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线性电路分析导论 1
1-1 电路模型和集中参数电路 1
目录 1
第一篇 电路分析基础 1
1-2 基本变量以及参考方向 2
1-3-2 电容元件 3
1-3-1 电阻元件 3
1-3 二端电路元件 3
1-3-3 电感元件 4
1-3-4 电压源 6
1-4 基尔霍夫定律 7
1-5 对偶性 8
1-4-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8
1-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8
1-6-2 单口的等效变换电路 9
1-6-1 单口与电路的等效变换概念 9
1-6 单口网络及其等效电路 9
2-1 引言 15
第二章 线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15
2-2 支路电流法 16
2-3-1 网络线图的基础知识 17
2-3 未知变量的选择和网络线图 17
2-3-2 未知变量的选择 19
2-5 节点电压法 20
2-4 独立方程的建立 20
2-6 网孔电流法 22
2-7 电源转移 23
2-8 对偶电路 24
3-1 迭加定理 25
第三章 网络定理 25
3-2 替代定理(置换定理) 26
3-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7
3-4 特勒根定理 29
3-5 互易定理 30
第四章 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33
4-1 基本信号 34
4-2 线性定常一阶电路的分析 36
4-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37
4-2-2 起始状态、初始状态和初始值 38
4-2-3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39
4-2-4 完全响应及其两种分解方式 41
4-3 三要素法 42
4-4 电压、电流初始值的计算 43
4-5 典型RC电路举例 45
5-1 RLC串联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47
第五章 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47
5-2-1 单位阶跃响应 51
5-2 RLC并联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51
5-2-2 冲激响应 52
5-3 二阶电路的完全响应 53
5-4 高阶电路 55
5-5-1 卷积积分的导出 56
5-5 卷积积分 56
5-5-3 卷积积分的计算 57
5-5-2 卷积的几何意义 57
6-2-1 相量 59
6-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59
第六章 正弦稳态分析 59
6-1 正弦稳态响应的基本概念 59
6-3-1 电路元件上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60
6-3 电路基本规律的相量形式 60
6-2-2 相量的主要性质 60
6-3-2 阻抗与导纳 62
6-3-3 电路的相量模型 63
6-4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64
6-3-4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64
6-5 正弦传递函数 65
6-6-2 二阶带通电路一谐振 67
6-6-1 一阶低通、高通电路 67
6-6 简单线性电路的频率特性 67
6-7-1 无源单口网络的功率 70
6-7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70
第七章 耦合元件和耦合电路 73
6-7-3 最大功率传输 73
6-7-2 有功功率可加性 73
7-1-1 线性定常耦合电感器的VCR 74
7-1 耦合电感器 74
7-1-3 耦合电感器的去耦等效电路 75
7-1-2 同名端 75
7-1-5 含耦合电感器电路的分析 77
7-1-4 耦合系数 77
7-2-1 两绕组理想变压器 80
7-2 理想变压(量)器 80
7-2-2 含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 81
7-3-1 受控源的特性 83
7-3 受控源 83
第八章 傅里叶分析——线性电路的频域分析 91
7-3-3 有源网络的线性分析 91
7-3-2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91
8-1-1 傅里叶级数 92
8-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和频谱 92
8-1-3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93
8-1-2 傅里叶系数和波形对称性的关系 93
8-1-4 周期信号的频谱 94
8-2-1 傅里叶变换 98
8-2 傅里叶积分和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98
8-2-2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99
8-3-2 线性电路对非周期信号的零状态响应——频谱函数法 100
8-3-1 线性电路对周期信号的稳态响应——谐波分析法 100
8-2-3 常用信号的频谱函数 100
8-3 线性电路的傅里叶分析 100
8-4-1 线性电路无失真传输条件 102
8-4 信号通过线性电路无失真传输 102
8-4-2 理想滤波器和佩利——维纳准则 103
第九章 拉普拉斯变换法——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04
9-1-1 定义 105
9-1 拉普拉斯变换 105
9-1-2 拉氏变换存在的条件 106
9-3-2 部分分式法(亥维赛展开定理) 107
9-3-1 拉氏反变换的直接计算 107
9-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07
9-3 拉普拉斯反变换 107
9-4 F(s)的极点和相应原函数的时域特性 111
9-5-2 基尔霍夫定律的s域形式 114
9-5-1 电路元件的s域模型 114
9-5 线性电路的复频域(s域)分析 114
9-5-3 线性电路的s域分析 115
9-6-2 网络函数的性质 116
9-6-1 定义 116
9-6 网络函数 116
9-6-3 网络函数极零图和频率响应 117
10-1 双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120
第十章 双口网络 120
9-7 周期性稳态响应 120
10-2 双口网络参数的确定 121
10-3 双口的等效电路 125
10-5 双口网络的网络函数 126
10-4 双口网络的联接及其参数 126
参考书目 132
1-1-2 信号传输与信号处理 133
1-1-1 什么叫信号 133
第二篇 信号与线性系统 133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33
1-1 信号的基本概念 133
1-1-4 几种常用的基本信号 135
1-1-5 信号的分解 135
1-2 系统的基本概念 137
1-2-1 什么叫系统 137
1-2-3 系统的分类 138
1-2-2 系统理论中的两类问题 138
1-2-4 系统的分析方法 140
2-1-1 输入、输出与因果系统 141
2-1 时域分析中的若干概念 141
第二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41
1-2-5 信号与系统的关系 141
2-1-2 零输入响应与初始状态 142
2-1-5 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143
2-1-4 完全响应及其分解方法 143
2-1-3 零状态响应 143
2-2 微分方程的算子形式与系统的传递算子 144
2-3 卷积积分 145
2-3-1 卷积积分的定义 145
2-3-4 常用函数的卷积积分表 148
2-3-3 迭加积分 148
2-3-2 卷积积分的运算规则 148
第三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149
3-1-3 信号的对称性与傅里叶系数的关系 150
3-1-4 傅里叶级数的其他形式 150
3-1-2 狄里克雷条件 150
3-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150
3-1-1 定义 150
3-2-2 常用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对 151
3-2-1 定义 151
3-2 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151
3-1-5 周期信号的频谱 151
3-1-6 常用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151
1-1-3 信号的分类 154
3-2-5 信号的功率谱和能量谱 157
3-2-4 傅里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157
3-2-3 一些常用信号的频谱图 157
3-3 连续时间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168
3-2-6 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不失真条件 168
3-3-1 线性系统对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响应 169
3-3-2 线性系统对非周期信号的响应 170
4-1-1 定义及存在条件 171
4-1 拉普拉斯变换 171
第四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171
4-1-2 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 172
4-1-4 拉普拉斯反变换 174
4-1-3 拉普拉斯变换的主要性质 174
4-2-4 系统的固有频率及其计算方法 175
4-2-3 线性系统的完全响应 175
4-2 线性系统的s域分析 175
4-2-1 系统传递函数的定义 175
4-2-2 线性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175
4-2-5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分析 177
5-1-1 定义 179
5-1 离散时间信号与采样定理 179
4-2-6 最小相移系统 179
第五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179
5-1-2 几种基本序列信号 180
5-1-3 序列的运算规则 181
5-1-4 采样定理 182
5-2 离散傅里叶变换 183
5-3-3 离散系统的传递算子 185
5-3-2 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 185
5-3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85
5-3-1 差分方程 185
5-3-4 零输入响应 186
5-3-6 卷积和常用公式 187
5-3-5 零状态响应 187
5-3-7 离散系统的单位响应 188
5-3-8 传递算子H(E)与单位响应h(k) 189
5-4-1 定义 190
5-4 Z变换 190
5-4-3 Z变换的主要性质 191
5-4-2 常用序列的Z变换 191
5-4-4 Z反变换 193
5-5-2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194
5-5-1 系统传递函数的定义 194
5-5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194
6-1-1 信号流图概念及其基本变换 195
6-1 线性系统的信号流图表示和模拟 195
第六章 系统的模拟与稳定性 195
6-1-3 连续时间系统的模拟 200
6-1-4 连续时间系统的三种模拟方式 200
6-1-5 离散系统的基本模拟元件 202
6-1-2 梅森公式 202
6-2-1 定义与定理 203
6-2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203
6-2-3 罗斯——霍尔维茨判据 204
6-2-4 奈奎斯特判据 206
6-2-5 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 209
6-2-2 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209
7-1-1 系统的状态与状态变量 213
7-1 动态系统的状态方程 213
第七章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法 213
7-1-3 状态空间与轨迹 214
7-1-2 状态方程的基本形式 214
7-1-4 状态方程的建立 215
7-1-5 状态方程的线性变换 217
7-2-1 时域解法 218
7-2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218
7-2-3 状态转移矩阵φ(t)的计算 219
7-2-2 状态方程的S域解法 219
7-2-4 输出方程的求解 221
7-2-5 由状态方程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22
7-3-1 可控性 223
7-3 系统的可控制性与可观测性 223
7-3-2 可观测性 225
7-4-1 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基本形式 226
7-4 离散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 226
7-4-2 由差分方程建立相应的状态方程 227
7-4-4 AK的计算方法 228
7-4-3 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的时域解法 228
参考书目 230
7-5 状态方程的模拟 230
7-4-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230
1-1-1 本征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231
1-1 半导体导电特性 231
第三篇 模拟电子线路 231
第一章 半导体器件的特性 231
1-1-2 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 234
1-2-1 PN结的形成 235
1-2 PN结 235
1-2-2 PN结的伏安特性 236
1-2-4 晶体二极管的电容 237
1-2-3 PN结击穿 237
1-2-5 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38
1-3-3 隧道二极管(江畸二极管) 239
1-3-2 变容二极管 239
1-3 特殊二极管 239
1-3-1 稳压二极管 239
1-4-1 晶体管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40
1-4 晶体三极管 240
1-4-4 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关系 241
1-4-3 晶体管的三种连接方式 241
1-4-2 晶体管的符号和电压 241
1-4-7 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242
1-4-6 共基极输出特性曲线 242
1-4-5 共发射极特性曲线 242
1-5-1 结型场效应管 244
1-5 场效应晶体管 244
1-4-8 晶体管的放大作用 244
1-5-3 绝缘栅场效应管 245
1-5-2 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245
1-5-6 场效应管的主要术语 246
1-5-5 各种类型场效应管的符号、电压极性和转移特性 246
1-5-4 N沟道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 246
1-6-1 单片集成电路 249
1-6 集成电路 249
1-7-1 深耗尽状态和表面势阱 250
1-7 电荷耦合器件 250
1-6-2 薄膜集成电路 250
1-6-3 厚膜集成电路 250
1-6-4 混和集成电路或多片集成电路 250
1-7-2 信息电荷的传输 251
2-1-1 简单放大器 252
2-1 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与主要指标 252
第二章 小信号放大器的分析 252
2-1-2 放大器的增益 253
2-1-4 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255
2-1-3 增益的(分贝)表示法 255
2-2 放大器的基本分析方法 256
2-2-1 图解分析法 256
2-1-5 非线性失真 256
2-2-2 晶体管放大器的h等效电路分析法 259
2-2-4 三种组态中频放大特性曲线的比较 260
2-2-3 ha、hb、和hc的换算 260
2-3 晶体管放大器的偏置和温度稳定性 261
2-3-2 工作点稳定问题 262
2-3-1 偏置电路 262
2-3-3 不稳定系数 263
2-4-1 小信号放大器的复频域分析法 265
2-4 RC晶体管单级放大器的低频响应 265
2-4-2 单级共发放大器的低频响应 272
2-5-1 单级共发放大器的高频响应 274
2-5 RC晶体管单级放大器的高频响应 274
2-4-3 低频截止频率和电路元件的确定 274
2-5-2 单向近似模型及其应用 277
2-6-1 单位阶跃电压和阶跃响应 280
2-6 晶体管放大器的时域响应 280
2-5-3 单级共发放大器的增益带宽积GBP 280
2-6-2 放大器的阶跃响应 281
2-7-1 场效应管放大器的偏置 282
2-7 场效应管放大器 282
2-7-2 单级共源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284
2-8-2 RC耦合场效应管多级放大器的增益和带宽的计算 286
2-8-1 级间耦合方式 286
2-8 多级放大器 286
2-8-3 多级RC耦合共发放大器的计算 288
2-8-4 多级放大器的增益带宽积GBP 289
3-1-1 反馈的定义 290
3-1 负反馈放大器的基本概念 290
第三章 负反馈放大器 290
3-1-3 基本反馈方程式 291
3-1-2 反馈环 291
3-2-1 反馈的分类 292
3-2 反馈的分类和判别 292
3-1-4 反馈深度和环路增益 292
3-2-2 反馈的判别 296
3-3-1 提高增益的稳定性 297
3-3 负反馈的效果 297
3-3-3 减小非线性失真 298
3-3-2 改善频响 298
3-3-4 抑制内部的干扰和噪声 300
3-4 负反馈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电阻 301
3-5-1 方框图分析法 302
3-5 反馈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302
3-6-1 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问题 303
3-6 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分析 303
3-6-3 波特图判别法 305
3-6-2 根轨迹和闭环主导极点 305
3-6-4 奈奎斯特准则 306
3-7 跟随器 307
3-6-5 反馈放大器的稳定工作 307
4-1 单管甲类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器 308
第四章 低频功率放大器 308
4-2-1 基本电路 309
4-2 乙类推挽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器 309
4-2-4 非线性失真 310
4-2-3 定量分析 310
4-2-2 工作原理 310
4-3-1 复合管与互补复合管 311
4-3 无变压器功率放大器 311
4-3-2 等效互补对称电路 312
4-3-4 功率管的损坏和保护 313
4-3-3 晶体管的热阻RT 313
5-1 噪声的定义 314
第五章 小信号放大器的设计 314
5-1-1 噪声的定义 315
5-2-1 放大器的噪声模型 316
5-2 放大器的噪声 316
5-2-2 噪声系数 317
5-2-3 多级放大器的噪声 318
5-2-4 晶体管的噪声模型 319
5-2-5 晶体管的中带噪声系数 320
5-2-7 晶体管的低频和高频噪声 321
5-2-6 晶体管En-In模型 321
5-3-2 无噪声偏置电路 323
5-3-1 电阻产生的噪声的计算 323
5-3 无噪声偏置电路 323
5-3-3 低噪声输入级的设计原则 325
5-4 宽频带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326
5-4-1 一阶系统 327
5-4-2 二阶系统 329
5-4-3 三阶系统 336
5-5-1 共发宽频带放大器 337
5-5 三种基本组态宽带放大器 337
5-5-2 共基宽频带放大器 339
5-5-3 共集宽频带放大器 341
5-6-1 电抗补偿的宽频带放大器 344
5-6 扩展频带的常用方法 344
5-6-2 负反馈宽频带放大器 347
5-6-3 组合电路宽频带放大器 349
6-2-1 工作原理 351
6-2 差动放大器 351
第六章 直流放大器 351
6-1 直流放大器的主要问题 351
6-2-2 典型的差动放大电路 352
6-2-3 共模抑制比CMRR 353
7-1-1 运算放大器的特点 354
7-1 理想运算放大器 354
6-3 差动放大器四种不同接法的比较 354
6-4 采用晶体管恒流源的差动放大器 354
第七章 运算放大器 354
7-2-5 积分器 355
7-2-4 微分器 355
7-1-2 理想运算放大器 355
7-2 运算放大器组成的运算电路 355
7-2-1 加法运算电路 355
7-2-2 反号器 355
7-2-3 比例器 355
7-3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技术指标 356
7-2-7 反对数放大器 356
7-2-6 对数放大器 356
7-4-2 相位补偿网络 358
7-4-1 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条件 358
7-4 运算放大器的相位补偿 358
7-5 一个典型的集成运放 359
7-6-1 理想集成运放的等效模型理 361
7-6 运算放大器的等效电路 361
7-6-2 想集成运效模型应用举例 364
8-1-1 半波整流 365
8-1 整流电路 365
第八章 直流电源 365
8-1-2 全波整流 366
8-1-4 倍压整流 368
8-1-3 桥式整流 368
8-2-1 电容滤波器 369
8-2 平滑滤波器 369
8-2-2 电感滤波器 370
8-2-4 π型滤波器 372
8-2-3 Γ型(倒L型)滤波器 372
8-2-6 有源滤波器 373
6-2-5 RC滤波器 373
8-3-2 非线性稳压器 374
8-3-1 线性稳压器 374
8-3 稳压器 374
8-3-5 串联稳压器 375
8-3-4 稳压管稳压器 375
8-3-3 参数稳压器 375
8-4 稳压电源的质量指标 376
8-4-3 波纹电压 377
8-4-2 温度系数ST 377
8-4-1 稳压系数SV 377
8-5-2 电流截止保护电路 378
8-5-1 限流保护电路 378
8-4-4 稳定度 378
8-5 稳压器保护电路 378
8-6 稳流器 379
9-2-2 非线性系统折线分析法 380
9-2-1 图解法 380
第九章 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 380
9-1 非线性电阻 380
9-2 分析非线性电路的基本方法——近似法 380
10-1-1 晶体管共发y参数等效电路 383
10-1 晶体管单调谐放大器 383
9-2-3 非线性系统幂级数分析法 383
第十章 调谐放大器 383
10-1-2 放大器的指标 384
10-2-1 放大器的稳定条件 387
10-2 调谐放大器的稳定性 387
10-2-3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388
10-2-2 晶体管的稳定性 388
10-3-1 同步单调谐放大器 389
10-3 多级单调谐放大器 389
10-2-4 调谐放大器的功率增益 389
10-3-2 参差调谐放大器 390
10-4 双调谐放大器 391
10-4-3 实用双调谐电路举例 392
10-4-2 三种幅频特性 392
10-4-1 电压增益 392
10-5 具有集中选择滤波器的调谐放大器 393
10-6-3 集电极负载对放大器工作的影响 394
10-6-2 集电极功率关系和率效 394
10-6 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 394
10-6-1 原理电路 394
10-6-4 晶体管的高频效应 395
10-6-5 倍频器 396
11-1-2 振荡的稳定条件 397
11-1-1 起振和平衡条件 397
第十一章 正弦波振荡器 397
11-1 反馈振荡器原理 397
11-2-1 互感耦合振荡器 398
11-2 LC振荡器的电路 398
11-1-3 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398
11-2-3 电容三点式——科皮兹振荡器 399
11-2-2 电感三点式——哈特莱振荡器 399
11-2-4 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400
11-3-2 提高频率稳定度的措施 401
11-3-1 频率准确度和稳定度 401
11-3 振荡器频率的稳定 401
11-4-2 晶振频率的稳定性分析 402
11-4-1 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电特性 402
11-4 晶体振荡器 402
11-4-3 晶振的类型 403
11-6 负阻振荡器 404
11-5 振荡器振幅的稳定 404
11-7-1 移相式RC振荡器 405
11-7 RC振荡器 405
11-8-2 选择晶体管和工作点 406
11-8-1 选择电路形式 406
11-7-2 桥式RC振荡器 406
11-8 振荡器的设计考虑 406
12-1 变频的基本原理 407
第十二章 变频 407
11-8-3 选择LC回路参数 407
12-2-1 晶体管混频器的电路组态 408
12-2 晶体管混频器 408
12-2-3 混频器的主要参数 409
12-2-2 混频电路的分析 409
12-3-2 输入输出导纳及变频增益 411
12-3-1 场效应管混频器的变频跨导 411
12-3 场效应管混频器 411
12-5-1 二极管平衡混频器 412
12-5 二极管平衡混频器及环形混频器 412
12-4 变频的非线性失真与干扰 412
12-4-1 副波道干扰 412
12-4-2 非线性失真与干扰 412
参考书目 413
12-5-2 二极管环形混频器 413
1-2-2 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时间tre 414
第四篇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基础 414
1-2-3 二极管PN结的电容效应 415
第一章 门电路 415
1-1 门电路 415
1-2 二极管的开关特性 415
1-2-1 二极管的开关特性 415
1-3-2 三极管的开关时间 416
1-3-1 三极管的三种工作状态 416
1-3 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416
1-3-3 三极管的饱和压降VBES与VCES 417
1-4-2 反相器的带负载能力 418
1-4-1 反相器的典型电路及工作原理 418
1-4 反相器 418
1-4-3 反相器的动态分析 420
1-4-4 反相器动态特性的改善 421
1-5 基本逻辑门电路 422
1-6 集成逻辑门电路 423
1-5-4 “非”门 423
1-5-1 “与”门 423
1-5-2 “或”门 423
1-5-3 正逻辑和负逻辑 423
1-6-2 “或非”门 424
1-6-1 “与非”门 424
1-6-4 DTL“与非”门电路 425
1-6-3 “异或”门 425
1-6-5 TTL“与非”门电路 426
1-6-6 TTL“与非”门的电压传输特性 427
1-6-8 TTL“与非”门的输出特性 428
1-6-7 TTL“与非”门的噪声容限 428
1-6-1 0TTL“与非”门的主要指标 429
1-6-9 TTL“与非”门的传输时间 429
1-6-11 集电极开路“与非”门(OC门) 432
1-6-12 三态输出“与非”门(TS输出电路) 433
1-6-14 高阈值集成电路(HTL电路) 435
1-6-13 扩展器 435
1-6-15 射极耦合逻辑电路(ECL或CML电路) 436
1-6-16 注入逻辑电路(I2L电路或MTL电路) 438
1-7-1 双极型器件和单极型器件 440
1-7 MOS集成门电路 440
1-7-3 NMOS逻辑门 441
1-7-2 NMOS反相器 441
1-7-5 PMOS逻辑门 442
1-7-4 PMOS反相器 442
1-7-6 CMOS反相器及逻辑门 443
2-1-1 基本逻辑运算 444
2-1 逻辑变量与逻辑运算 444
1-7-7 动态MOS逻辑电路 444
第二章 逻辑代数基础与逻辑函数的简化 444
2-1-2 逻辑函数 445
2-2-1 逻辑代数的基本等式 446
2-2 逻辑代数 446
2-2-2 逻辑代数的三个重要规则 447
2-3-2 逻辑函数的两种标准表达式 448
2-3-1 真值表 448
2-2-3 逻辑代数的若干常用公式 448
2-3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448
2-4 逻辑函数的简化 449
2-3-3 最小项的性质 449
2-4-1 公式化简法 450
2-4-5 逻辑函数的系统简化法 451
2-4-4 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的方法 451
2-4-2 卡诺图 451
2-4-3 利用卡诺图合并最小项 451
3-2-2 “与或非”电路的设计 457
3-2-1 “或与”电路的设计 457
第三章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 457
3-1 组合逻辑电路 457
3-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457
3-2-3 两级“与非”电路及“或非”电路的设计 458
3-2-4 双轨输入单端输出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459
3-2-5 双轨输入多端输出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460
3-2-6 单轨输入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461
3-3-2 二进制数 463
3-3-1 计数制 463
3-3 计数制与常用编码 463
3-3-5 校验码 464
3-3-4 常用BCD编码 464
3-3-3 十进制数 464
3-3-6 循环码 465
3-3-7 有权码 466
3-4-1 译码器 467
3-4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 467
3-4-2 编码器 468
3-4-3 同比较器 470
3-4-4 大小比较器 471
3-4-6 全加器 472
3-4-5 半加器 472
3-4-7 多路器 474
3-4-8 奇偶校验电路 475
3-5-2 消除竞争冒险的方法 476
3-5-1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冒险现象 476
3-5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冒险现象及消除方法 476
4-1 触发器 477
第四章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 477
4-1-2 钟控R-S触发器(同步R-S触发器) 478
4-1-1 基本R-S触发器 478
4-1-3 触发器的特性表 479
4-1-6 触发器的状态转换图 480
4-1-5 触发器的特性方程和激励方程 480
4-1-4 触发器的激励表 480
4-1-7 基本R-S触发器对触发脉冲的要求 481
4-1-10 T触发器 482
4-1-9 J-K触发器 482
4-1-8 D触发器 482
4-1-11 J-K、D和T型触发器间的相互转换 483
4-1-13 维持阻塞触发器 484
4-1-12 触发器的空翻现象 484
4-1-14 主从触发器 486
4-1-15 边沿触发器 487
4-1-17 集成触发器的主要参数 488
4-1-16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结构形式的关系 488
4-2-1 单端输入数码寄存器 489
4-2 寄存器 489
4-2-2 单向移位寄存器 490
4-2-3 双向移位寄存器 491
4-3 计数器 492
4-2-4 循环移位寄存器 492
4-3-2 计数器的循环长度和分辨时间 493
4-3-1 异步二进制计数器 493
4-3-3 十进制异步计数器 494
4-3-4 二进制同步计数器 497
4-3-5 十进制同步计数器 499
4-3-7 可逆计数器 501
4-3-6 循环码计数器 501
4-4-1 任意计数制分频器 505
4-4 分频器与分配器 505
4-4-3 节拍分配器 506
4-4-2 检查自启动特性的方法和步骤 506
4-5-1 移位型序列信号发生器 507
4-5 序列信号发生器 507
4-4-4 脉冲分配器 507
4-6-1 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 509
4-6 时序电路的分析 509
4-5-2 计数型序列信号发生器 509
4-6-2 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 512
4-7 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512
5-1-1 权电阻DAC 514
5-1 数模转换(DAC) 514
第五章 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 514
5-1-2 T形电阻DAC 516
5-2-1 采样和保持 517
5-2 模数转换(ADC) 517
5-2-3 逐次比较ADC 518
5-2-2 量化和编码 518
5-2-4 双积分ADC 520
参考书目 522
1-2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523
1-1 计算机 523
第五篇 计算机原理 523
第一章 计算机概述 523
1-2-6 指令 524
1-2-5 输出设备 524
1-2-1 运算器 524
1-2-2 控制器 524
1-2-3 存储器 524
1-2-4 输入设备 524
2-1-2 二进位计数制 525
2-1-1 十进位计数制 525
第二章 电子计算机中的数制和码制 525
2-1 数制 525
2-2-1 十—二转换 526
2-2 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 526
2-1-3 八进制和十六进制 526
2-2-2 二—十转换 527
2-3-2 代码 528
2-3-1 计算机中正负数的表示 528
2-2-3 二—八转换 528
2-2-4 二—十六转换 528
2-3 码制 528
2-3-5 二—十编码 529
2-3-4 反码和补码 529
2-3-3 原码 529
2-4-2 数的浮点表示法 530
2-4-1 数的定点表示法 530
2-4 数的定点表示和浮点表示 530
3-2-2 逻辑式的推演 531
3-2-1 重要公式 531
第三章 逻辑代数 531
3-1 基本定义和定律 531
3-1-1 逻辑变量 531
3-1-2 基本的逻辑运算 531
3-1-3 几个基本定律 531
3-2 逻辑代数的推演 531
4-1-3 “与或非”门 532
4-1-2 “与非”门和“或非”门 532
3-3 逻辑函数的简化 532
第四章 基本逻辑单元电路和逻辑部件 532
4-1 组合电路 532
4-1-1 “与”、“或”、“非”门 532
4-3 逻辑部件 533
4-2-3 D触发器 533
4-1-4 “异或”门 533
4-2 触发器 533
4-2-1 基本R-S触发器 533
4-2-2 J-K触发器 533
4-3-3 译码器 534
4-3-2 计数器 534
4-3-1 寄存器 534
5-1-5 分级同时进位加法电路 535
5-1-4 并行加法电路 535
第五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535
5-1 加法电路 535
5-1-1 半加器 535
5-1-2 全加器 535
5-1-3 串行加法电路 535
5-2-1 反码加减运算 536
5-2 定点加减运算 536
5-3-1 原码乘法运算 537
5-3 定点乘除运算 537
5-2-2 补码加减运算 537
5-3-2 原码除法运算 538
5-5 逻辑运算 539
5-4-3 浮点除法运算 539
5-4 浮点运算 539
5-4-1 浮点数加减运算 539
5-4-2 浮点乘法运算 539
6-1-1 组合逻辑控制器 541
6-1 控制器的功能和分类 541
5-6 运算器的构成 541
第六章 控制器 541
6-2-1 指令的分类 542
6-2 指令系统 542
6-1-2 微程序控制器 542
6-2-2 指令格式 543
6-2-3 寻址方式 544
6-3-1 工作周期 545
6-3 工作周期、拍节和工作脉冲 545
6-2-4 指令部件 545
6-4-1 中断 546
6-4 中断系统 546
6-3-2 拍节 546
6-3-3 工作脉冲 546
6-4-3 程序中断 547
6-4-2 简单中断 547
6-4-4 中断系统通常要解决的问题 548
6-5-1 微程序控制器结构框图及工作原理 549
6-5 微程序控制简介 549
6-5-2 微指令字的结构 550
7-1-2 磁心 551
7-1-1 磁心存储器 551
第七章 存储器 551
7-1 内存储器 551
7-1-4 磁心存储器的结构 552
7-1-3 磁心体 552
7-1-6 双极型存储器 553
7-1-5 半导体存储器 553
7-1-7 MOS型存储器 555
7-2 外存储器 558
7-2-2 磁带机 559
7-2-1 磁鼓存储器 559
7-2-3 磁盘机 560
8-1-1 穿孔纸带 562
8-1 纸带输入机 562
第八章 输入输出设备 562
8-1-2 纸带输入机的工作原理 563
8-3 显示装置 564
8-2-2 控制台打字机 564
8-2 行印机和控制台打字机 564
8-2-1 行印机 564
8-3-1 字符显示装置的组成 565
9-1-1 机器语言 566
9-1 程序设计语言 566
第九章 程序和语言概述 566
9-2 程序 567
9-1-5 面向问题语言 567
9-1-2 面向机器语言 567
9-1-3 汇编语言 567
9-1-4 面向过程语言 567
9-3 使用计算机解题的过程 568
9-2-6 操作系统 568
9-2-1 源程序 568
9-2-2 汇编程序 568
9-2-3 编译程序 568
9-2-4 解释程序 568
9-2-5 计算机的软件 568
9-3-1 程序框图 569
10-1-1 数 570
10-1 BASIC语言的词法 570
第十章 BASIC语言 570
10-1-3 数组与下标变量 571
10-1-2 简单变量 571
10-1-4 标准函数 572
10-1-5 表达式 573
10-2-2 函数定义语句 574
10-2-1 数组说明语句 574
10-2 BASIC语言的句法 574
10-2-3 赋值语句 575
10-2-5 恢复语句 576
10-2-4 数据语句和读语句 576
10-2-8 条件转向语句 577
10-2-7 转向语句 577
10-2-6 输入数据语句 577
10-2-9 循环语句 578
10-2-10 输出语句 580
10-2-11 转子程序语句与返回语句 581
10-3 键盘操作 582
10-2-14 注释语句 582
10-2-12 暂停语句 582
10-2-13 终止语句 582
10-3-1 键盘命令 583
参考书目 584
10-3-2 键盘运算 584
1-1-1 静电场的基本方程式 585
1-1 静电场的性质及其基本方程式 585
第六篇 微波原理与技术 585
第一章 电磁场理论 585
1-1-2 泊松方程式与拉普拉斯方程式 586
1-1-3 静电场的性质 587
1-1-4 导体系统的静电场 588
1-2-3 电荷守恒定律 589
1-2-2 微分形式的欧姆定律与焦耳定律 589
1-2 恒定电流场 589
1-2-1 恒定电流场的基本方程式 589
1-3-2 磁化强度,磁通密度,磁场强度 590
1-3-1 安培环路定律 590
1-2-4 静电比拟法 590
1-3 恒定电流的磁场 590
1-3-5 磁场中的能量与力 591
1-3-4 磁通连续性原理 591
1-3-3 向量磁位A 591
1-4-1 电磁感应及位移电流 592
1-4 时变电磁场 592
1-4-3 边界条件 593
1-4-2 麦克斯韦方程式 593
1-5-3 辐射 594
1-5-2 坡印亭向量,电磁场中的能量流 594
1-5 电磁波 594
1-5-1 波动方程式 594
1-6-1 平面波 595
1-6 电磁波的传播 595
1-6-2 导电媒质中的电磁波 596
1-6-3 横电磁波(TEM波),横电波(TE波),横磁波(TM波) 597
1-7-1 反射和折射 598
1-7 电磁波的反射、折射与衍射 598
1-7-2 衍射 599
2-1 传输线的定义与种类 600
第二章 传输线的基本理论 600
2-2-1 传输线方程式的导出(场方法) 601
2-2 传输线的基本方程式(电报方程式) 601
2-2-2 传输线方程式的导出(分布参数电路法) 603
2-3-1 传输线基本方程式的解 605
2-3 传输线的基本特性 605
2-3-2 传输线的诸参数 606
2-3-3 无畸变无色散条件 607
2-4-1 不同终端条件时的电压与电流分布 608
2-4 传输线上的电压波和电流波 608
2-4-2 入射波和反射波 609
2-5-1 输入阻抗 611
2-5 传输线的阻抗特性 611
2-6-1 反射系数圆图和驻波比圆图 612
2-6 传输线的圆图,史密斯图 612
2-5-2 λ/4阻抗变换器 612
2-6-2 史密斯圆图,阻抗圆图及导纳圆图 613
2-7-1 阻抗匹配的概念 615
2-7 传输线的阻抗匹配 615
2-7-2 单支节线匹配器与双支节线匹配器 616
3-1-1 波导 617
3-1 波沿规则波导的传输 617
第三章 波导,带状线及谐振腔 617
3-1-2 波导传输的一般特性 618
3-2-1 波型及场分布 620
3-2 矩形波导 620
3-2-2 传输功率与极限功率 622
3-2-3 衰减常数α 627
3-3 圆波导 628
3-4 同轴线 629
3-5-1 带状线 630
3-5 带状线与微带线 630
3-5-2 微带线 632
3-6 空腔谐振器 634
3-6-1 矩形空腔谐振器 636
3-6-2 圆柱形空腔谐振器 637
3-6-3 同轴线空腔谐振器 638
4-1 波导管的等效电路 640
第四章 微波网络基础 640
4-2 单端口网络 642
4-3 微波网络的广义克希荷夫定律,阻抗与导纳矩阵 643
4-4 散射矩阵 644
4-5 双端口网络及其各种参量矩阵描述 645
4-6 微波四端网络散射参量的实验测定 647
5-1-1 滤波器设计的网络综合法 650
5-1 网络综合和滤波器设计 650
第五章 微波滤波器和阻抗变换器 650
5-1-2 三种常用的低通原型滤波器 651
5-2-1 低通原型 653
5-2 微波低通滤波器 653
5-2-2 微波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655
5-3-1 频率变换 657
5-3 微波带通滤波器 657
5-3-2 变形低通原型 658
5-3-3 并联谐振电路的微波电路实现 660
5-3-4 微波带通滤波器设计 661
5-4-2 微波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662
5-4-1 频率变换 662
5-4 微波带阻滤波器 662
5-5-1 单节1/4波长阻抗变换器 663
5-5 微波阻抗变换器 663
5-5-2 多节1/4波长阻抗变换器 664
6-1-1 三端口网络的基本性质 665
6-1 三端口网络 665
第六章 微波多端网络与器件 665
6-1-2 环行器 666
6-1-3 H——T接头及E——T接头 667
6-2-1 微波铁氧体 668
6-2 微波铁氧体器件 668
6-3-1 魔T 670
6-3 四端口网络 670
6-2-2 隔离器 670
6-4-1 方向耦合器的技术指标 672
6-4 方向耦合器 672
6-3-2 环形电桥 672
6-4-2 耦合带状线的方向耦合器 673
6-4-3 波导小孔方向耦合器 674
7-1 前言 675
第七章 微波电真空器件 675
7-2 双腔速调管 676
7-4 反射速调管 678
7-3 多腔速调管 678
7-5-1 原理与结构 681
7-5 行波管 681
7-5-2 慢波电路 682
7-6 返波管振荡器 683
7-5-3 工作特性 683
7-7 磁控管 684
8-1-1 肖特基表面势垒二极管 685
8-1 肖特基表面势垒二极管与微波混频器 685
第八章 微波半导体电路 685
8-1-2 混频器电路 687
8-1-3 混频器的主要指标 688
8-2-1 变容二极管 689
8-2 变容二极管与参量放大器 689
8-2-2 参量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690
8-2-3 参量放大器的结构与性能 691
8-3-1 体效应二极管 693
8-3 体效应二极管与微波振荡器 693
8-3-2 体效应二极管振荡器 695
8-4-1 微波晶体管 696
8-4 微波晶体管放大器 696
8-4-2 微波晶体管电路的S参量分析 697
8-4-3 微波晶体管放大器设计 699
8-5 PIN二极管及其应用 700
参考书目 701
1-1-1 通信发展简史 703
1-1 概述 703
第七篇 通信原理 703
第一章 通信原理导论 703
1-1-2 无线电频谱分配 704
1-2-2 按功能分类 705
1-2-1 按原理分类 705
1-2 通信信号的类型 705
1-3-2 分类 706
1-3-1 基本模型 706
1-3 通信的基本模型和分类 706
1-3-4 噪声 708
1-3-3 信道 708
2-1-2 基本模型 709
2-1-1 作用 709
1-3-5 对通信的基本要求 709
第二章 线性调制及解调 709
2-1 作用及分类 709
2-2-3 波形及频谱 710
2-2-2 数学模型及分析 710
2-1-3 分类 710
2-2 调幅(AM) 710
2-2-1 定义 710
2-2-5 AM波的功率关系 711
2-2-4 调制指数βAM 711
2-3-1 数学模型及分析 713
2-3 双边带调制(DSB) 713
2-2-6 占用频带 713
2-4-2 滤波器法 714
2-4-1 实现方法 714
2-3-2 占用频带 714
2-4 单边带调制(SSB) 714
2-4-3 相移法 715
2-4-4 混合法(Weavers法) 716
2-5-1 定义 717
2-5 残余边带调制(VSB) 717
2-5-3 占用频带 718
2-5-2 实现方法 718
2-7-1 作用及分类 719
2-7 解调 719
2-6 线性调制的一般模型 719
2-7-2 相干解调 720
2-7-3 非相干解调 721
2-7-4 本地恢复载频的方法 722
2-8-1 相干解调 723
2-8 噪声性能 723
3-1-1 分类 726
3-1 分类及特点 726
2-8-2 非相干解调 726
第三章 角调制及解调 726
3-2-1 实现的条件 727
3-2 窄带调频(NBFM) 727
3-1-2 表达式及若干定义 727
3-1-3 AM、FM及PM的比较 727
3-2-4 应用 729
3-2-3 数学模型 729
3-2-2 特点 729
3-3-1 实现的条件 730
3-3 宽带调频(WBFM) 730
3-3-2 频谱分析 731
3-3-4 频带宽度 732
3-3-3 功率关系 732
3-4-1 特点 733
3-4 调相(PM) 733
3-4-2 单频调制时调相与调频的比较 735
3-5-2 调频波表达式 736
3-5-1 窄带调角波解调的数学模型 736
3-5 相干解调 736
3-5-3 调相波表达式 738
3-6-1 特点 739
3-6 非相干解调 739
3-6-3 调频波的噪声性能 740
3-6-2 调频波解调的数学模型 740
3-6-4 调相波的噪声性能 741
3-6-5 调频波与调相波的比较 742
3-7-2 输出信噪比与输入信噪比的关系 744
3-7-1 概念 744
3-7 门限效应 744
3-8-1 调制方法 745
3-8 调频的实现方法 745
3-7-3 门限电平的确定 745
3-7-4 降低门限电平的方法 745
3-8-2 解调方法 748
3-9 预加重和去加重技术 751
3-9-1 预加重电路 752
第四章 脉冲模拟调制 753
3-10 与线性调制的比较 753
4-1-1 抽样定理 754
4-1 低通信号抽样定理(奈奎斯特抽样定理) 754
4-1-4 实际抽样方法 756
4-1-3 混迭效应 756
4-1-2 数学模型 756
4-3-1 定义 762
4-3 高阶的低通及带通信号的抽样定理 762
4-2 带通信号的抽样 762
4-3-2 低通信号的二阶抽样 763
4-4 带通信号的正交抽样 764
4-5-2 一阶抽样保持电路 765
4-5-1 零阶抽样保持电路 765
4-5 抽样保持电路 765
4-6 脉冲幅度调制(PAM) 768
4-6-1 PAM信号及频谱 768
4-6-2 噪声性能 769
4-7-1 概念 771
4-7 脉冲宽度调制(PDM和PWM) 771
4-7-2 实现方法 772
4-7-4 噪声性能 774
4-7-3 解调过程 774
4-8-1 概念 775
4-8 脉冲位置调制(PPM) 775
4-8-4 噪声性能 776
4-8-3 解调过程 776
4-8-2 形成方法 776
4-9 各种脉冲模拟调制方法的比较 779
5-1-1 构成和优缺点 780
5-1 脉码调制(PCM) 780
第五章 脉冲编码调制基本原理和类型 780
5-1-3 信号量化 781
5-1-2 抽样 781
5-1-4 编码和译码 786
5-2-2 基本原理 788
5-2-1 定义 788
5-2 增量调制(DM或△M) 788
5-2-3 噪声性能 789
5-3-2 噪声性能 790
5-3-1 基本原理 790
5-3 总和增量调制(∑—△M) 790
5-4-1 基本原理 791
5-4 差分脉码调制(DPCM) 791
5-4-2 噪声性能 792
5-5 自适应增量调制(A△M) 793
6-1-2 影响系统传输性能的因素 794
6-1-1 定义 794
第六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794
6-1 基带传输系统 794
6-1-3 对实际传输特性的要求 795
6-2-1 接收基带数字信号的方法 796
6-2 误码特性 796
6-2-2 误码率一般公式 797
6-2-3 最佳阀值 798
6-3 输出信噪比 799
7-1-1 基本原理 801
7-1 幅移键控(ASK) 801
第七章 连续波数字调制系统 801
7-1-2 接收 802
7-2-1 基本原理 805
7-2 频移键控(FSK) 805
7-2-2 接收 807
7-3-1 基本原理 809
7-3 相移键控(PSK) 809
7-3-2 接收 810
7-4 三种调制系统的对比 812
8-1-1 二进制和多进制 813
8-1 概念 813
第八章 多元调制 813
8-1-2 多元调制及其类型 814
8-1-4 优缺点 815
8-1-3 误码率公式 815
8-3 多频调频(MFSK) 816
8-2-2 误码率公式 816
8-2 多电平调频(MASK) 816
8-2-1 系统组成 816
8-4-2 正交幅度调制(QAM) 817
8-4-1 系统构成 817
8-4 多相调相(MPSK) 817
8-5 多元调制误码率比较 819
9-1-1 基本原理 820
9-1 频分制复用 820
第九章 各种调制的应用 820
9-4 FDM和TDM的比较 821
9-3 复合型复用 821
9-1-2 实际方法 821
9-2 时分制复用(TDM) 821
10-2 信息的度量 824
10-1 若干定义 824
第十章 信息论基本概念简介 824
10-3-2 分类 826
10-3-1 定义 826
10-3 信息源及其数学模型 826
10-4-1 分类 827
10-4 信道 827
10-4-2 信道的数学表示法 828
10-5-1 若干定义 829
10-5 编码理论 829
10-4-3 信道容量C 829
10-5-3 编码定理 830
10-5-2 某些码型 830
10-6-1 若干定义 831
10-6 纠错理论 831
10-6-2 纠错常用方法 832
10-7-2 信道中噪声的影响 833
10-7-1 类型及特点 833
10-7 噪声 833
参考书目 834
1-1 网络分析与网络综合 835
第一章 导论 835
第八篇 网络综合 835
1-2 归一化 836
2-1-3 双口网络的端口方程 838
2-1-2 单口网络的端口方程 838
第二章 网络综合的基础知识 838
2-1 单口网络和双口网络及其端口方程 838
2-1-1 端口条件 838
2-2-1 定义 839
2-2 网络函数 839
2-1-4 双口网络的联接 839
2-2-2 分类 840
2-2-3 网络函数的性质 841
2-3-2 定理2-1 842
2-3-1 正实函数的定义 842
2-3 正实函数 842
2-3-4 正实函数的一些性质 843
2-3-3 定理2-2 843
2-3-6 正实条件的等价条件 844
2-3-5 霍尔维茨多项式 844
3-1-1 LC策动点函数的性质 845
3-1 LC单口网络的综合 845
第三章 两类元件单口网络的综合 845
3-1-2 部分分式综合法 846
3-1-3 连分式综合法 848
3-2-1 RC策动点函数的性质 850
3-2 RC单口网络的综合 850
3-2-2 RC策动点函数的实现 852
3-3 RL单口网络的综合 855
4-1 最小电抗和最小电阻函数 856
第四章 RLC单口网络的综合 856
4-2 布隆(Brune)综合法 857
5-1-1 RLCM双口网络参数的性质 860
5-1 双口网络参数的性质 860
第五章 无源双口网络的性质 860
5-2-1 无载双口网络的转移函数 862
5-2 转移函数的性质 862
5-1-2 私有极点 862
5-1-3 电抗双口网络参数的性质 862
5-1-4 RC双口网络Z参数的性质 862
5-2-3 双端接载双口网络的转移函数 863
5-2-2 单端接载双口网络的转移函数 863
5-3 梯形网络的传输零点 865
5-3-2 梯形网络的传输零点 866
5-3-1 传输零点和最小相移网络 866
5-4-1 工作传输函数 867
5-4 工作传输函数、反射函数和特征函数 867
5-4-3 反射函数 868
5-4-2 工作衰减和工作相移 868
6-1 开路电压比函数的综合步骤 870
第六章 无源双口网络的综合 870
5-4-4 特征函数 870
6-2 RC梯形网络的综合 871
6-2-1 传输零点都在S=∞处 872
6-2-2 传输零点都在S=0处 873
6-2-3 有限非零负实轴传输零点的实现 874
6-3-1 传输零点都在S=∞处 876
6-3 无载LC梯形网络的综合 876
6-3-2 传输零点都在S=0处 877
6-3-3 有限非零jω轴传输零点的实现 878
6-4 双端接载LC梯形网络的综合 879
7-1 近似的类型 881
第七章 近似问题 881
7-1-2 等波纹近似(契比雪夫近似) 882
7-1-1 最大平坦近似(泰勒近似) 882
7-2 理想低通滤波器衰减特性的近似 883
7-2-1 最平幅度近似(巴特沃斯近似) 884
7-2-2 等波纹近似(契比雪夫近似) 886
第八章 有源网络 890
8-1-1 被控源 891
8-1 有源单元电路 891
8-1-3 负阻抗变换器(NIC) 892
8-1-2 运算放大器 892
8-1-4 回转器 893
8-1-5 广义阻抗变换器 894
8-2-2 常用关系式 896
8-2-1 定义 896
8-2 灵敏度 896
8-2-4 根灵敏度 897
8-2-3 增益灵敏度和相位灵敏度 897
8-2-6 Q灵敏度和ω0灵敏度 898
8-2-5 网络函数灵敏度与根灵敏度关系 898
8-3 有源滤波器的级连法实现 899
8-2-7 多参数的影响 899
8-3-1 二阶函数 900
8-3-2 单级放大器滤波器节 902
8-3-3 低灵敏度双二阶电路 906
8-4-2 频变负阻法 909
8-4-1 电感模拟 909
8-4 模拟无源网络的实现法 909
参考书目 910
1-1-1 顶点、边、图、无向图及有向图 911
1-1 基本定义 911
第九篇 网络图论 911
第一章 图的基本名词、定义、定理及运算 911
1-1-3 顶点的度、简单图、正则图及完备图 912
1-1-2 子图、真子图、子图的补图及不相接子图 912
1-1-4 边序列、边列、路径及回路 913
1-1-6 树、补树、有向树、有根树和二元树 914
1-1-5 连通图、非连通图、图的秩和零度 914
1-1-7 图上的距离、偏心率、中心 916
1-1-9 同构、1-同构和2-同构 917
1-1-8 连通度、可分图和不可分图 917
1-1-10 欧拉图与哈密尔顿图 918
1-1-11 关联集、割集和顶点割集 920
1-1-13 二分图及匹配 921
1-1-12 基本割集和基本回路 921
1-2-1 图的点、边和度的定理 922
1-2 图的基本定理 922
1-2-3 回路、割集定理 923
1-2-2 树、余树定理 923
1-3-1 并 924
1-3 子图的运算 924
1-2-4 欧拉图与哈密尔顿图定理 924
1-2-5 四色定理 924
1-3-5 图的分解、删除、合并和短接 925
1-3-4 环和 925
1-3-2 交 925
1-3-3 差 925
2-1-2 邻接矩阵的性质 927
2-1-1 定义 927
第二章 图的矩阵表示法 927
2-1 邻接矩阵 927
2-2-2 关联矩阵的性质及定理 928
2-2-1 定义 928
2-2 关联矩阵和树的计数 928
2-2-3 有向图的关联矩阵和树的计数 929
2-3-1 定义 930
2-3 回路矩阵 930
2-3-2 回路矩阵的性质 931
2-4-1 定义 932
2-4 割集矩阵 932
2-3-3 回路矩阵的定理 932
2-4-2 割集矩阵的性质 933
2-5-3 A、Bf和Qf间的关系 934
2-5-2 Qa和Ba的关系 934
2-4-3 割集矩阵的定理 934
2-5 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及割集矩阵之间的关系 934
2-5-1 Aa和Ba的关系 934
3-1-1 平面图和非平面图 936
3-1 平面图和非平面图 936
第三章 平面图和和偶图 936
3-1-2 库拉托斯基定理、欧拉公式 938
3-2-1 对偶图的定义 939
3-2 对偶图 939
3-1-3 厚度和交叉数 939
3-2-2 对偶图的作图法 940
3-2-3 对偶图的性质 941
4-1-2 克希荷夫电压定律 942
4-1-1 克希荷夫电流定律 942
第四章 电网络方程 942
4-1 基本方程 942
4-1-3 支路特性 943
4-2 辅助方程 946
4-2-1 回路转换和网孔转换方程 947
4-3-1 回路方程 948
4-3 回路方程和网孔方程 948
4-2-2 割集转换和节点转换方程 948
4-3-2 网孔方程 949
4-4-1 割集方程 950
4-4 割集方程和节点方程 950
4-5 例题 951
4-4-2 节点方程 951
5-2 网络参数的代数表达式 956
5-1 引言 956
第五章 无源网络的拓扑分析 956
5-3 节点导纳矩阵行列式△的拓扑公式 958
5-4 代数余子式△ij的拓扑公式 960
5-5-1 求策动点函数Zd和Yd 963
5-5 无源网络拓扑公式的应用 963
5-5-2 求双口网络的Z参数 964
5-5-3 求双口网络的转移函数 967
6-2-1 不定导纳矩阵Yind 969
6-2 不定导纳矩阵与伴随有向图 969
第六章 有源网络拓扑分析 969
6-1 引言 969
6-2-3 有向树 972
6-2-2 伴随有向图Gd 972
6-2-4 有向树矩阵T(Gd) 973
6-3-2 应用举例 974
6-3-1 求不定导纳矩阵一阶代数余子式△——陈惠开定理 974
6-3 应用有向图求△的拓扑公式 974
6-4-1 有向2-树 975
6-4 应用有向图求△ij的拓扑公式 975
6-4-3 有向k-树 977
6-4-2 求不定导纳矩阵二阶代数余子式△ij的方法 977
6-5-1 求策动点函数 978
6-5 有源网络拓扑公式的应用 978
6-5-2 求双口网络的Zoc与Ysc函数 979
6-6 拓扑分析中k—树法小结 982
6-5-3 求双口网络的转移函数 982
7-1 引言 983
第七章 流图分析 983
7-2-1 如何画出Mason图 984
7-2 信号流图—Mason图 984
7-2-2 如何化简Mason图 985
7-2-3 Mason公式 986
7-2-4 求增益举例 988
7-3-1 如何画Coates图 989
7-3 流图—Coates图 989
7-3-2 有关Coates图的名词定义 990
7-3-3 Coates图的增益公式 991
7-3-4 求增益举例 993
8-1 引言 994
第八章 开关网络 994
8-2-2 开关函数 995
8-2-1 触点与触点网络 995
8-2 触点网络 995
8-2-4 连接矩阵 996
8-2-3 开关函数的最小化 996
8-3-2 路径矩阵 999
8-3-1 SC网络与SC函数的定义 999
8-3 单触点(SC)网络与单触点(SC)函数 999
8-3-3 基本路径矩阵 1000
8-4 单触点网络综合 1001
参考书目 1004
1-2-1 自动设计系统的功能 1005
1-2 自动设计系统的工作过程 1005
第十篇 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1005
第一章 引言 1005
1-1 自动设计系统的一般概念 1005
1-1-1 设计自动化的概念 1005
1-1-2 自动设计系统的一般概念 1005
1-2-2 自动设计系统的方框图 1006
1-3-1 直流分析 1007
1-3 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1007
1-2-3 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1007
1-4 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框图 1008
1-3-8 电路的统计设计 1008
1-3-2 瞬态分析 1008
1-3-3 交流分析 1008
1-3-4 灵敏度分析 1008
1-3-5 最坏情况分析 1008
1-3-6 蒙特卡洛分析 1008
1-3-7 电路的性能优化设计 1008
2-1-1 模型精度的考虑 1010
2-1 对电子器件模型的要求 1010
第二章 电子器件的模型 1010
2-2 模型分类 1011
2-1-4 模型的通用性 1011
2-1-2 模型精度的估价方法 1011
2-1-3 模型的经济性 1011
2-3-2 非线性元件的特征 1012
2-3-1 基本电路元件集 1012
2-2-1 按复杂性分类 1012
2-2-2 按构成模型的方法分类 1012
2-2-3 按模型的表示方法分类 1012
2-3 基本电路元件及其表示方法 1012
2-3-3 两端元件的图形表示 1014
2-4-2 常用半导体器件的模型 1018
2-4-1 常用四端元件的模型 1018
2-4 常用多端电路元器件的模型 1018
2-5 多端器件的模型 1021
2-5-2 端间量系表示 1022
2-5-1 端子置系表示 1022
2-6-1 非线性两端电阻的泰勒模型 1023
2-6 元件的迭代模型 1023
2-6-2 非线性多端电阻的泰勒模型 1024
2-6-3 线性惰性元件的递推模型 1025
2-6-4 递推递归模型 1026
2-6-5 广义支路 1027
3-1-3 电路元件方程的例 1028
3-1-2 电路元件方程的隐式表示 1028
第三章 电路的数学模型 1028
3-1 电路的元件方程组 1028
3-1-1 电路的元件方程 1028
3-2-2 树支变量与连支变量的关系 1031
3-2-1 克希荷夫定律 1031
3-2 电路的拓扑方程 1031
3-4-1 割集方程的列出 1032
3-4 割集方程系 1032
3-2-3 支路变量与树支或连支变量的关系 1032
3-2-4 支路电压与节点电位的关系 1032
3-3 电路空间的座标基的选择 1032
3-3-1 均匀座标基 1032
3-3-2 混合座标基 1032
3-4-2 割集方程的直接列出 1033
3-4-3 列割集方程的例 1034
3-5-1 节点方程 1036
3-5 节点电位方程系 1036
3-4-4 支路电压和电流 1036
3-5-3 列节点方程的例 1037
3-5-2 节点导纳矩阵的直接列出 1037
3-6-1 回路方程 1038
3-6 回路方程系 1038
3-5-4 支路电流和电压 1038
3-6-3 列回路方程的例 1039
3-6-2 回路方程的直接列出 1039
3-7-1 网孔方程 1040
3-7 网孔方程系 1040
3-6-4 支路电压和电流 1040
3-7-3 列网孔方程的例 1041
3-7-2 网孔阻抗矩阵的直接列出 1041
3-9-1 电路的状态方程 1042
3-9 电路在混合座标基上的模型 1042
3-7-4 支路电流和电压 1042
3-8 基于广义支路的节点方程 1042
3-8-1 广义支路 1042
3-8-2 节点方程 1042
3-9-2 状态变量方程的列出 1043
3-9-3 广义节点方程 1044
4-1-3 线性电路的频域计算 1047
4-1-2 状态方程 1047
第四章 电路方程的解 1047
4-1 电路方程的特点 1047
4-1-1 采用离散模型的电路方程 1047
4-2-1 稀疏性的表示方法 1048
4-2 电路方程的稀疏性 1048
4-1-4 电路方程的解法 1048
4-2-3 存贮节约系数 1049
4-2-2 稀疏矩阵的编目表示法 1049
4-3-2 主元素的选择 1050
4-3-1 消去过程 1050
4-3 高斯消去法 1050
4-4-4 求解公式 1051
4-4-3 LU的紧缩表 1051
4-3-3 回代过程 1051
4-4 LU分解法 1051
4-4-1 LU分解的条件 1051
4-4-2 分解方法 1051
4-5-1 牛顿迭代法 1052
4-5 迭代方程系的收敛 1052
4-4-5 主元素的选择 1052
4-5-4 逆函数法 1053
4-5-3 支路加权法 1053
4-5-2 供电电源加权法 1053
4-6-2 刚性方程 1054
4-6-1 状态方程的数值解 1054
4-6 递推方程系的解 1054
4-6-4 刚性稳定 1056
4-6-3 数值法的稳定性 1056
4-7-1 求解流程 1057
4-7 解电路方程的流程 1057
4-6-5 步长的选择 1057
4-8-1 梯形网络的方程 1058
4-8 梯形网络的计算方程 1058
4-8-2 三对角方程的解 1059
5-1-4 微分和增量灵敏度的关系 1060
5-1-3 增量灵敏度 1060
第五章 灵敏度计算 1060
5-1 灵敏度的定义 1060
5-1-1 微分灵敏度 1060
5-1-2 归-化微分灵敏度 1060
5-1-6 灵敏度的计算公式 1061
5-1-5 灵敏度和的不变性 1061
5-1-8 电路的灵敏度用其零极点灵敏度表示 1062
5-1-7 电路零极点的灵敏度 1062
5-2-1 增量模型 1063
5-2 增量网络法 1063
5-2-3 计算的例 1065
5-2-2 微分灵敏度的计算 1065
5-3-1 伴随网络 1066
5-3 伴随网络法 1066
5-3-4 频域的伴随模型 1068
5-3-3 频域扰动分量 1068
5-3-2 扰动分量 1068
5-3-5 频域灵敏度的计算 1071
5-3-6 频域灵敏度计算的例 1072
5-3-8 时域灵敏度计算例 1073
5-3-7 时域灵敏度计算 1073
6-1-3 目标函数 1075
6-1-2 输出空间 1075
第六章 电路的优化设计 1075
6-1 电路设计的数学概念 1075
6-1-1 输入空间 1075
6-2-2 输出函数的加权和最大准则 1076
6-2-1 单目标函数的优化准则 1076
6-1-4 多目标优化问题 1076
6-1-5 潜在能力区和允许区 1076
6-1-6 可行区 1076
6-1-7 约束优化和无约束优化问题 1076
6-1-8 全局和局部优化 1076
6-2 优化准则 1076
6-3-1 线性规划 1077
6-3 优化的数值方法 1077
6-2-3 输出函数的加权商最大准则 1077
6-2-4 最小平方和准则 1077
6-2-5 极大极小准则 1077
6-4-1 最速下降法 1078
6-4 无约束优化 1078
6-3-2 非线性规划 1078
6-3-3 非线性优化的数值法分类 1078
6-3-4 常用优化方法 1078
6-4-4 DFP法 1079
6-4-3 Fletcher-Reeves法 1079
6-4-2 牛顿法 1079
6-4-5 斐波那契法 1080
6-4-6 黄金分割法 1081
6-4-7 插值法 1082
6-5-4 罚函数法 1083
6-5-3 变量的变换 1083
6-5 约束优化的数值法 1083
6-5-1 约束优化问题 1083
6-5-2 线性和非线性约束 1083
6-6-2 数学表示 1084
6-6-1 统计设计的基本问题 1084
6-5-5 其它方法 1084
6-6 统计设计的方法简介 1084
6-6-3 蒙特卡洛法 1085
参考书目 1086
6-6-4 统计设计的几何解释 1086
5.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 1088
4.棣莫弗公式 1088
第十一篇 电子技术中常用数学公式及物理常数 1088
1.二项式展开 1088
2.尤拉公式 1088
3.从复数向极座标的变换 1088
7.倍角的三角函数 1089
6.和角和差角的三角函数 1089
9.负数的双曲函数 1090
8.双曲函数 1090
12-3 罗朗级数展开式 1091
12-2 泰勒级数展开式 1091
10.和角和差角的双曲函数及倍角的双曲函数 1091
11.双曲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关系 1091
12.级数公式 1091
12-1 麦克劳林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