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4
1.2 研究意义 5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7
1.4 研究方法 8
1.5 研究框架 9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1
2.1 译创理论概述 13
2.1.1 译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13
2.1.2 译创理论的内涵分析 14
2.1.3 译创者主体性分析 18
2.1.4 译创手段分析 23
2.1.5 对译创理论的批评 25
2.1.6 译创理论在国内的介绍及其现实意义 26
2.2 林语堂研究述评 28
2.2.1 中国大陆的林语堂研究述评 28
2.2.2 港台地区及海外林语堂研究述评 31
2.2.3 林语堂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2
2.3 本章小结 33
第3章 林语堂译创动机、内容和思想研究 35
3.1 林语堂译创动机分析 37
3.1.1 赛珍珠的发现和《吾国与吾民》的畅销 38
3.1.2 纠正此前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39
3.1.3 调和中西文化,构建多元文化 40
3.1.4 从个人兴趣与视角出发讲述中国故事 40
3.2 林语堂译创内容分析 42
3.2.1 经典哲学 42
3.2.2 抒情哲学 44
3.2.3 影响译创内容的因素分析 45
3.3 林语堂译创思想分析 49
3.3.1 宏观视角 50
3.3.2 微观视角 55
3.4 林语堂作为译创主体的贡献和价值分析 61
3.5 本章小结 63
第4章 林语堂译创手段研究 65
4.1 语言视角下的译创手段分析 67
4.1.1 正文本层面 67
4.1.2 副文本层面 83
4.1.3 互文本层面 89
4.2 文化视角下的译创手段分析 102
4.2.1 中国文化的内部层面 103
4.2.2 中西文化的外部层面 108
4.3 林语堂译创手段的贡献和价值分析 110
4.4 本章小结 114
第5章 林语堂译创效果研究及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115
5.1 林语堂译创作品海外出版情况分析 117
5.2 林语堂译创作品读者接受情况分析 131
5.2.1 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书评文章 131
5.2.2 网络上发表的读者评论 135
5.3 林语堂译创效果的原因分析 138
5.3.1 西方文化语境的需要 138
5.3.2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138
5.3.3 赛珍珠夫妇的作用 139
5.4 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140
5.5 本章小结 143
第6章 研究结论 145
6.1 本书研究成果 147
6.2 本书的创新之处 151
6.3 本书的局限 151
参考文献 153
附录1:林语堂作品总目 170
附录2:林语堂生平年表 173
后记 180
索引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