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论前提 1
第一节 前人对动词名化的研究 2
第二节 前人对名词动化的研究 11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2
第四节 语料来源 21
第二章 转喻的认知模型 24
第一节 传统的转喻隐喻观 24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转喻隐喻观 26
第三节 转喻的各种“认知框” 30
第四节 一个转喻模型 42
第五节 显著度的判定 43
第六节 隐喻的单向性、经验性、心理现实性 48
第七节 隐喻和转喻的异同 50
第三章 动词转用作名词 52
第一节 名词和动词的定义 52
第二节 “凝聚转类”还是“直接构词” 57
第三节 动词名化的类型 60
第四节 相关的解释 74
第四章 “N的V”构式成立的条件 79
第一节 前人关于“N的V”构式的研究 79
第二节 构成“N的V”的四种情形 83
第三节 “N的V”是“参照体—目标”构式 86
第四节 N的“信息度” 90
第五节 N的“可及度” 92
第六节 N的“凸显度” 93
第五章 动词做宾语和动词的名物化 96
第一节 名词化、事物化、指称化 96
第二节 广义的谓词性宾语 97
第三节 主动词的语义类别 98
第四节 主动词和谓宾之间联系强度的“象似性” 102
第五节 “操纵类—识知和言说类”连续统 105
第六节 “模态类—识知和言说类”连续统 120
第七节 动词的独立性和动词的名物化 127
第六章 名词转用作动词 132
第一节 名词转用作动词和形容词 132
第二节 名词动化的类型 134
第三节 名词动化的固定格式 160
第四节 名词动化的句法特点 164
第五节 转喻模型和名词动化 168
第七章 动名互转的不对称现象及成因 171
第一节 动名互转的不对称现象 171
第二节 动名互转不对称现象的成因 187
第八章 结语:认知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 204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的根本区别 204
第二节 认知语法的解释力和概括性 205
第三节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207
附录 例句出处和简称的对应 208
参考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