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1
一 问题的提出 2
二 研究的意义 4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6
一 学生社团 6
二 学生社团生活 8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12
一 研究思路 12
二 研究对象 12
三 研究方法 13
第四节 研究的效度和推论 17
一 研究的效度 17
二 研究的推论 19
第二章 大学生社团研究概述 21
第一节 国外大学生社团研究概况 21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社团研究概述 27
一 大学生社团研究的历程 27
二 大学生社团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第三节 大学生社团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57
一 学生社团研究存在的问题 57
二 本研究的立足之点 58
第三章 大学生社团生活的理论基础 60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理论 60
一 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研究范畴 61
二 组织行为学理论对本研究的价值 62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 65
一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65
二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本研究的价值 67
第三节 分布式领导理论 70
一 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71
二 分布式领导理论对本研究的价值 73
第四节 日常生活理论 74
一 日常生活理论的内涵 74
二 日常生活理论对本研究的价值 76
第五节 生活教育理论 77
一 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77
二 生活教育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79
第四章 大学生社团生活的本质特征 81
第一节 大学生社团生活的核心理念 81
一 自由与发展 81
二 学习与实践 83
三 行动与反思 84
四 愿景与文化 87
第二节 大学生社团生活的基本特征 88
一 自主性 88
二 活动性 90
三 共享性 91
四 生成性 92
第三节 大学生社团生活的运行机制 95
一 确立社团生活目标 95
二 构建社团组织体系 97
三 规范社团活动运行 98
四 反思社团生活价值 100
第五章 大学生社团主体的生活方式 102
第一节 实践性主体的社团生活 103
一 社团负责人的生活 103
二 社团成员的生活 108
三 实践性主体的收获 115
第二节 引领性主体的社团生活 120
一 社联人的生活 120
二 社团指导教师的生活 127
第三节 社团主体间的交往与互动 133
一 主体性视野中的交往与互动 136
二 主体间性关系中的交往互动 139
三 建构“他者性”的伦理关系 143
第六章 社团生活的表现形态及其教育价值 145
第一节 大学生社团生活的表现形式 145
一“有名无实”的社团生活 146
二 大学生践行社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150
三 武术社的“教课”活动 156
四 志愿者协会的“下乡支教”活动 161
五“校园之声”通讯社的常态化活动 166
六 爱心驿站的公益服务活动 174
第二节 大学生社团活动形态分析 186
一“无活动”形态 187
二“假活动”形态 187
三“真活动”形态 189
第三节 大学生社团生活的教育价值 191
一 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193
二 拓展大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领域 194
三 塑造大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196
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97
第七章 社团生活的困境与优化策略 201
第一节 大学生社团生活中的问题 201
一 社团内部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
二 社团生活的本质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澄清 202
三 社团生活中“无活动”和“假活动”现象居多 202
四 社团生活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和挖掘 203
第二节 大学生社团生活问题的原因剖析 204
一 社团主体的意识与行为 204
二 社团的自身建设 211
三 学校的引导与管理 214
第三节 优化大学生社团生活的三维策略 220
一 主体维度 220
二 社团维度 225
三 学校维度 237
附录 251
附录一 个案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建设的意见》 251
附录二 个案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 255
附录三 大学生社团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260
附录四 大学生社团生活研究访谈提纲 268
附录五“校园之声”通讯社活动记录之播音稿 271
附录六 个案学校学生社团情况一览表 283
参考文献 289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