太(行)山麓平原副区 35

晋冀山地盆地副区 36

黄土高原沟壑副区 37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38

品种更换 38

不同时期品种性状的演变 52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53

以地方品种燕大1817与美国品种胜利麦杂交育成的农大183等品种 54

以农大183等为基础亲本与引进或改良品种杂交育成的东方红3号、北京10号、农大139等品种 58

以钱交麦为代表的引进推广品种与当地推广品种杂交育成的西峰号、平凉号等品种 70

以黄淮冬麦区推广品种碧蚂4号与引进品种早洋麦杂交育成的北京8号及其衍生品种 78

以“1B/1R”类品种为抗源育成的丰抗号品种及其衍生品种 83

半矮秆高产品种的系谱 95

优质麦品种的系谱 101

轮回选择育成品种的系谱 104

参考文献 105

第三章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106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106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109

品种更换 109

品种性状的演变 122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127

以地方品种为基础,用早期引入的国外品种作抗锈病亲本杂交选育的第一轮改良品种 128

以第一轮改良品种为基础,与国外抗锈病品种或本国改良品种杂交选育的第二轮改良品种 132

以第二轮改良品种作基础,与其他改良品种或外引品种杂交选育的第三轮改良品种 140

以国外引进品种为主要亲本杂交选育的品种 144

以“1B/1R”类品种为主要抗源杂交育成的品种 154

利用前几轮育成品种(系)作材料,适当引入新血缘开展聚合杂交和综合改良育成的新一轮品种 160

小结 165

参考文献 169

第四章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171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171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173

品种更换 174

品种性状的演变 180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183

早熟地方品种江东门、临浦早的衍生品种 184

南大2419的衍生品种 186

阿夫的衍生品种 190

St1472/506等的衍生品种 194

欧柔、阿勃、吉利的衍生品种 198

墨西哥小麦的衍生品种 200

以“1B/1R”类品种为亲本杂交育成的荆麦35等品种 201

小结 201

参考文献 204

第五章 西南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206

四川盆地副区 206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206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208

品种更换 208

品种性状的演变 211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212

以合川光头和成都光头等地方品种为主要亲本与外引品种杂交育成的品种及其衍生品种 212

以南大2419、阿勃、玛拉等引进品种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及其衍生品种 214

以多亲本复合杂交育成的繁6、繁7及其衍生品种 217

由繁6杂交育成的绵阳11及其衍生品种 220

小结 222

贵州高原副区 223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223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224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228

云南高原副区 230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230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232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237

以南大2419及其系选种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238

以弗兰尼等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旱地品种或田麦品种 241

以墨巴等墨西哥小麦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242

以绵阳号小麦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245

小结 246

参考文献 248

第六章 华南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250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250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251

地方品种当家 251

引进品种和系选品种逐渐代替地方品种 251

推广自育的改良品种 252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253

以地方品种福州白麦与引进的抗锈病品种杂交育成的福麦7号、抗锈1号、抗锈3号等品种 253

以欧柔为主要亲本与国内外改良品种杂交育成的品种 255

以墨西哥小麦等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259

以琦玉27为亲本杂交育成的台中31、台中32等及其衍生品种 262

参考文献 262

第七章 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264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264

生态环境 264

生产概况 266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268

以合作号、松花江号耐、抗锈病品种为代表的第一次品种更换 269

以克强、东农101、克群、辽春1号、丰强2号等稳产、丰产品种为代表的第二次品种更换 270

以克旱6号、克旱7号、克旱8号和辽春5号、辽春6号等多抗丰产品种为代表的第三次品种更换 271

以克丰2号、克丰3号、克旱9号、新克旱9号抗病、高产品种为代表的第四次品种更换 272

以优质麦为主要目标的新一轮品种更换正在展开 274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277

以地方品种系选种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277

以耐锈病品种合作号与抗锈病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280

以阿夫为秆强、大穗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283

以多亲本复合、阶梯杂交育成的不同类型品种 284

以小黑麦为抗逆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291

以冬、春小麦杂交育成的早熟品种 292

以墨西哥小麦为矮源、抗源杂交育成的品种 297

抗、耐丛矮病的品种 302

以中间偃麦草为抗源杂交育成的品种 303

理化诱变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育成的优质麦品种 307

参考文献 308

第八章 北部春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311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311

平川副区 313

丘陵高寒副区 314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315

品种更换 315

品种性状的演变 322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324

地方品种与早期引进品种杂交育成的品种 324

欧柔衍生的品种 325

墨西哥小麦衍生的品种 328

种属间杂交育成的品种 336

参考文献 340

第九章 西北春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341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341

沿河水浇地副区 341

山旱地副区 342

冷凉阴湿副区 342

河西走廊副区 343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343

评选和扩大应用地方良种 343

试验推广外引(区)品种 344

大面积应用本区育成品种 346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350

以地方品种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350

以阿勃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352

以阿夫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359

以墨西哥小麦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360

以其他麦区改良品种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366

参考文献 368

第十章 青藏春冬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370

青海高原副区 370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370

南部温凉干燥亚区 371

北部冷凉干旱亚区 372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372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374

以南大2419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及其衍生品种 375

以欧柔等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377

以墨西哥小麦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品种 378

γ射线辐射诱变育成的品种 379

西藏高原副区 380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380

气候特点 380

两个不同的生态亚区 381

四个小麦种植区 382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383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386

以地方品种及其选系与外引品种杂交育成的春性品种 387

以肥麦为主要亲本杂交育成的冬、春性品种 387

以普通小麦与圆锥小麦杂交育成的春、冬性品种 389

利用强冬性外引品种高加索、山前麦等杂交育成的冬性品种 390

以墨西哥小麦为亲本进行杂交改良育成的春性品种 391

参考文献 392

第十一章 新疆冬春麦区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 393

北疆副区 394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394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395

冬小麦 395

春小麦 397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398

利用地方品种抗逆性杂交育成的品种 398

综合引进品种的优良特性杂交育成的品种 406

南疆副区 409

第一节 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概况 409

第二节 品种更换与性状演变 409

冬小麦 409

春小麦 412

第三节 主要育成品种的系谱 413

以地方品种与外引品种杂交育成的巴冬号等冬性品种 413

利用外引品种互交育成的喀冬号等冬性品种 414

托克逊号、巴春号等春性品种 415

参考文献 419

第十二章 小麦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421

第一节 抗条锈病育种 421

抗条锈病育种的进展 421

抗条锈病品种资源 426

抗条锈病性的遗传 433

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与流行区系 436

抗条锈病性的类别与抗源的持久化应用 440

展望 443

第二节 抗赤霉病育种 444

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445

抗赤霉病性的遗传 449

抗赤霉病品种改良 458

展望 468

第三节 抗白粉病育种 469

抗源的搜集、鉴定、筛选和创新 469

抗源研究及评价 472

抗白粉病育种 483

参考文献 487

第十三章 小麦产量潜力和品质的改良 497

第一节 产量潜力改良 497

产量构成因素的改良 499

茎秆矮化与抗倒伏性 506

株型改良 509

提高光能利用率 512

协调源库关系,提高经济产量 515

小结 518

第二节 品质改良 519

品质评价体系和面条、馒头品质研究进展 520

品质区划与育种目标 524

品质性状的遗传和品质育种技术要点 525

品质育种进展 533

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541

参考文献 542

1949—2000年我国年最大种植面积≥66.7万hm2 (1 000万亩)的小麦品种简介 550

1979—2000年七个主要小麦生产国的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 558

我国生产和育种应用的主要小麦品种与亲本简介(国内部分) 562

我国生产和育种应用的主要小麦品种与亲本简介(国外部分) 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