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中国传统“践行”德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5
第一章 老庄的“践行”德育思想 5
第一节 老庄的“不言之教”观 5
第二节 知易行难与知行合一 9
第三节 善行与养生 13
第二章 孔子的“践行”观 24
第一节 孔子的德育思想 24
第二节 孔子的“践行”观概述 27
第三节 孔子听言观行的重“行”观 29
第四节 “敏于事而慎于言” 32
第五节 言行一致,重在实践 34
第六节 修德必寿 39
第三章 墨子的道德实践精神 46
第一节 墨子生活的时代及修身德育思想 46
第二节 墨子“言足以复行者尚”的重“行”观 51
第三节 以“行”为本的道德实践精神 53
第四节 后期墨家的重“行”观 56
第四章 荀子的“践行”唯物观 61
第一节 荀子的唯物认识论 61
第二节 “行高于知,知明而行”的知行统一观 63
第三节 “言必责其用,行必求其功”的重“行”观 65
第五章 两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践行”观 70
第一节 陆贾、贾谊的唯物主义重“行”观 70
第二节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的重“行”观 72
第三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重“行”观 73
第四节 王符、荀悦和仲长统的唯物主义重“行”观 77
第六章 魏晋时期唯物主义的“践行”观 79
第一节 “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79
第二节 言尽意论的知行统一观 82
第三节 戴逵、何承天的唯物主义重“行”观 85
第四节 范缜对知行一致的理论贡献 87
第七章 隋唐时期唯物主义者的“践行”观 91
第一节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的“践行”观 91
第二节 “行道及物”的唯物主义重“行”观 93
第三节 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 95
第八章 张载、王安石等人的唯物主义知行观 100
第一节 张载的知行统一观 100
第二节 “人力”“人为”的重“践行”观 103
第三节 沈括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观 106
第九章 朱熹的“践行”观 109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 109
第二节 知与行 113
第三节 知先行后 相依不离 120
第四节 知轻行重 检验真知 122
第五节 知行相须 互发互进 124
第六节 朱熹的“格物致知”说 126
第十章 程颐、叶适、陈亮的“践行”观 136
第一节 程颐知难行亦难的知行统一观 136
第二节 叶适无验于事者其言不合的重“行”观 140
第三节 陈亮“当理而后动审势而后为”的“践行”观 142
第十一章 宋末清初王守仁、王廷相等人的“践行”观 145
第一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知行观 145
第二节 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的知行统一观 150
第三节 以实事征实理的知行观 153
第四节 博学于文和行已有耻的知行统一观 154
第十二章 王夫之等人的朴素辩证“践行”观 156
第一节 王夫之概述 156
第二节 王夫之“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的“践行”观 158
第三节 习而行之的唯物主义“践行”观 161
第四节 戴震“求其至当,以见之行”的唯物主义重“行”观 164
第十三章 近现代唯物主义的“践行”观 168
第一节 及之而后知的“践行”观 168
第二节 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的“践行”观 170
第三节 进化论视野下的“践行”观 172
第四节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174
第五节 中国传统“践行”观的继承与创新 180
下篇 中国传统“践行”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187
第十四章 家教在“践行” 187
第一节 “践行”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187
第二节 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才有力量 189
第三节 “践行”出孝子 191
第四节 “践行”要从小事做起 199
第五节 “践行”出人才 203
第十五章 “践行”是检验官德的唯一标准 208
第一节 何谓官德 208
第二节 身体力行 以德善政 210
第三节 信是接物之要 行乃立身之本 214
第四节 不为富贵而动 时以清廉为行 219
第五节 安贫乐道需“践行”,慎诱之德在奉公 228
第六节 道德底线要死守,躬行实践竞名流 230
第十六章 为人师表以“行”为重 236
第一节 何为人师 236
第二节 身体力行是为人师表的基本条件 239
第三节 身教是最大的学问 242
第十七章 天生万物各有用,立志践行中国梦 247
第一节 “践行”是一种力量 247
第二节 “践行”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251
第三节 “践行”具有实践的品格 254
第四节 中国梦在“践行” 259
参考文献 263
后记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