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中的“生”与“爱” 14
第一节 对几种流行的思想方法的批判 15
一 中西比较 15
二 按图索骥 16
三 儒道之争 17
第二节 对两种具体观点的批判 18
第三节 “生”与“爱”的初步提出 23
第四节 对中国美学精神的体系说明 25
一 几种流行的美学理论之检讨 26
二 “道”:作为特殊的美学观念 29
三 意象:对审美对象的描述 32
四 感兴:对审美主体的描述 40
五 境界:对审美成果的描述之一 44
六 艺术:对审美成果的描述之二 50
第五节 对中国美学精神的历史说明 53
一 意象的流变 53
二 感兴方式的演变 64
三 人生境界的提升 70
四 艺术文明的进步 73
第六节 小结:作为美学基础的“生”与“爱” 79
第二章 中国哲学中的“生”与“爱” 81
第一节 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的还原 82
第二节 “道”与“生” 88
第三节 “仁”与“爱” 94
第四节 “生”、“爱”与“乐” 99
一 孔子与乐 106
第五节 孔子的艺术人生 106
二 孔子与礼 109
三 孔子的笑 112
第六节 庄子的艺术人生 115
第七节 小结:中国哲学的美学意蕴 119
第三章 “生”与“爱”的自然和文化根源 121
第一节 关于意识起源的发生学观点 123
第二节 意识首先是一种时间意识 125
第三节 自然因素对时空意识的诱导 127
一 日 128
二 河 132
三 风 135
四 岳 136
第四节 作为生命基本因素的水与火 139
第五节 农业生产方式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143
一 生命意识 144
二 和爱意识 145
三 家园意识 147
四 感恩意识 149
五 农时意识 150
六 直觉思维 151
第六节 有意味的互融时空观的形成 152
第七节 汉字与直觉思维 156
一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意义关联 156
二 字形:有意味的形式 158
三 字义:想象性的类概念 162
四 创造性的直觉及其尺度 163
五 是思想还是思想的工具 165
第八节 小结:自然与文化的魅力 168
第四章 作为一般观念的“生”与“爱” 169
第一节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生”的提出 170
第二节 作为宇宙本体的“生” 173
一 生存的连续性 175
二 创造的奥秘 178
三 “神”的魅力 181
四 失去方向的“生” 184
第三节 作为道德本体的“爱” 186
一 “爱”的结构与层次 186
二 “爱”的实施与“移情” 190
三 由“爱”而达到的境界 192
四 现代社会里“爱”的劫难与拯救 197
第四节 作为情感本体的“乐” 204
一 “乐”的导出 204
二 快乐是完满的整体 207
三 “乐”对“天人合一”的显现 211
四 “乐”(lè)与“乐”(yuè) 212
第五节 小结:美学对哲学的贡献 214
第五章 美学与美好生活 216
后记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