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积淀与蜕变:传统语文教育思想 1
第一节 经验与局限:古代语文教育思想论 3
一 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优良传统 3
二 古代语文教育思想的缺憾与局限 8
第二节 冲突与裂变:近代语文教育思想论 10
一 近代语文教育白话取向的萌芽 11
二 近代语文教育现代课程意识的觉醒 14
三 近代语文教育现代教学思想的发端 17
第二章 困顿与发展;现代语文教育思想 22
第一节 五四运动与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创生 23
一 从白话文运动与国语科的设立看语文教育价值观的现代性转换 23
二 从国语、白话文教材的建设看语文教育课程观念的现代性确立 25
三 从国语、白话文教学法的探讨看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现代性发展 27
第二节 30年代于建国前语文教育思想的深化与分化 31
一 语文教育价值观的斗争与课程标准的演变 31
二 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与教学规律的探索 34
第三节 建国后语文教育思想的曲折演进与迅速发展 41
三 大众语文思潮与语文教育生活化、社会化 41
一 统一及分化:现代语文本体的整合与变异 43
二 迷失与觉醒:语文教育思想的历史境遇与时代发展 46
第三章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54
第一节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构成 54
一 语文工具观 55
二 语文教学观 58
三 语文教材观 64
四 学生本位观 68
五 教师修养观 71
第二节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 74
一 民族性 74
二 独特性 75
三 实践性 75
第四章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 80
第一节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构成 80
一 语文教育的民族化 80
二 语文教育的科学化 84
三 语文教育的现代化 88
四 听说读写教学 95
五 语言教学 102
六 教法研究 106
七 中外语文教学的比较研究 107
第二节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 109
一 应用性 109
二 现代性 110
三 系统性 110
张志公小传 112
第五章 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 115
第一节 刘国正语文工具观 116
一 语文工具观的本质 116
二 语文工具观的特征 121
第二节 刘国正语文生活观 127
一 语文生活观内涵 127
二 语文生活观特征 130
三 语文生活观发展 136
一 教材建构的科学化 138
第三节 刘国正语文教材观 138
二 教材筛选的最优化 143
三 教材运用的弹性化 149
第四节 刘国正语文教学观 151
一 阅读教学观 152
二 写作教学观 160
刘国正小传 167
第六章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170
第一节 于漪语文教育性质观 170
一 对语言特性的阐释 171
二 对语文人文性的认识 173
三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75
第二节 于漪语文教育目的观 177
一 “人的建构”的目的观 177
二 “人的建构”目的观的发展 184
第三节 于漪语文教师素质观 188
一 教师的人文情怀 188
二 教师的业务素质 190
三 教师的创造品格 196
一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200
第四节 于漪语文情感教育观 200
二 熏陶感染塑心灵 202
三 兴趣激发求知欲 205
第五节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207
一 语文教学必须弘扬人文精神 207
二 语文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211
三 语文教学应注意知情结合 217
于漪小传 222
第七章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 224
第一节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的构成 225
一 语文导读的框架 226
二 实验提供的信息 237
第二节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 240
一 主体性教学观 241
二 学习动力驱动观 253
三 自学能力养成观 264
第三节 钱梦龙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273
一 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274
二 学会创造:激发创造精神 278
三 学会做人:建构自立人格 281
钱梦龙小传 285
第八章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 288
第一节 魏书生语文教育民主观 288
一 师生关系的平等 290
二 学生个性的培养 296
三 民主教学的策略 302
第二节 魏书生语文教育科学观 304
一 课堂教学科学化 305
二 教学管理科学化 312
第三节 魏书生语文教育整体观 316
一 教学目标的体系设计 317
二 教学内容的多元开放 318
三 教学过程的和谐有序 320
第四节 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326
一 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326
二 培养学生的自组织能力 331
三 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 333
魏书生小传 337
第九章 宁鸿彬语文教育思想 339
第一节 宁鸿彬未来语文教育观 339
一 超前的教育意识 340
二 全新的培养策略 343
第二节 宁鸿彬创造性思维教育观 356
一 创造性思维教育观的理论依据 356
二 创造性思维教育观的内涵界定 359
三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艺术 371
第三节 宁鸿彬高效语文教育观 377
一 高效率的系统论阐释 378
二 高效率的教育观构成 379
第四节 宁鸿彬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390
一 高扬创造教育的主旋律 391
二 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 396
宁鸿彬小传 400
第十章 欧阳代娜语文教育思想 402
第一节 欧阳代娜语文学科性质观 403
一 语文学科的科学性 404
二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406
三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407
第二节 欧阳代娜语文教改系统观 408
一 教改思路:“两步走”构想 408
二 教改内容:多要素构成 412
第三节 欧阳代娜语文教学艺术观 419
一 讲出“美”:“美”的语文教学艺术的特性 420
二 悟出“巧”:“巧”的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 422
三 点出“活”:“活”的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 425
四 练出“实”:“实”的语文教学艺术的归宿 427
一 “初中语文能力过关”口号 429
第四节 欧阳代娜语文能力培养观 429
二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430
三 语文能力培养的途径 431
第五节 欧阳代娜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434
一 整体性改革 435
二 科学与艺术 437
欧阳代娜小传 444
参考文献 447
后记 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