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
1 诊断 3
1.1 西医诊断 3
1.2 鉴别诊断 3
1.3 综合评估 3
1.4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评估 5
2 慢阻肺稳定期基层治疗 6
2.1 稳定期的西医治疗 6
2.2 稳定期的中医治疗 8
3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治疗 11
3.1 西医门诊治疗 11
3.2 中医门诊治疗 12
3.3 转上级医院或住院治疗的指征 13
4 附 14
4.1 慢阻肺基层诊疗流程图 14
4.2 慢阻肺稳定期基层诊疗流程图 15
4.3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基层诊疗流程图 16
4.4 慢阻肺稳定期基层治疗药物推荐方案 17
第二章 社区获得性肺炎 19
1 诊断 21
1.1 CAP的临床诊断依据 21
1.2 CAP的病原学诊断 21
1.3 鉴别诊断 21
1.4 综合评估 21
1.5 转院指征 24
2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基层治疗 24
2.1 西医治疗原则 24
2.2 中医治疗方案 25
2.3 其他中医疗法 27
2.4 常见症状的相关中药注射剂治疗 28
3 预防保健 29
4 附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辨证推荐用药 32
第三章 高血压病 33
1 高血压的诊断 35
1.1 血压测量 35
1.2 初次发现血压增高的评估 35
1.3 高血压的诊断 35
1.4 高血压水平分类 35
1.5 高血压危险水平分层 36
1.6 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 36
2 高血压的评估 37
2.1 病史采集 37
2.2 体格检查 37
2.3 实验室检查 37
2.4 转诊建议 38
3 高血压的治疗 39
3.1 治疗目标 39
3.2 降压目标 39
3.3 治疗策略 39
3.4 非药物治疗 40
3.5 治疗高血压的西药 40
3.6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 42
3.7 相关危险因素的中西医结合处理 44
3.8 高血压的转诊建议 46
第四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7
1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49
1.1 症状 49
1.2 体征 49
1.3 辅助检查 49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51
2.1 诊断要点 51
2.2 鉴别诊断 51
3 治疗 52
3.1 西药治疗 52
3.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53
3.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术,CABG) 53
3.4 心脏骤停急救 53
3.5 中医辨证论治 54
3.6 中成药的辨证用药 56
3.7 针灸、耳穴治疗 57
3.8 中医膏方 57
4 转诊原则 57
5 健康宣教 58
5.1 冠心病一级预防 58
5.2 冠心病二级预防 58
5.3 生活调护 58
6 附 59
6.1 冠心病基层诊疗流程图 59
6.2 冠心病发作期基层诊疗流程图 60
6.3 冠心病(稳定期)基层诊疗流程图 61
第五章 脑卒中 63
1 脑卒中的健康宣教和高危人群筛查 65
1.1 脑卒中的健康宣教 65
1.2 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选 65
2 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66
2.1 关于遗传因素 66
2.2 关于生活方式 66
2.3 卒中相关疾病 67
2.4 未充分确定的潜在的风险因素 69
2.5 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 69
2.6 中医药干预 69
3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现场处理和转运 71
3.1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 71
3.2 现场处理和转运 71
4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72
4.1 可干预危险因素控制 72
4.2 心源性栓塞的药物预防 73
4.3 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TIA的抗栓治疗 74
4.4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介入治疗 74
4.5 中医药治疗 75
5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诊治 75
5.1 诊断 76
5.2 治疗 76
6 脑卒中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康复 78
6.1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治疗 79
6.2 步行障碍的康复 79
6.3 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 80
6.4 语言障碍的治疗 80
6.5 吞咽障碍的治疗与管理 81
6.6 传统功法训练 81
7 附 82
7.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表 82
7.2 Essen卒中风险评分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 ESRS) 82
7.3 CHADS2评估表 83
7.4 标准杯乙醇含量和有氧运动心率标准 83
7.5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中的中医证型,及其辨证论治方药 83
7.6 有脑卒中(中风)适应证的中成药一览表(主要基于2010版上海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物目录) 84
7.7 脑卒中社区康复流程图 86
第六章 胃食管反流病 87
1 西医诊断 89
1.1 临床表现 89
1.2 并发症 89
1.3 辅助检查 90
1.4 诊断标准 90
1.5 社区筛查标准 91
1.6 鉴别诊断 91
2 中医辨证 91
2.1 气逆以热证为主者 92
2.2 气逆以郁证为主者 92
2.3 气逆以虚证为主者 92
3 西医治疗 92
3.1 内科药物治疗 92
3.2 其他治疗 92
4 中医治疗 93
4.1 中医治疗的适用人群 93
4.2 中医辨证论治 93
4.3 针刺疗法 94
4.4 灸法 94
4.5 推拿疗法 95
4.6 耳穴疗法 95
4.7 足部疗法 95
4.8 其他疗法 95
5 生活方式管理 95
5.1 心理调适 95
5.2 饮食禁忌 96
5.3 用药指导 96
5.4 起居调摄 96
6 转上级医院或住院治疗的指征 96
7 附 98
7.1 社区推荐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治流程 98
7.2 社区推荐的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99
第七章 慢性胆囊炎 101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103
1.1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03
1.2 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03
2 诊断 104
2.1 症状 104
2.2 体征 104
2.3 影像学检查 104
2.4 肝功能检查 105
2.5 其他实验室检查 105
2.6 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06
3 慢性胆囊炎的西医治疗 106
3.1 无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 106
3.2 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 107
3.3 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 107
3.4 慢性胆囊炎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 108
4 慢性胆囊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109
4.1 中医辨证论治 109
4.2 中药单方验方 111
4.3 针灸疗法 111
5 调护 112
5.1 饮食调护 112
5.2 预防调护 112
6 转上级医院或住院治疗指征 112
7 预后 113
8 附 114
8.1 慢性胆囊炎基层诊疗流程图 114
8.2 慢性胆囊炎发作期基层诊疗流程图 115
8.3 慢性胆囊炎静止(稳定)期基层诊疗流程图 116
第八章 2型糖尿病 117
1 高血糖的检出 119
1.1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定义 119
1.2 高血糖检查 119
1.3 高危人群筛查 120
2 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 120
2.1 糖尿病的诊断 120
2.2 糖尿病的分型 121
3 糖尿病的预防 122
3.1 高危人群的识别 122
3.2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122
3.3 中医药预防糖尿病 123
3.4 干预目标 123
4 糖尿病的基层管理及控制目标 123
4.1 初次诊断糖尿病的简要处理方案 123
4.2 临床监测随访方案 124
4.3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125
5 2型糖尿病的基层中西医防治 126
5.1 2型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 126
5.2 西医 129
5.3 中医 135
5.4 2型糖尿病社区中西医结合诊疗流程图 137
6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西医防治 137
6.1 糖尿病肾病 138
6.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41
6.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43
6.4 糖尿病足病 145
7 糖尿病低血糖 148
7.1 低血糖的诊断 148
7.2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148
7.3 低血糖的治疗 148
8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48
8.1 糖尿病常见急性并发症的诊断 149
8.2 治疗 149
8.3 预防 149
9 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防治 150
9.1 降压治疗 151
9.2 调脂治疗 151
9.3 抗血小板治疗 152
10 糖尿病患者的双向转诊 153
10.1 转诊目的 153
10.2 转诊对象 153
10.3 转诊流程 154
11 附 156
11.1 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流程图 156
11.2 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社区中医诊治流程图 157
11.3 2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基层诊疗流程图 158
11.4 糖尿病标准化诊疗管理手册 159
第九章 复发性尿路感染 161
1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163
1.1 致病菌与发病机制 163
1.2 细菌耐药性 163
1.3 机体的防御功能和免疫反应 164
1.4 复发性尿路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 164
2 诊断 165
2.1 疾病诊断 165
2.2 实验室检查 166
2.3 影像学检查 167
2.4 侵入性检查 167
3 鉴别诊断 167
4 中医诊断 168
4.1 中医淋证诊断 168
4.2 中医辨证分型 168
5 治疗 169
5.1 一般治疗 169
5.2 感染发作时抗菌药物治疗 169
5.3 预防再感染 170
5.4 中医治疗 170
5.5 生活调理 172
第十章 围绝经期综合征 173
1 诊断 175
2 鉴别诊断 175
2.1 与引起阴道流血的器质性疾病相鉴别 175
2.2 与内科疾病相鉴别 176
2.3 与围绝经期精神疾病相鉴别 176
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生活调理 176
3.1 健康饮食 176
3.2 适当的体育运动 176
3.3 心理健康指导 176
4 西医治疗 177
4.1 激素治疗 177
4.2 非激素治疗 180
5 中医治疗 180
5.1 辨证论治 180
5.2 针灸治疗 181
5.3 中医膏方 181
5.4 传统功法 181
5.5 穴位按摩 182
5.6 五行音乐疗法 182
6 疗效评价 182
6.1 评价标准 182
6.2 评价方法 183
7 附 183
7.1 国内改良Kupperman Index评分表 183
7.2 绝经综合征(中医)评定量表 184
7.3 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适应证的中成药一览表 185
第十一章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87
1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189
1.1 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评估 189
1.2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190
1.3 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 191
1.4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 193
1.5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 193
1.6 骨质疏松诊断流程 194
2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 194
2.1 基础措施 195
2.2 药物干预 195
2.3 传统功法 198
2.4 运动康复治疗 198
3 转上级医院的指征 198
4 附 骨质疏松症鉴别诊断常见疾病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