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两宋的教育思想研究 1
第一章 北宋前期对旧儒学教育的改造及理学教育思想的萌芽 3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
一、理学及理学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
二、北宋前期对旧儒学教育的改造 8
第二节 “宋初三先生”的教育思想 15
一、“宋初三先生”与理学形成的关系 15
二、“宋初三先生”的教育思想 17
第二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31
第一节 周敦颐的教育思想 32
一、由天及人的宇宙论 32
二、以“诚”为核心的圣人观 33
三、以“无欲”为主的成圣方法 35
第二节 张载的教育思想 37
一、变化气质说:成圣的入门功夫 37
二、成圣成贤的道德教育过程 40
第三节 邵雍的教育思想 41
一、邵雍之学的性质 42
二、观物与圣人观 43
三、以物观物的成圣方法 44
第四节 程颢的教育思想 45
一、理学教育的本体论基础:天理 46
二、何谓圣人贤人 48
三、敬而和乐:成圣方法之一 51
四、识仁与定性:成圣方法之二 52
第五节 程颐的教育思想 53
一、“自明而诚”的成圣路线 54
二、敬以直内:道德修养功夫 55
三、义以方外:道德实践功夫 56
四、以志帅气:成圣的关键一环 57
第三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 59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59
一、家教启蒙与师承理学 59
二、辨究论理与困学求道 60
三、为官兴学,愈老弥坚 61
第二节 朱熹的宇宙论、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 64
一、天理论 65
二、人性论 68
三、教育作用论 72
第三节 朱熹的教学思想 74
一、教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格物致知”与“即物穷理” 74
二、论教学过程 76
三、论教与学的关系 79
第四节 朱熹的德育思想 81
一、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明人伦” 81
二、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涵养、主敬、省察 83
三、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孔颜乐处”和“圣贤气象” 88
第四章 陆九渊的教育思想 91
第一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91
一、奠基期 91
二、发展期 92
三、成熟期 94
第二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结构 96
第三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102
一、教育本体论的基本特质 102
二、心性论和教育目的论的基本特质 104
三、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特质 111
第四节 从陆学的思想特质看陆学的历史命运 119
第五章 张栻的教育思想 123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124
一、对“心”的论述 124
二、对“性”的论述 127
三、对教育的合理性、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论述 129
第二节 由“明善”而培养圣人的教育目的 130
第三节 以“天下之事”为对象的教育内容 134
第四节 “其见处高而践履又实”的道德修养方法 138
一、明义利之辨 138
二、居敬穷理 141
三、存养省察 145
四、知行互发 146
第五节 张栻教育思想简评 150
一、教育思想特色 150
二、历史贡献及其影响 152
第六章 永康、永嘉学派与朱、陆教育思想之比较 154
第一节 永康、永嘉学派与朱、陆教育思想之理论基础比较 154
一、道物观与心性论 154
二、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156
第二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朱、陆之比较 159
一、志于天下,开拓进取 159
二、建功立业,才德俱全 162
三、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164
第三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教育内容方面与朱、陆之比较 166
一、经学 166
二、史学 168
三、百家异流 169
四、艺能术业 170
第四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教育方法论上与朱、陆之比较 172
一、读书积学 172
二、历练、主动 174
第二编 两宋的官学与科举研究 177
第一章 北宋前期科举的发达与官学的不振 179
第一节 科举地位的提高及制度的改进 179
一、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方针和措施 179
二、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与及第待遇的提高 180
三、对科举控制和管理的加强 181
第二节 官学的衰微不振 183
一、中央官学受冷落而萧条 183
二、地方官学兴办受到抑制 185
三、北宋前期官学不振的原因 186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兴学及官学与科举的结合 191
第一节 庆历兴学和对科举内容的调整 191
一、政治形势和学风的变化 191
二、科举考试内容的调整 192
三、庆历兴学的举措 195
第二节 熙、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科举的措施 198
一、仁宗朝后期官学教育的颓败 198
二、关于学校和科举改革的辩论 200
三、熙、丰科举改革的措施 205
第三节 熙、丰太学三舍法和地方官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208
一、熙宁时太学三舍法制度的建立 208
二、元丰时太学三舍法制度的健全 210
三、三舍法取士利弊观 212
四、地方官学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的建立 215
第三章 北宋后期以官学取代科举的尝试 217
第一节 哲宗朝官学与科举设施的反复 217
一、元祐时科举考试诗赋、经义并行 217
二、元祐时关于学校教学的争论 218
三、绍圣时全面恢复熙、丰之制 220
第二节 徽宗朝以三舍法取代科举的尝试 221
一、崇观兴学 221
二、中央和地方官学学生考核升学制度的建立 223
三、科举的一度中止及重新恢复 225
四、八行取士 227
第三节 各类专门学校的兴办 230
一、原有专门学校的发展 230
二、徽宗朝新设的专门学校 231
第四章 南宋官学与科举的定位 233
第一节 偏安状况下的科举制度及官方学术立场 233
一、诗赋、经义并行考试制度的定型化 233
二、科举中学术立场的变化 234
第二节 制度趋于稳定化的官学 236
一、官学的重建 236
二、太学招生制度 237
三、太学三舍法 238
四、州县学状况 240
第三编 两宋的书院、私学、蒙学研究 243
第一章 宋初的文教政策和书院的兴起 245
第一节 宋初“兴文教、崇儒术”与书院的兴起 245
第二节 宋初的著名书院 248
第二章 北宋的三次兴学对书院的影响 252
第一节 三次兴学运动与书院的沉寂 252
第二节 三次兴学运动书院并未“尽废” 255
第三章 南宋理学的成熟和书院的勃兴 260
第一节 南宋书院勃兴的盛况及其原因 260
第二节 南宋书院的勃兴与儒佛道的抗争和融合 268
第四章 宋代的私学教育 280
第一节 宋代私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概况 281
第二节 宋代私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 285
第五章 宋代的蒙学教育 289
第一节 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 289
第二节 宋代蒙学的教学 291
第三节 宋代的蒙学教材和读物 293
第四编 辽金元教育研究 303
第一章 辽金的汉化教育 305
第一节 “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 305
第二节 汉化倾向的学校教育 313
第三节 辽、金的科举制度 319
第四节 “尊孔崇儒”的教育思想 326
第二章 元代文教政策 331
第一节 推行“汉化”,重教兴学 331
第二节 尊孔重儒,崇尚理学 335
第三节 重才养士,巩固政权 337
第四节 维护传统,重视民族教育 339
第五节 崇尚宗教,加强思想统治 341
第三章 元代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 344
第一节 元代官学教育 344
一、官学教育的民族性和“社学”之设 344
二、教育行政制度的完备 347
三、多渠道任用教师和学生管理的民族差异 348
四、理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350
五、教学制度进一步完善 351
第二节 元代私学的兴盛和发展 353
第三节 元代书院的官学化趋向 357
第四节 元代的选士制度 359
一、怯薛入仕 360
二、吏员出职 361
三、科举制的停废与发展 365
四、元代选士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369
第四章 元代教育思想 372
第一节 赵复、许衡的教育思想 373
一、理学北传与赵复的教育思想 373
二、许衡的生平与教育思想 376
第二节 吴澄的教育思想 390
一、教育功能论 392
二、存心养性的道德教育论 395
三、以德性为本的教学理论 398
第三节 金履祥、许谦的教育思想 404
一、教育功能论 405
二、养心复性的道德教育论 408
三、理一分殊的教学理论 411
第四节 程端礼的教育思想 417
一、理学、举业毕贯于一的教育目的论 418
二、教育阶段与课程理论 419
三、掌握目标教学理论 421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理论 424
参考文献 428
后记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