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驱逐诗人的柏拉图 8
第一节 诗与哲学之争 9
第二节 柏拉图的“造物者”观念 12
第三节 柏拉图的理想国 14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论诗艺 19
第一节 诗艺属于创制科学 20
第二节 神是终极的作者 23
第三章 基督教文化中的作者观 27
第一节 太初有道 28
第二节 哲学与启示 30
第三节 对异教作者的攻击 32
第四节 奥古斯丁的作者观 34
第五节 托马斯·阿奎那:艺术家模仿上帝 37
第六节 解经的原则:唯有圣经 39
第四章 文艺复兴与主体中心的确立 42
第一节 反对教会及其烦琐哲学 43
第二节 自我、自然与上帝 46
第三节 为虚构与创造正名 49
第四节 主体中心的确立 52
第五章 理性与天才的分野和融合 59
第一节 理性与感性的对立 59
第二节 “天才”观念 61
第三节 浪漫主义者的“作者观” 69
第四节 对浪漫主义者的“作者观”的反拨 76
第六章 从“上帝之死”到“作者之死” 80
第一节 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 80
第二节 主体之死 85
第三节 “作者之死”思潮形成的社会环境 89
第四节 语言的革命 93
第七章 法国“作者之死”思潮的形成 96
第一节 罗兰·巴特论“作者之死” 96
第二节 德里达、福柯的作者观 103
第三节 法国“作者之死”思潮的形成 106
第八章 “作者之死”思潮的意义 110
第一节 瓦解近代批评的等级制 110
第二节 坚持理论的“非中心”性 113
第三节 在电子时代的实践意义 115
第四节 “反神学”的革命性 117
第五节 促进解构思潮的形成 120
第六节 促进多样性作者主体的出现 123
第九章 对“作者之死”思潮的反思 130
第一节 其理论基础的矛盾性 130
第二节 始终在场的主体 132
第三节 忽视现代意义上的新型作者 136
第四节 忽视社会实践 140
结语 148
附录一 中国学者与西方“作者”观念 163
附录二 普洛丁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69
附录三 黑格尔的作者观念 174
附录四 基尔克果:信仰上帝的单一者 184
附录五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 195
参考文献 204
后记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