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Abstract 3
导言 1
一 背景:外界与自身的需求 1
二 意义:实践与理论的交点 2
三 思路:问题与出路的对话 3
四 方法:探究与建构的路径 4
第一章 课程与大学课程 1
一 课程 1
(一)课程定义介评 1
(二)课程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5
(三)课程的内涵 6
二 大学课程 8
(一)课程目标 10
(二)课程内容 14
(三)课程实施 20
(四)课程评价 23
第二章 国外大学课程比较分析 28
一 美国大学课程发展 28
(一)美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回顾 28
(二)美国大学课程现状 30
(三)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的新趋向 35
二 德国大学课程发展 42
(一)德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回顾 43
(二)德国大学课程现状 46
(三)德国大学课程的趋向性特点 47
三 日本大学课程发展 51
(一)日本大学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51
(二)日本大学课程现状 55
(三)日本大学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58
四 启示:三个国家大学课程发展的共同点 62
(一)大学课程改革追踪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62
(二)以培养能够创新的健全人为目标 63
(三)课程内容体现出均衡性、综合性特点 63
(四)课程实施弹性化、多样化 63
(五)以自律性、经常性的课程评价来保证质量 64
第三章 大学课程调查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调查分析 65
一 调查分析的目的、方法和范围 65
二 大学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66
(一)课程目标 66
(二)课程内容 70
(三)修习制度和教学形式 71
三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72
第四章 大学课程目标重建 100
一 课程目标的基础 100
(一)创新:社会进步的需要 101
(二)创新:知识发展的要求 105
(三)创新:人的最高本性弘扬的需要 107
二 创新的内涵 110
(一)“创新”语词解析 110
(二)创新的教育学意义 113
三 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课程目标的思考 117
(一)主体与附庸的关系 118
(二)安稳与风险的关系 120
(三)自由与集中的关系 123
(四)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127
(五)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130
(六)名与实的关系 133
(七)单一与多元的关系 135
(八)发展与守成的关系 137
(九)封闭与开放的关系 139
第五章 大学课程内容重整 143
一 知识的含义和知识论的新进展 143
(一)知识的含义 143
(二)知识论的新进展 146
二 知识性质的当代转向 154
(一)知识与认识者关系上的场域转向:从坚持普适性到重视情境性、情境性与普适性相联系的调适性 157
(二)知识与知识对象关系上的兼容转向:从强调客体性到突出主体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主客间性 161
(三)知识与社会关系上的意义转向:从重视超脱性到关注价值性、价值性与超脱性相协调的建构性 166
三 大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建议 171
(一)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更关注创新取向 172
(二)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更张扬个性倾向 172
(三)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上,更彰显人文意涵 173
(四)在专业与非专业(或通识)的关系上,更注意非专业“养分” 174
(五)在学理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上,更重视实践性特质 175
(六)在基础性与非基础性的关系上,更突出基础性“土壤” 176
(七)在分化与整合的关系上,更强调整合路径 177
(八)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更强调整体优化 177
(九)在微观与宏观的关系上,更注重宏观架构 178
第六章 大学课程实施与评价重构 179
一 课程实施本质新探 179
(一)课程实施的功能 179
(二)课程实施本质认识的透析 181
二 大学课程实施观念、模式与方法的反思 184
(一)课程实施的观念 184
(二)课程实施的模式 189
(三)课程实施的方法 193
三 大学课程评价类型、内容与形式的探讨 197
(一)课程评价的类型 197
(二)课程评价的内容 200
(三)课程评价的形式 203
结束语 206
附录一 参考文献 208
一 专著 208
二 论文 212
三 外文资料 217
附录二 课程与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222
后记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