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1
学习提示与述要 1
前言:本书的特色与功能 1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
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人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4
思考题 5
必读作品与文献 5
知识点 5
评论节录 6
毛泽东论五四运动 6
胡适谈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 7
茅盾谈文学研究会 11
郑伯奇谈创造社 13
论“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 15
关于“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影响 17
第二章 鲁迅(一) 21
学习提示与述要 21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22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23
二 说不尽的阿 Q 23
知识点 24
思考题 24
必读作品与文献 24
评论节录 25
毛泽东论鲁迅的方向 25
张定璜评《呐喊》的特色 26
李长之对鲁迅人格心理的一种看法 28
论鲁迅小说的思想艺术 33
从“反映论”评说《呐喊》《彷徨》 35
李欧梵论《狂人日记》与《野草》 37
分析鲁迅创作中“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42
第三章 小说(一) 46
学习提示与述要 46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46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47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48
知识点 49
思考题 49
必读作品与文献 50
评论节录 50
茅盾谈第一个十年文坛风气及几个主要小说作家的得失 50
沈从文评叶绍钧的创作 55
关于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等小说 56
评许地山小说的宗教和哲理色彩 59
关于《沉沦》的病态描写以及文体特征 60
关于“乡土文学”的流派特色 61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64
学习提示与述要 64
第五章 郭沫若 65
学习提示与述要 65
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65
二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66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67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67
必读作品与文献 68
知识点 68
思考题 68
评论节录 69
如何读《女神》 69
对《凤凰涅?》的细读评析 72
关于郭沫若的泛神论及其他 76
关于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征 78
第六章 新诗(一) 82
学习提示与述要 82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82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83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83
四 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84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与早期象征派诗歌 85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85
知识点 86
思考题 86
必读作品与文献 86
评论节录 87
冯文炳论新诗 87
关于“五四”时期的小诗 89
关于新月诗派的“理性节制感情”艺术原则 91
读闻一多的《死水》 93
论徐志摩的诗 95
论徐志摩诗的情感与形式 97
读李金发的《弃妇》 102
第七章 散文(一) 106
学习提示与述要 106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06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07
三 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107
思考题 108
知识点 108
五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108
四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108
必读作品与文献 109
评论节录 109
“五四”新文学中的散文 109
关于周作人的闲谈体 114
关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 118
关于冰心的“小诗”体 121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 125
一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129
学习提示与述要 129
第八章 戏剧(一) 129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130
三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130
四 “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130
知识点 131
思考题 131
必读作品与文献 131
评论节录 131
田汉前期剧作的浪漫主义特色 131
评丁西林的话剧艺术 134
丁西林《一只马蜂》赏析 135
学习提示与述要 138
一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38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138
二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39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139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40
知识点 140
必读作品与文献 141
评论节录 141
思考题 141
关于革命文学论争 142
关于“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144
关于与“文艺自由论”的论争 147
关于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 148
第十章 茅盾 152
学习提示与述要 152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152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153
三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153
必读作品与文献 154
评论节录 154
知识点 154
思考题 154
茅盾谈《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155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157
论茅盾的创作心理及其作品的得失 160
第十一章 老舍 166
学习提示与述要 166
一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66
二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167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167
评论节录 168
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社会内涵 168
思考题 168
必读作品与文献 168
知识点 168
评析祥子的悲剧 170
关于老舍的幽默及其创作的文化视点 172
第十二章 巴金 177
学习提示与述要 177
一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177
二 《家》的杰出成就 178
三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艺术 178
必读作品与文献 179
知识点 179
思考题 179
评论节录 180
关于巴金的创作动机与其人格的关联 180
关于《家》的创作及觉新的形象分析 181
关于巴金的《憩园》 185
巴金创作风格的基调及其变化 189
第十三章 沈从文 190
学习提示与述要 190
一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190
三 文学理想的寂寞 191
二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191
知识点 192
思考题 192
必读作品与文献 192
评论节录 192
汪曾祺评《边城》 193
关于《边城》的写作 198
《萧萧》的赏析 200
沈从文的文体及其写作心态 202
第十四章 小说(二) 204
学习提示与述要 204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204
二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206
三 海派小说 207
知识点 207
思考题 208
必读作品与文献 208
评论节录 208
茅盾论丁玲的创作 209
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及其文学史地位 209
论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 212
论吴组缃的小说 216
朱光潜评芦焚的小说 217
郭沫若论李劼人 219
关于《啼笑因缘》 220
论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 221
评《春阳》并论新感觉派创作 228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二) 232
学习提示与述要 232
第十六章 新诗(二) 233
学习提示与述要 233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233
二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234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234
思考题 235
知识点 235
必读作品与文献 236
评论节录 236
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236
论戴望舒诗的情感与形式 240
何其芳《预言》浅析 242
鉴赏林庚《春天的心》 244
析卞之琳《距离的组织》 246
关于30年代现代派诗的勃兴 248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250
学习提示与述要 250
第十七章 鲁迅(二) 250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251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251
知识点 252
思考题 252
必读作品与文献 252
评论节录 253
冯雪峰对鲁迅与革命关系的评价 253
瞿秋白论鲁迅杂文 253
论鲁迅杂文的“社会相”类型形象 255
王瑶论《故事新编》的艺术手法 261
第十八章 散文(二) 266
学习提示与述要 266
一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266
二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267
三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267
四 报告文学与游记 267
知识点 268
思考题 268
必读作品与文献 268
评论节录 268
朱自清论现代小品散文 269
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 272
鲁迅谈小品文的危机 275
李健吾评《画梦录》 277
品赏《故都的秋》 281
《钓台的春昼》赏析 285
论闲适派散文 287
第十九章 曹禺 292
学习提示与述要 292
一 从《雷雨》到《原野》 292
二 《北京人》与《家》 293
思考题 294
三 曹禺剧作的命运 294
知识点 294
必读作品与文献 295
评论节录 295
刘西渭论《雷雨》 295
蘩漪:最“雷雨”的性格 297
论周朴园 299
论陈白露 301
《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 303
曹禺戏剧与契诃夫 305
关于《日出》中陈白露的形象分析 308
关于《北京人》中文清与愫方的形象分析 310
第二十章 话剧(二) 313
学习提示与述要 313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313
二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314
知识点 315
思考题 315
必读作品与文献 315
评论节录 315
析夏衍《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色 315
学习提示与述要 320
一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320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320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21
三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322
知识点 323
思考题 323
必读作品与文献 324
评论节录 324
胡乔木谈《讲话》 324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及相关的理论 324
一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329
学习提示与述要 329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329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330
三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331
知识点 332
思考题 332
必读作品与文献 332
评论节录 332
论赵树理的文学史地位 332
关于《小二黑结婚》的创作与读者反应 334
学习提示与述要 340
一 暴露与讽喻 340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340
二 体验与追忆 341
三 通俗与先锋 342
四 现实与民间 342
知识点 343
思考题 343
必读作品与文献 344
评论节录 344
评路翎小说的艺术个性 344
论张爱玲 347
《围城》的三层意蕴 351
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 354
关于孙犁小说对“单纯情调”的审美追求 357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说(三) 361
学习提示与述要 361
第二十五章 艾青 362
学习提示与述要 362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362
二 独特意象与主题 363
三 忧郁的诗绪 363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363
知识点 364
思考题 364
艾青自由体诗的艺术追求 365
必读作品与文献 365
评论节录 365
关于艾青诗歌的“交感”艺术及其对中外诗艺的融会 367
艾青诗歌创作的几种主要手法 369
艾青诗歌的忧郁和力感 375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379
学习提示与述要 379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379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380
思考题 381
知识点 381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381
必读作品与文献 382
评论节录 382
论“七月”诗派 382
论“九叶”诗派 384
论穆旦诗歌的品格 386
穆旦《诗八首》分析 388
关于郑敏的诗 391
评冯至的十四行诗 392
学习提示与述要 395
一 报告文学的勃兴 395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395
二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396
三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396
知识点 396
思考题 396
必读作品与文献 397
评论节录 397
冯至的《山水》赏析 397
关于《雅舍小品》 400
张爱玲《爱》赏析 401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403
学习提示与述要 403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403
二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404
三 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405
知识点 405
思考题 405
必读作品与文献 405
评论节录 406
关于《白毛女》的演变及其创作中不同话语的运作 406
第二十九章 台湾文学 411
学习提示与述要 411
附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中国现代文学考试试题例举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