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前言 1
第一章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一 3
一、佛教传入前后,中日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3
一、佛教传入前后,中日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3
第一章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一 3
二、禅趣与中日审美意识 10
二、禅趣与中日审美意识 10
(一)韵味与余情 11
(一)韵味与余情 11
(二)空灵冲淡与闲寂枯淡 14
(二)空灵冲淡与闲寂枯淡 14
第二章 儒家思想与日本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二 19
第二章 儒家思想与日本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二 19
一、缘情绮靡的文学熏陶 20
一、缘情绮靡的文学熏陶 20
二、“有秀有隐”的思想影响 31
(一)先说其“秀”的,即比较直接明显的影响 31
二、“有秀有隐”的思想影响 31
(二)儒家思想对日本审美意识的比较隐晦曲折的“隐”的影响 42
一、道家思想的流传与放旷情怀 55
第三章 道家思想与日本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三 55
二、道家思想与“幽玄”趣味 59
(一)洒脱诙谐 63
三、庄子与芭蕉的自然之美 63
(二)天籁万物 65
(三)回归造化 67
(四)自然--风雅 69
(五)无为--自然 71
一、概说 75
第四章 《诗经》与“记纪歌谣”--美善相兼与真美一体 75
二、爱情诗所占比重的主要内容 77
(一)爱的表白与爱的追求 78
(二)描述幽期密约与欢乐之情景 79
(三)相思之抒怀 80
三、形式、修辞和艺术手法的比较 82
四、两部诗作的审美风格的比较 86
一、概说 91
第五章 “物哀”论考--中日学者对“物哀”的研究与认识 91
二、中国学者对“物哀”的译法、说明和论述 93
三、本居宣长的“物哀” 97
四、日本学者的“物哀”论的思考角度 99
(一)从哲学角度探寻“物哀”的哲理依据 100
(二)用历史的方法探寻“物哀”的社会思想内涵 101
(三)从本居宣长的汉学修养,看中国典籍对其“物哀”论的影响 103
第六章 悲之美--“物哀”意识与平安朝的历史悲剧性因素 107
一、荣华中的精神沉沦 108
二、虚幻的“欣求净土” 112
三、“怨灵”徘徊在平安京 116
四、恍若蜉蝣的爱情 121
一、对“物哀”论、“物哀”文艺表现的概述 129
第七章 “物哀”与“物感”--“无常”之悲与“天人合一”之怀 129
二、“物感”的特点 135
三、“物感”和“物哀”的比较分析 140
四、“物感”对“物哀”的影响 141
第八章 “幽玄”与“神韵”--余情、恬淡与韵味、清远 147
一、沿革和发展 147
二、美学内涵的比较 151
(一)“余情”与“韵味”--共同的审美理想 151
(二)朦胧、静寂及其他--有同有异的审美风格 155
第九章 “寂”与“兴趣”--“闲寂”、“勤于诚”与“入神”、“妙悟” 165
一、来源与形成 165
二、理论之异同 168
三、“勤于诚”与“妙悟” 175
第十章 日本古典和歌俳句的艺术发展--三大和歌集·三位著名俳人 179
一、浑朴的古典歌风--《万叶集》 179
(一)《万叶集》的成书、部类与作者 179
(二)《万叶集》的分期,其代表歌人、歌作 180
(三)《万叶集》的抒情特色 185
(四)汉诗的兴盛 187
二、歌风转为流丽、纤巧--《古今和歌集》 188
(一)其成书、部类与作者 188
(二)“六歌仙”的作品 189
(三)纪贯之和纪友则的作品 191
(四)无名氏的作品 192
三、《新古今和歌集》及其他和歌 193
(一)《新古今和歌集》 193
(二)《新古今集》以外的一些和歌 194
四、俳句产生和发展--追求滑稽洒脱的情调 196
五、芭蕉俳句艺术--由闲寂、轻灵、细腻而生成的美 198
六、其他著名俳人--芜村的鲜亮明朗,一茶的幽默苦涩 202
第十一章 中日古典诗歌艺术比较思考--从文本结构看和歌与绝句 205
一、方法论 205
二、语音层--言--词:看其篇制与音韵 210
三、意群层--意象--心象:看其容量与类别 214
四、客体层--意境--姿:看其构建与完整性 221
(一)以“境胜”之作 222
(二)以“意胜”之作 224
(三)“意与境浑”之作 228
五、图式化层--韵味--余情:看其“框架”与空白 234
后记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