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学小史 1
长长的过去 1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1
短短的现在 2
视角的转换 2
第二节 心理学是什么 5
心理学的定义 5
心理学的目标 6
第三节 心理学的领域 8
心理学的基础研究 8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0
第四节 心理学的方法 12
自然观察 13
个案研究 13
相关研究 14
调查 14
实验 16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学基础 17
第一节 人的脑 17
脑的结构 18
脑的功能 21
第二节 神经系统 21
神经系统 21
神经元 23
突触 25
第三节 皮质机能区 28
裂与叶 29
皮质机能区 30
第四节 大脑两半球的机能专门化 32
语言中枢 32
社会促进 33
裂脑人 34
协同运作 35
第一节 感觉是什么 38
感觉与我们 38
第三章 感觉 38
感觉的种类 40
刺激与感觉 42
第二节 感觉的特性 43
绝对阈限 44
差别阈限 46
信号检测 48
适应 50
色觉 52
第三节 几种感觉简说 52
听觉 53
动觉 55
痛觉 56
第四章 知觉 59
第一节 知觉是什么 59
知觉的功能 59
意义 62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63
模式 64
深度 65
常性 66
第三节 格式塔法则 68
相似性 68
邻近性 69
闭合性 70
好的连续性 70
简单性 70
图形-背景 70
知觉定势 71
第四节 影响知觉的因素 71
期望 71
知觉场境 72
动机状态 73
第五节 错觉 73
两类错觉 74
不可能图形 76
注意的行为 79
第五章 注意 79
第一节 注意是什么 79
注意的定义 81
第二节 选择性注意 82
两耳分听 83
过滤器理论 84
鸡尾酒会现象 85
第三节 分配注意 86
改进的两耳分听作业 86
资源分配模型 89
第四节 自动化 92
两个模型的联系 92
练习 93
记忆三阶段 97
第一节 记忆的概说 97
第六章 记忆 97
记忆三系统 98
感觉记忆的发现 100
编码 102
第二节 短时记忆 102
储存 103
提取 106
第三节 长时记忆种种 108
陈述性记忆 109
语义记忆 109
情节记忆 110
程序性记忆 110
内隐记忆 111
陈述性和程序性记忆的比较 111
第四节 长时记忆的加工 114
编码 114
储存 115
提取 116
妨碍提取的因素 117
组块 119
第五节 改善记忆 119
位置法 121
情境 122
组织 123
精细加工 124
练习 124
PQ4R法 125
意象种种 126
第七章 意象 126
第一节 意象的描述 126
空间位置属性 127
第二节 视觉意象的物理模拟性 130
心理旋转 130
意象扫描 132
“焦裕禄经验” 133
第三节 意象的层级结构 135
成分意象 135
层级结构与空间 137
用竟象解决具体问题 140
第四节 意象的应用 140
用意象解决抽象问题 142
第八章 思维 146
思维的基本特征 146
第一节 思维是什么 146
问题空间 148
第二节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150
穷尽搜索法 150
缩小差异法 151
手段-目的分析法 154
反推法 156
类比 157
第三节 问题的表征 158
具体认识问题 159
功能固着 161
定势效应 162
酝酿效应 164
反缩小差异法 166
第四节 推理 167
三段论 167
两种效应 169
归纳推理 170
第五节 概念的形成 172
概念的理解 173
自然概念 174
人工概念 176
第九章 语言 181
第一节 语言的结构 181
语言的产生性 181
语法和语言直觉 182
短语和心理现实 183
第二节 句子的领会 187
句型意识 187
联结扩展 188
实验证据 190
第三节 句子的利用 193
推断未言成分 194
推断参照物 196
第四节 文本加工 198
文本结构种种 198
推断隐含的结构 201
第十章 智力 203
第一节 说法与现象 203
4种说法 203
心智能力正相关现象 206
第二节 经典智力理论 208
二因素论 208
群因素论 210
层次结构模型 212
三维结构模型 214
智力测验小史 215
第三节 智力测验 215
智力测验的逻辑 218
智力分数 221
第四节 智力测验评价 223
从科学认识的视角看 223
从教育应用的视角看 226
传统智力测验的弱点 228
第五节 当代两种智力理论 229
多重智力理论 229
三元智力理论 231
第十一章 情绪 237
第一节 情绪的概说 237
情绪与生活 237
情绪与人类 238
情绪与心理学研究 239
第二节 情绪的生理成分 240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240
詹姆士-朗格理论 243
脑的作用 244
第三节 情绪的认知成分 246
坎农-巴德反驳 247
沙赫特-辛格理论 247
评价的维度 248
第四节 情绪的表情行为 250
面部表情的普遍性 250
普卢契克陀螺 252
脸肌反馈假设 252
表情的文化性 253
杜奇尼微笑 255
第十二章 动机 257
第一节 动机诸解释 257
本能 257
内驱力减弱 258
诱因 260
唤醒 261
第二节 社会动机 262
社会动机种种 262
需要层次论 264
精神分析理论 265
社会学习理论 266
认知理论 267
第三节 好奇 268
“瞎鼓捣” 268
探究 269
“好奇”的实质 271
第四节 攻击 272
攻击内驱力评述 272
班杜拉的实验 273
第五节 成就动机 276
动机水平对行为的影响 276
内在与外在动机 277
外部奖励的用法 278
第一节 人格是什么 280
第十三章 人格 280
人格的独特性 281
人格的一致性 281
强调人格一致性的意义 284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285
无意识 285
人格的结构 286
防御机制 287
人格发展 289
评价 290
第三节 特质理论 291
特质是什么 291
特质知多少 293
评价 296
第四节 社会认知理论 297
观察学习 298
替代性强化 298
个人变量 300
循环交互作用 301
评价 302
第一节 印象形成 304
印象框架 304
第十四章 人际交往 304
第一印象 306
社会定型 308
第二节 行为归因 311
协变规则 311
归因的偏差 313
“打折”规则 313
第三节 态度 316
态度成分的一致性 316
行为与态度相一致的条件 317
行为塑造态度 320
第四节 两个理论 322
认知失调理论 322
自我知觉理论 323
第五节 人际吸引 324
邻近性 325
熟悉性 326
相似性 326
第十五章 人际影响 329
第一节 他人在场 329
去个体性 332
局外人 334
乐观的结论 336
第二节 遵从与服从 337
社会常模 337
遵从同伴压力 340
第三节 说服 342
说服者的基本特征 342
参照群体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