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平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214033690
  • 页数:639 页
图书介绍:

导言马克思:“历史幽灵”还是时代象征? 7

一 遭遇后现代的马克思:当代视野的开启 7

二 “幽灵”意象: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9

三 马克思的当代思想谱系 13

四 碰撞与融合: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交往实践观 20

五 重读、对话、反思: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路径 23

第一编 交往实践、全球化与马克思 29

第一章 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 29

一 资本全球化: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 30

二 对资本全球化的批判反思: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视界 37

三 资本全球化与交往实践观:双重视野融合 41

第二章 哲学新路径:走向交往实践观 45

一 理解马克思:问题与出路 45

二 新研究路径:资本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51

三 历史本真想象:转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56

第三章 “大写的逻辑”:重读《资本论》 69

一 未澄明的逻辑:多元视野 69

二 新视界:交往实践观的逻辑 79

三 大写逻辑:三重向度和三重结构 87

第四章 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96

一 交往实践的语义逻辑 96

二 交往实践的结构 102

(一)交往实践:实体结构 102

(二)交往实践:意义结构 106

(三)交往实践:辩证结构 111

第五章 资本全球化、帝国主义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 117

一 帝国主义:资本全球化的新形式和新阶段 118

二 帝国主义、十月革命和东方道路 130

三 资本全球化、交往实践观与毛泽东思想 135

四 资本全球化新语境和新帝国主义论 148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自晚期资本主义中心的批判 153

第二编 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走向 165

第六章 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境 165

一 大变动:新全球化时代 165

二 当代问题学:新全球问题的哲学反思 170

三 新全球化时代的交往实践观 179

一 后现代的马克思:新全球化时代的精神想象 189

第七章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新“后”学的批判性纲领 189

二 马克思的后学向度——工具理性和同一性批判:“否定的辩证法” 191

三 分析哲学的黄昏:马克思与批判理性 197

四 现代性社会批判纲领:马克思与后工业文明 206

五 “反思的现代性”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210

六 开发歧见的多元叙事:马克思与后现代性话语 217

七 从后思索:“人”的死亡和解构的谱系 223

八 交往理性:马克思的“新”后学向度 245

九 终结的时代与创新的时代 251

第八章 新全球化时代、交往实践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55

一 邓小平理论: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256

二 交往实践观: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264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和党建纲领 271

四 中国特色的新现代化:后资本主义模式的重新设计 278

第三编 交往实践观:新全球问题学的中心视界 283

第九章 “绿色马克思”:生态重建与交往实践观 283

一 “人类困境”的哲学阐释:叩问马克思 283

二 “天人合一”的原始生存:古典环境伦理批判 287

三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批判 291

四 生态伦理学的双重悖论 293

五 深层生态学伦理:后现代的反思 296

六 召唤马克思:三种“绿色马克思”的哲学设计 303

七 生态重建的哲学进路:交往实践观的绿色视野 306

第十章 “知识的时尚”:全球霸权与交往实践观 312

一 知识经济:新生态生产方式和全球霸权 313

二 知识经济生产方式:交往实践观分析 319

三 知识帝国主义与新全球霸权:一个交往实践观的分析框架 329

四 知识创新的逻辑:实验室—知识产业—知识的时尚 335

(一)实验室共同体:创新之源 336

(二)产业共同体:知识霸权的全球扩张机制 346

(三)知识的时尚与消费大众:社会共同体 349

第十一章 全球发展:正义、理论与选择 352

一 马克思与全球发展话语 352

(一)马克思与现代性发展话语 352

(二)马克思与后现代性发展话语 357

(一)发展主体的转向 359

二 20世纪的回响:现代性的衰落与全球发展观审视 359

(二)发展内容的转向 360

(三)发展视界的转向 361

第十二章 “激情马克思”:后现代城市生活与消费文化批判 380

一 城市之光:马克思与当代都市理论 382

二 公共性、工业与水泥森林:现代城市观念 390

三 解构、日常生活、双向书写:后现代城市理念  400

四 消费社会与后现代生存 405

五 日常意识与消费文化批判:走向马克思  413

六 差异的建筑文化:解读与思考 416

七 多元的都市文化符号  422

第四编 差异政治、全球正义与交往实践观 433

第十三章“黑色马克思”:差异政治与全球视野 433

一 后现代全球政治哲学:“差异政治”     434

(一)“差异”和“差异政治”     434

(二)视角的转向:文化差异与差异政治    436

(三)“文明的冲突”与“差异政治观”      440

(四)多元的正义:社群的话语       443

(五)女权、族性与绿色:全球差异政治 444

二 后理性:全球政治哲学的新向度    449

(一)启蒙理性政治:五大特征透视   449

(二)后理性政治:对理性的批判与重建 454

三 大游戏场:全球政治哲学的空间效应  460

(一)“语言游戏”及“游戏政治”之内涵  460

(二)现代政治视野中的政治游戏  462

(三)后现代“游戏政治观”  463

(一)全球治理与全球正义  467

一 新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与正义  467

第十四章 全球政治哲学:公共领域与全球话语  467

(二)新全球化时代与公共哲学:全球正义的地平线  469

(三)交往实践观:全球正义的基本视界  475

(四)全球正义:全球交往的公正秩序  477

二 公共领域的社会转型:新市民社会  479

(一)政社分离:关于现代民主政治基本前提的思考  480

(二)新市民社会:当代社会结构的新支点  483

(三)三大领域,三大游戏规则  488

(四)新市民社会与全球政治结构 490

三 社群与自由:关于全球政治基础的论战  492

第五编 公众话语与意识形态 501

第十五章 意义的意义:意识形态的初始向度 501

一 交往实践观:意义的新叙事方式 501

(一)交往实践意义论与客体向度意义论 503

(二)交往实践意义论与主体向度意义论 505

(三)交往实践意义论与后现代意义论 508

(一)意义的界定 512

二 意义、价值、文化 512

(二)价值的意义 516

(三)文化的意义 519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形态:公众文化研究 521

一 公众精神交往:社会意识形态生成机制 522

二 意义共识:公众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构成 526

(一)体验与公共体验 526

(二)领会与共悟 531

(三)理解与共识:意识形态的精神支点 534

(一)常识:观视公众意识形态的方式 545

三 常识:公众意识形态批判 545

(二)常识化:公众意识形态的形成 550

(三)公众意识形态的变革与发展 562

第十七章 话语的秩序 570

一 语言学转向:现代、后现代与交往实践观 571

(一)现代语言学转向 572

(二)后现代哲学话语观 575

二 话语的秩序:存在及其变构 589

(一)两种向度 590

(二)话语辩证法:交往与秩序 601

第十八章 后东方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615

一 新全球化与文明的对话 615

二 后殖民文化批判与重建 619

三 儒学重解:一种当代意义的可能性 623

四 “力”、“同”、“和”之辩:全球化三种规则和三条道路 626

结束语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628

参考文献 631

后记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