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哲学心理学时期的动机观 1
序言 1
1.2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动机观 4
前言 7
1.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机观 9
1.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动机观 14
1.5 结论 17
2.1 本能论的形成 20
2 本能论 20
2.2 麦独孤的本能论 21
2.3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23
2.4 结论 34
3 驱力论 36
3.1 赫尔及其有关研究 36
3.2 驱力问题的早期研究 37
3.3 赫尔的驱力论 39
3.4 结论 44
4.1 马斯洛及其有关研究 46
4 需要论 46
4.2 需要的层次 48
4.3 基本需要的满足 53
4.4 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 55
4.5 自我实现的追求 57
4.6 结论 61
5 诱因论 62
5.1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研究 62
5.2 斯金纳的强化论 66
5.3 洛克的目标理论 73
5.4 结论 79
6 动力论 81
6.1 勒温及其有关研究 81
6.2 生活空间 83
6.3 心理冲突 90
6.4 志向水平 91
6.5 结论 93
7 认知一致论 95
7.1 海德的平衡论 95
7.2 费斯廷格的失调论 101
7.3 结论 105
8 成就动机论 106
8.1 成就动机研究的传统 106
8.2 麦可里兰的成就动机论 108
8.3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 112
8.4 结论 120
9 自我效能论 122
9.1 班杜拉及其有关研究 122
9.2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127
9.3 自我效能论 132
9.4 结论 140
10 自我决定论 142
10.1 自我决定论的信息加工模型 142
10.2 信息输入 144
10.3 因果取向 146
10.4 自我决定行为 147
10.5 非自我决定行为 155
10.6 结论 157
11 预言论 159
11.1 基本假定:提高控制的动机 159
11.2 获得控制 163
11.3 扩大控制 176
11.4 控制的障碍 184
11.5 结论 187
12 归因论 189
12.1 韦纳及其认知动机观 189
12.2 动机归因理论的形成 193
12.3 动机的归因理论 202
12.4 动机归因理论的应用研究 226
12.5 结论 234
13 自我调节论:一种整合的动机理论 237
13.1 动机概念的限定 239
13.2 动机模式的初步构想 243
13.3 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260
13.4 结论 269
14 总结与展望 271
14.1 动机研究的回顾 271
14.2 动机研究的得失 275
14.3 动机研究的前景 280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