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一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1
二 王阳明的学术贡献与理论罅漏 4
(一)王阳明的学术贡献 4
(二)王阳明心学的理论罅漏 11
三 “左派王学”的思想倾向及其利弊得失 17
(一)关于“左派王学” 17
(二)思想倾向及其利弊得失 19
(三)“左派王学”与晚明学风 33
四 王学修正运动的兴起及主要类型 34
(一)王学修正运动的兴起 34
(二)王学修正运动的主要类型 36
五 王学修正运动的核心问题意识 40
(一)批驳、修正王阳明的“心即理”说 41
(二)批驳、修正王阳明的良知说及“左派王学”的“现成良知”论 42
(三)格物之辩 43
(四)驳斥王门“无善无恶”说,重申性善论 44
(五)重新梳理本体与工夫的关系 45
(六)佛禅习气之批判 46
第一章 罗钦顺 48
一 驳“心即理”说 48
(一)“心即理”说有“求内遗外”之弊 49
(二)“心即理”说有“师心自用”之嫌 51
(三)“心即理”说易与禅学混淆 53
二 驳良知说 56
三 阳明格物论质疑 61
四 驳《朱子晚年定论》 67
第二章 湛若水 70
一 心物之辩 71
二 格物之辩 73
三 良知之辩 79
四 “勿忘勿助”之辩 84
五 “随处体认天理” 88
六 理气心性合一论 95
七 修养工夫论 97
第三章 李材 102
一 “舍至善之外无别有体” 102
二 “止”、“修”并举 106
三 修身方法论 112
第四章 许孚远 117
一 “无善无恶不可为宗” 118
(一)对于善、恶内涵理解上的差异 118
(二)“无善无恶”与“为善去恶”之间的矛盾 119
(三)“两种法门”之争 122
二 “心即性”质疑 124
三 “以克己为要” 129
第五章 顾宪成 135
一 “只提出性字作主,这心便有管束” 135
二 “吾儒之旨,只在善之一字” 137
三 “语工夫,只是小心二字” 140
四 重视研习儒家经典 143
五 彰显救世情怀 145
第六章 高攀龙 148
一 “知性善而后可言学” 148
二 “学必由格物而入” 150
三 “不敢纵口说一句大胆话” 152
四 驳“三教合一”论 155
五 “扶持程朱之学” 157
第七章 刘宗周 160
一 开掘“独体”凸显性体 161
(一)“独”,与“慎独” 161
(二)凸显性体 165
二 倚重工夫 168
三 汲取气学思想 172
四 严辨“意”、“念”之异 175
(一)“自其主宰而言谓之意” 175
(二)“意”、“念”之辨 177
五 驳斥“致良知” 180
六 “四句教”之争 182
第八章 黄宗羲 185
一 评王门良知说 186
二 评王门“四句教” 193
三 理气心性思想 198
四 “一本万殊” 203
五 政治哲学 206
第九章 顾炎武 211
一 “今之清谈谈孔孟” 213
(一)心性之学茫昧不可解 213
(二)空谈心性有害于治世 215
(三)“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 218
(四)王学末流流弊之批判 220
二 “明道救世” 223
(一)“博学于文” 224
(二)“行己有耻” 230
(三)“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237
第十章 颜元 239
一 反对程朱、陆王的学术立场 239
(一)程朱、陆王学说之“空疏无用” 240
(二)程朱、陆王学说均有佛禅化与支离的弊端 245
(三)二元人性论之“悖谬” 247
二 倡导经世实学 249
三 正视利益问题 255
四 重视“习行” 256
五 复古倾向与寡头的实用主义 259
(一)复古倾向 260
(二)寡头的实用主义 263
结语 266
一 王学修正派的主要功绩与缺陷 266
(一)主要功绩 266
(二)主要缺陷 269
二 个性解放与道德理性精神 274
三 知识与道德 278
四 心性之学与事功之学 283
主要参考文献 288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