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东方古典美  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
东方古典美  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

东方古典美 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文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0435053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
《东方古典美 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目录

前言 1

前言 1

第一章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一 3

一、佛教传入前后,中日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3

一、佛教传入前后,中日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3

第一章 佛教影响与中日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一 3

二、禅趣与中日审美意识 10

二、禅趣与中日审美意识 10

(一)韵味与余情 11

(一)韵味与余情 11

(二)空灵冲淡与闲寂枯淡 14

(二)空灵冲淡与闲寂枯淡 14

第二章 儒家思想与日本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二 19

第二章 儒家思想与日本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二 19

一、缘情绮靡的文学熏陶 20

一、缘情绮靡的文学熏陶 20

二、“有秀有隐”的思想影响 31

(一)先说其“秀”的,即比较直接明显的影响 31

二、“有秀有隐”的思想影响 31

(二)儒家思想对日本审美意识的比较隐晦曲折的“隐”的影响 42

一、道家思想的流传与放旷情怀 55

第三章 道家思想与日本审美意识--中日传统审美意识宏观比较之三 55

二、道家思想与“幽玄”趣味 59

(一)洒脱诙谐 63

三、庄子与芭蕉的自然之美 63

(二)天籁万物 65

(三)回归造化 67

(四)自然--风雅 69

(五)无为--自然 71

一、概说 75

第四章 《诗经》与“记纪歌谣”--美善相兼与真美一体 75

二、爱情诗所占比重的主要内容 77

(一)爱的表白与爱的追求 78

(二)描述幽期密约与欢乐之情景 79

(三)相思之抒怀 80

三、形式、修辞和艺术手法的比较 82

四、两部诗作的审美风格的比较 86

一、概说 91

第五章 “物哀”论考--中日学者对“物哀”的研究与认识 91

二、中国学者对“物哀”的译法、说明和论述 93

三、本居宣长的“物哀” 97

四、日本学者的“物哀”论的思考角度 99

(一)从哲学角度探寻“物哀”的哲理依据 100

(二)用历史的方法探寻“物哀”的社会思想内涵 101

(三)从本居宣长的汉学修养,看中国典籍对其“物哀”论的影响 103

第六章 悲之美--“物哀”意识与平安朝的历史悲剧性因素 107

一、荣华中的精神沉沦 108

二、虚幻的“欣求净土” 112

三、“怨灵”徘徊在平安京 116

四、恍若蜉蝣的爱情 121

一、对“物哀”论、“物哀”文艺表现的概述 129

第七章 “物哀”与“物感”--“无常”之悲与“天人合一”之怀 129

二、“物感”的特点 135

三、“物感”和“物哀”的比较分析 140

四、“物感”对“物哀”的影响 141

第八章 “幽玄”与“神韵”--余情、恬淡与韵味、清远 147

一、沿革和发展 147

二、美学内涵的比较 151

(一)“余情”与“韵味”--共同的审美理想 151

(二)朦胧、静寂及其他--有同有异的审美风格 155

第九章 “寂”与“兴趣”--“闲寂”、“勤于诚”与“入神”、“妙悟” 165

一、来源与形成 165

二、理论之异同 168

三、“勤于诚”与“妙悟” 175

第十章 日本古典和歌俳句的艺术发展--三大和歌集·三位著名俳人 179

一、浑朴的古典歌风--《万叶集》 179

(一)《万叶集》的成书、部类与作者 179

(二)《万叶集》的分期,其代表歌人、歌作 180

(三)《万叶集》的抒情特色 185

(四)汉诗的兴盛 187

二、歌风转为流丽、纤巧--《古今和歌集》 188

(一)其成书、部类与作者 188

(二)“六歌仙”的作品 189

(三)纪贯之和纪友则的作品 191

(四)无名氏的作品 192

三、《新古今和歌集》及其他和歌 193

(一)《新古今和歌集》 193

(二)《新古今集》以外的一些和歌 194

四、俳句产生和发展--追求滑稽洒脱的情调 196

五、芭蕉俳句艺术--由闲寂、轻灵、细腻而生成的美 198

六、其他著名俳人--芜村的鲜亮明朗,一茶的幽默苦涩 202

第十一章 中日古典诗歌艺术比较思考--从文本结构看和歌与绝句 205

一、方法论 205

二、语音层--言--词:看其篇制与音韵 210

三、意群层--意象--心象:看其容量与类别 214

四、客体层--意境--姿:看其构建与完整性 221

(一)以“境胜”之作 222

(二)以“意胜”之作 224

(三)“意与境浑”之作 228

五、图式化层--韵味--余情:看其“框架”与空白 234

后记 2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