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1
一 东方·东方学·东方文学 2
二 东方文学的文化潜质 8
三 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11
第一章 东方文学纵向发展论 17
一 古老东方的文学景观 18
(一)上古东方社会、文化的特点 18
(二)上古东方文学成就 21
(三)上古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31
二 中古东方三大文化圈及其文学演变 33
(一)中古东方社会、文化的特点 33
(二)三大文化圈的文学发展及其特点 37
三 近代东方社会文化与文学 52
(一)近代东方社会文化扫描 52
(二)近代东方文学的代表性成果 55
(三)文学特征:东西融合与悲愤躁动 62
四 现代东方社会文化与文学 65
(一)现代东方社会文化概述 65
(二)现代东方文学的主要成就 68
(三)东方现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75
五 当代东方社会文化与文学整体面貌 79
(一)当代东方社会文化特点 79
(二)东方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82
(三)当代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 99
第二章 波斯文学论 105
一 波斯古代文学的嬗变 106
(一)前伊斯兰时期的帕拉维语文学 107
(二)诗人辈出的“黄金时期” 112
(三)波斯古典文学的衰落 124
二 人道主义诗人萨迪与《蔷薇园》 126
(一)走出来的诗行 126
(二)《蔷薇园》:人道与哲理 129
三 波斯现代文学的发展 142
(一)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过渡(19世纪中期-1911) 143
(二)现代文学的确立(1912-1925) 147
(三)现代文学的成熟(1925-1945) 151
(四)现代文学的新发展(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155
四 赫达雅特创作主题论 158
(一)《爱国志士》、《哈吉老爷》:如此爱国 159
(二)《伊斯法罕半天下》:令人自豪的民族传统 163
(三)《盲枭》:对民族传统文化衰落的悲伤 167
(四)简短的结语 169
第三章 阿拉伯文学论 173
一 阿拉伯文化与《一千零一夜》 174
(一)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一千零一夜》的形成 175
(二)《一千零一夜》:中古阿拉伯社会的生活画卷 176
二20世纪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184
(一)社会文化背景 184
(二)文学纵向发展 186
(三)阿拉伯20世纪文学特点 197
三东、西文化撞击中的纪伯伦 198
(一)创作概览:小说和散文诗 198
(二)“异乡人”的痛苦和孤寂 201
(三)民族自省中的爱与恨 204
(四)人类“先知”:超越性追求 211
四 陶菲格·哈基姆与《灵魂归来》 213
(一)生平与创作 214
(二)《灵魂归来》 216
五 纳吉布·马哈福兹与“开罗三部曲” 222
(一)马哈福兹创作的发展与特点 222
(二)“开罗三部曲” 226
第四章 印度文学论 231
一《那罗传》:印度大史诗的优秀插话 232
(一)人民性之所在 234
(二)东方古代理想妇女的典型 240
(三)艺术表现的光彩 244
二 东方古代戏剧大师迦梨陀娑与《沙恭达罗》 248
(一)生平传说与创作总貌 248
(二)《沙恭达罗》的爱情主题 253
(三)《沙恭达罗》艺术表现的东方情味 264
三 泰戈尔《家庭与世界》的民族意识 267
(一)“我所崇拜的对象应当比祖国高大得多” 267
(二)“今天的结果”与“明天的结果” 270
(三)“一切力量应当用在建设性的事业上” 274
四 普列姆昌德与《戈丹》 279
(一)生平与创作:爱国、勤奋 279
(二)《戈丹》社会问题的艺术探索 286
五 民族寓言:安纳德三四十年代小说创作论 292
(一)《苦力》、《贱民》:奴性的揭示 293
(二)《两叶一芽》:苦难的思索 298
(三)“拉卢三部曲”:出路的探寻 302
(四)民族主义的超越 308
六《失败》:钱达尔对印度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 312
(一)爱情悲剧:美与真的毁灭 312
(二)文化思考:揭示民族传统无意识 317
(三)象征意象:森林、僵尸与灰烬 321
第五章 日本文学论 327
一 日本古代文学的纵向发展 328
(一)形成阶段(公元前数千年—8世纪) 328
(二)发展阶段(9世纪—12世纪末) 333
(三)演变阶段(13世纪—16世纪) 339
(四)鼎盛及其衰落阶段(16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347
二 日本才女紫式部与《源氏物语》 356
(一)苦命才女的心灵世界 356
(二)《源氏物语》:自我体验的艺术表述 358
三 明治文坛的彗星:樋口一叶 364
(一)时世·忧伤·矛盾 364
(二)社会·弱者·人性 368
(三)深沉·哀婉·抒情 374
四 日本自然主义小说论 379
(一)社会文化成因 379
(二)先驱者的开拓 381
(三)支柱作家及其个性 382
(四)特质与价值 385
五 德田秋声及其创作 390
(一)秋声创作扫描 390
(二)奠基作:《新婚家庭》 393
(三)代表作:《缩影》 396
(四)“天生的自然主义作家” 399
六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演变与实绩 402
(一)“潘神会”与《昂星》派 402
(二)唯美主义诗歌:工木太郎与白秋 407
(三)荷风与润一郎的贡献 409
第六章 综论与比较研究 415
一 上古西亚文化与文学择要 416
(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特点 416
(二)苏美尔史诗 419
(三)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422
(四)希伯莱民族文化与《圣经》 427
(五)《旧约》文学简说 430
二 东南亚地区古代文学的发展 436
(一)越南古代文学的发展 436
(二)越南之外的东南亚地区古代文学 443
三 东方古代流散文学及其特点 450
(一)“流散文学”在东方产生很早 451
(二)佛教传布和“佛典翻译文学”的“流散”视角 453
(三)犹太民族大流散与流散文学 454
(四)唐代移民与流散写作 456
(五)三大帝国的流散现象 461
(六)古代东方流散文学的特点 466
四 现代黑非洲文学 469
(一)黑非洲现代文学发展概况 469
(二)“黑人性”运动与桑戈尔 482
(三)尼日利亚文学与阿契贝、索因卡 490
(四)南非文学和戈迪默、库切 499
五中、印近代民族主义诗歌的共同宗旨 510
(一)歌颂民族传统、赞颂祖国河山、弘扬民族精神 511
(二)赞美献身民族解放的英雄,树立现实中的榜样 514
(三)描写殖民侵略和统治的暴行,表现人民的悲惨处境 516
(四)呼吁国内民族团结,向往独立的统一民族国家 519
(五)结论 524
六 日本启蒙文学与中国“新小说” 524
(一)“新小说”运动的兴起 525
(二)传播媒介:梁启超和留日知识分子 530
(三)日本启蒙文学影响的表现 531
(四)文学内在驱力的作用 535
七 普列姆昌德在中国:译介、研究与影响 541
(一)译介:期待视野中的选择 541
(二)研究:概况、论争与方向 548
(三)影响:乡土作家的接受 555
主要参考书目 559
后记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