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儒学 3
一、儒学的基本思想 3
孔子思想的道德力量 4
儒家文明的价值意义 9
二、儒学复兴 15
儒学复兴的运势与条件 16
儒学的复兴与价值的重建 19
新儒家之后,儒学何为? 28
三、儒学与创新 32
“创造性转化”观念的由来和发展 33
文化传承创新对于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40
四、儒学与民族文化 48
发扬中华优秀传统 涵养培育民族精神 49
发扬中华文化重视私德培养的传统 52
重视和搞好中华民族的心灵建设 56
新人文主义应更加具有道德意识 58
五、儒学与现代价值 60
现代性的未来:道德批判与人的文化努力 61
启蒙反思三题 64
追寻“继续启蒙”和“反思启蒙”的平衡 68
从儒家的角度看普世价值问题 70
六、儒学与当代社会 77
佛山女孩被轧事件的道德反思 78
儒家的身体意识与当代器官捐献伦理 80
“和”的观念与儒家思想 87
经济问题的儒家视角 88
七、儒学与中国研究 90
中国哲学话语的近代转变 91
论学术创新与“接着讲” 95
中国世纪与中国价值 98
关于“中国路径”的历史文化研究 103
确立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更需有世界眼光 106
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12
八、儒学与宗教 118
宗教会通:社会伦理与入世关怀 119
儒家与基督教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 124
中篇 国学 129
九、国学热 129
新世纪国学热的发展 130
国学热与国学研究 134
十、国学经典 136
国学的内容体系与分类 137
张岱年先生开的一份“国学”书目 143
关于张岱年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 146
关于《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154
子部文献的重要性 158
十一、国学分论 160
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161
宋明学案:为往圣继绝学 164
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172
“关学”的精神 174
简论“浙学” 178
关于闽南文化 181
张南轩与乾淳理学 182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183
十二、朱子学 185
朱子学与近代科学发展的相关性 186
朱子的学术思想与现代通识教育 188
还原朱子学研究的重要性 190
“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全球化视野中的朱子学及其意义 195
中韩朱子学比较研究的意义 201
朱熹的历史与价值 204
下篇 散论 217
十三、社会评论 217
世纪之交话传统 218
“非典”引发的哲学与文化的反思 221
内圣外王——企业全球化的东方路径 224
礼仪文明与世界城市 226
孔子影视片拍摄的两个基本原则 231
曲阜不宜建造大教堂 232
国家博物馆前立孔子塑像很有意义 233
乡愁的文化诠释 235
十四、谈教育 238
人文学科与高等教育的危机? 239
关于通识教育的发言 242
“四书”教学的现状和前瞻 245
清华国学院与清华大学——为清华国学院正名 250
答《国学周刊》采访问 251
十五、游记 254
九州儒学会行记 255
东亚之行 258
十六、忆往 261
关于杜维明与“儒学第三期” 262
回忆90年代与庞朴先生的交往 264
敬悼刘述先教授 268
在张岱年先生墓前的讲话 270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