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易》为易的传统的综合与总结 1
二 三易的共同起点——易的经验体验 5
三 从易的经验与体验到易道的建立 8
四 易的体验与向度 13
五 易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 19
六 《易经》的思想体系 22
七 《易经》与新科学 26
八 《易经》与预测 28
九 《易经》的伦理次序 31
一○ 简评《中国实学史》 35
一一 亚里士多德论范畴 37
一二 康德的十二范畴 40
一三 箕子所举“洪范九畴” 43
一四 五行思想的对应性 47
一五 阴阳思想的辩证性 51
一六 《易传》与老庄 55
一七 中国哲学的本体范畴 59
一八 天、道范畴分析 61
一九 性、命范畴分析 64
二○ 理、气范畴分析 68
二一 心性范畴分析 74
二二 我与佛学 83
二三 我与禅学 85
二四 佛教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 89
二五 宋明理学家对佛教的批评 92
二六 科技知识与道德价值 94
二七 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 95
二八 近代中国与现代西方的社会发展 98
二九 中西文化之争的评价 101
三○ 内省与外观 104
三一 新儒学与新儒家 107
三二 超越与自我超越 110
三三 知识与价值 113
三四 民主化与人文精神 119
三五 中国美学四题 122
三六 “排他性人道主义” 123
三七 “包容性人道主义” 125
三八 儒家是一种“包容性人道主义” 129
三九 怀特海的有机宇宙和儒家本体宇宙论 131
四○ 道家对自然世界的看法 133
四一 朱熹遇遁之家人卜 137
四二 “朱子晚年定论”之不定论分析 143
四三 朱子的“理”与孔子的“知” 147
四四 朱子思想的一贯性 149
四五 朱子的《大学》与王阳明的《大学问》 153
四六 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 157
四七 致知与致良知 161
四八 历史解释三条件 165
四九 史学的机体主义 167
五○ 历史学的四个问题 170
五一 中国史学二问 174
五二 李退溪“四端七情”说 176
五三 孟子之“心”的概念 179
五四 退溪与孟子 183
五五 宗周理学 187
五六 宗羲理学 190
五七 宗周心学 194
五八 宗羲心学 200
五九 批评的融合理学与心学 202
六○ 批评的史学之一:《明夷待访录》 204
六一 批评的史学之二:《破邪论》和《明儒学案》 208
六二 “本体与功夫”的现代哲学意义 217
六三 什么是方法 220
六四 理性的发展 223
六五 中西异同五题 228
六六 本体诠释学 232
六七 民主的历史含义和经验含义 235
六八 何谓社会公正 243
六九 社会公正的开放原则 246
七○ 自由与民主 249
七一 民主的两个极端 252
七二 儒家思想与民主 254
七三 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障碍 258
七四 禅为显密融合的基础 261
七五 即方法而非方法 263
七六 三项方法与本体的转化 268
七七 西方哲学中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理念 270
七八 科学方法之本质 276
七九 中国哲学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278
八○ 两种方法意识的模型 281
八一 易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285
八二 道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290
八三 儒的“非方法论的方法论” 293
八四 儒道思想与佛学转化 299
八五 儒佛交涉与互融 300
八六 儒佛互化的重要课题 303
八七 占卜与《易经》的符号架构及意义表达 305
八八 贞为占卜的原始意义 311
八九 贞为正 313
九○ 贞为固 315
九一 贞为信 316
九二 贞为节 317
九三 易占的本体诠释性 318
九四 艾比论海德格和道元 321
九五 性命 326
九六 性理 327
九七 生性 329
九八 心性 332
九九 性情 336
一○○ 性善恶 338
一○二 性有原质的意义 341
一○一 性有根源的意义 341
一○三 性有整体的意义 342
一○四 性有自然的意义 342
一○五 性有特殊的层级意义 343
一○六 性有发展的意义 344
一○七 性有生化的意义 344
一○八 性有包含的意义 345
一一○ 性有理想的意义 346
一○九 性有理性的意义 346
一一一 性有本心的意义 347
一一二 性有道德的意义 350
一一三 对中庸思想的误解 353
一一四 “中”的动词性与名词性 355
一一五 行、中道与执中 357
一一六 中和观念 360
一一七 “中庸”的正确理解 363
一一八 中庸三原则——时中、求正、絜矩 365
一一九 知识传统的中国特色 368
一二○ 现代中国的知识传统 369
一二一 提炼精华陶铸典型 373
一二二 新典型的四项要求 376
一二三 现代儒家分析 379
一二四 庸俗的现实主义 382
一二五 现代化过程模型 384
一二六 牟宗三的贡献 385
一二七 泛道德主义 389
一二八 人文世界的法律秩序层次 395
一二九 西方文化能够超越西方历史吗 398
一三○ 文化理念能够脱离意识形态吗 401
一三一 为什么西方文化需要中国文化 406
一三二 中西思维的互补性 410
一三三 《周易》创新思维 413
一三四 重建中国哲学理性 418
一三五 推动中国文化世界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 420
后记 成中英 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