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赋的文体功能及其历史地位 1
第二章 赋称原始 33
一 时空铺衍——赋义之一 33
二 不歌而诵——赋义之二 34
三 赋称始于战国末 36
第三章 班固分类原则试析 39
一 班固分类,遗则莫明 39
二 章、刘所论,犹有不足 41
三 班固人格二重性与分类原则的确立 43
四 司马迁、扬雄不入“温雅”类辩 48
第四章 汉赋分类史述略 52
一 汉人析赋 52
二 刘勰析赋 53
三 挚虞、肖统析赋标准失于统一 54
四 祝尧析赋 55
五 汉赋三体 59
第五章 汉赋三体溯源及变迁 61
一 四言赋 61
(一)荀赋与隐语 61
(二)荀赋与诗三百 63
(三)荀赋与铭文 64
(四)汉人四言咏物赋 65
(五)汉人四言俳谐赋 67
(六)四言赋的变体 68
二 骚体赋 70
(一)楚骚的语言节律 70
(二)汉初骚体赋的语言节律 73
(三)骚赋变体 75
(四)骚赋句型的规范化与文人心态 78
三 散体赋 82
(一)诸家论散体赋 82
(二)散体赋与北方诗歌 85
(三)散体赋与先秦散文 89
(四)散体赋与楚辞 96
(五)小结 100
第六章 汉代颂赞箴铭与赋同体异用 101
一颂 101
二赞 108
三铭 109
四箴 112
第七章 祝尧论汉宋古赋 116
一 祝尧的古赋观 116
(一)屈赋:骚人之赋 116
(二)汉代骚人之赋 118
(三)汉代词人之赋 119
二 宋元人以古赋、文赋互称 120
三 祝尧对宋人古赋的批评 123
四 汉宋古赋之比较 129
序 135
第八章 汉初文化心理与骚体赋 139
一 汉初黄老之治 139
二 汉初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同趋向 141
三 先秦文化板块与地域文化心理的形成 143
四 楚人文化心理 145
五 汉初楚文化的蔓衍与骚体赋的兴起 147
第九章 赋家之心 苞括宇宙 151
一 黄金时代 151
二 文化大一统 154
三 赋家的时代精神 156
(一)枚乘《七发》的启示意义 156
(二)从《子虚赋》到《上林赋》 157
第十章 赋家地位与赋的繁荣 163
一 汉代并无考赋献赋制度 164
(一)汉代以经术取士 164
(二)汉代以举荐取士 166
(三)汉代以阀阅、赀产取士 167
二 赋家地位 168
三 鸿都门学 171
四 汉赋繁荣的原因 175
第十一章 汉赋与汉诗、汉代经学 179
一 赋的文化史地位 179
二 汉代经学与诗的经学化 185
(一)汉代经学简说 185
(二)诗经学的兴起 189
(三)汉代文人诗歌的萎缩 191
三 汉赋与汉代经学 193
(一)经学的文学规范 193
(二)经学家之赋 195
(三)赋的艺术探索意义 200
(四)赋的题材开拓意义 203
(五)小结 210
第十二章 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212
一 汉人的抒情之文 212
二 汉人的抒情之赋 215
(一)失志之赋 215
(二)牢骚之赋 222
(三)刘歆《遂初赋》 225
(四)班彪《北征赋》 226
(五)冯衍《显志赋》 228
三 汉末文人心态 232
(一)仕路的阻塞 232
(二)信仰的危机 234
(三)文人行为、心理的自我调整 235
四 汉末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238
(一)小品化的成因 238
(二)赋的诗化 242
(三)庄老入赋 249
(四)“诗人的愤怒” 252
第十三章 帝王之思,抑文人之思?——司马相如《大人赋》献疑 256
一 释“大人”与“真人” 257
二 “大人”乃得道之人 260
三 帝王之思,抑文人之思? 263
四 “悲士不遇”的新归宿:思玄与游仙 268
第十四章 《神乌赋》与汉代俗赋 272
一 汉代俗赋概说 272
二 《神乌赋》释文补订 278
三 《神乌赋》的内容与主旨 285
(一)《神乌赋》的作者和内容 285
(二)“神乌”的文化解读 286
(三)《神乌赋》的主旨和意义 289
四 《神乌赋》在赋文学史上的地位 294
(一)故事之赋 294
(二)禽鸟意象 297
(三)文字的特点 300
(四)语言的特点 301
(五)俗赋史的地位 302
第十五章 文学描绘与描绘性文体 307
一 赋义之一:描绘性 307
二 文学描绘的产生 309
三 先秦文章的描绘性及其赋体因素 311
(一)先秦文章描绘性概说 311
(二)宏观与写意相结合 314
(三)空间全方位式描绘 316
(四)铺叙式的物象描绘 317
(五)描绘的美感追求 318
四 汉代描绘性文体的诞生 320
(一)汉人文章的描绘性 320
(二)汉赋的描绘特征 322
五 余论 334
(一)面对新文体的惶惑 334
(二)汉赋描绘性的文学史意义 338
(三)关于文体多样性发展的思索 339
第十六章 汉赋的图案化倾向 341
一 汉赋图案化的构成 341
(一)“合綦组以成文” 342
(二)“列锦绣而为质” 350
(三)超时空的艺术构思 351
二 汉赋图案化的成因 353
(一)“控引天地,错综古今” 353
(二)“赋兼才学” 354
(三)汉人崇尚图案美 355
三 余论:汉晋审美意趣比较 358
第十七章 汉赋的类型化倾向 363
一 文学类型化 363
二 汉赋类型化的几种形式 366
(一)咏物类型化 367
(二)建筑描绘的类型化 371
(三)人物类型化 374
三 汉赋类型化的成因及评价 378
(一)先秦两汉已有文学典型 378
(二)汉赋类型化的形成 380
(三)汉末与魏晋文学的蜕变 382
第十八章 汉赋用字造语之谜 384
一 汉魏六朝人对汉赋语言风格的评价 384
(一)汉人肯定赋的语言美感 384
(二)魏晋人肯定赋的语言美感 386
(三)刘勰对汉赋语言的批评 388
(四)小结 390
二 汉赋对楚辞语言风格的继承 391
三 汉赋与汉代文字学 396
(一)汉赋好罗列具体名词 396
(二)汉代文字学与文人复古心理 397
(三)文字的进化:从具体名词到抽象名词 401
(四)汉赋语言的复古倾向 404
四 汉赋的口诵性质与其语言风格 405
(一)汉人从诵赋中获得语言美感 405
(二)口诵文学的语言要求 406
(三)赋家造字借字 408
(四)汉赋的听觉与视觉效果 412
(五)结语 418
汉赋今存篇目叙录 421
序 421
西汉之什 422
东汉之什 451
建安之什 491
后记 537
再版后记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