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划时代的里程碑历史时期、主题、基督教神学家 3
导论 3
第一章 教父时期(约100—约700年) 5
1.1神学活动的初期中心 5
1.2教父时期概述 6
名词解释 6
教父时期的神学议题 6
1.3重要神学家 8
殉道士查斯丁(约100—约165年) 8
里昂的爱任纽(约130—约200年) 8
德尔图良(约160——约225年) 9
奥利金(约185—约254年) 9
迦太基的奚普里安(死于258年) 9
阿塔那修(约293—373年) 10
卡帕多西亚三杰 10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年) 10
1.4重要的神学争辩与发展 11
确定《新约》正典的范围 11
传统的作用:诺斯替争辩 12
普世信经的制定 13
基督的神人二性:阿里乌争辩 15
三位一体教义 16
教会教义:多纳图争辩 17
恩典教义:伯拉纠争辩 18
重要术语 19
研讨问题 20
基本问题 20
标准问题 20
第二章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约700—约1500年) 23
2.1“中世纪”的定义 23
2.2中世纪神学的里程碑:西欧 25
加洛林复兴 25
教会与修道院的神学院校的兴起 26
修会及其神学流派 27
大学的建立 28
彼得·伦巴德的《箴言四书》 28
经院神学的兴起 29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29
人文主义的兴起 30
2.3中世纪神学的里程碑:东欧 31
拜占庭神学的形成 31
圣像争辩 32
静修争辩 32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 33
2.4重要神学家 33
大马士革的约翰(约676—749年) 33
新神学家西门(949—1022年) 34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约1033—1109年) 34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年) 35
邓斯·司各特(约1265—1308年) 36
奥卡姆的威廉(约1285—1347年) 37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约1469—1536年) 37
2.5重要的神学进展 38
巩固教父的遗产 38
探讨理性在神学中的作用 38
神学体系的发展 40
圣礼神学的发展 40
恩典神学的发展 40
玛利亚在拯救计划中的角色 41
直接回到基督教神学的源头 41
批判《武加大译本》 41
重要术语 42
研讨问题 43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期(约1500—约1750年) 45
3.1宗教改革概况 45
一场宗教改革?抑或多场宗教改革? 46
3.2宗教改革的动力 46
德国宗教改革:路德宗 47
瑞士宗教改革:归正宗 48
激进派宗教改革:再洗礼派 49
英国宗教改革:圣公会 50
天主教改革 51
第二次宗教改革:制定信纲 51
3.3宗教改革之后的运动 53
天主教的巩固 53
清教 54
敬虔主义 55
3.4哥白尼争辩与伽利略争辩 56
3.5重要神学家 58
马丁·路德(1483—1546年) 58
胡尔德里希·茨温利(1484—1531年) 59
约翰·加尔文(1509—1564年) 59
阿维拉的特蕾莎(1515—1582年) 59
西奥多·伯撒(1519—1605年) 60
罗贝托·贝拉明(1542—1621年) 60
约翰·格哈德(1582—1637年) 60
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年) 61
3.6重要的神学进展 61
神学的来源 61
恩典教义 62
圣礼教义 62
教会教义 63
3.7神学著作的发展 63
教义问答 63
信纲 65
系统神学著作 66
重要术语 67
研讨问题 68
第四章 现代时期(约1750——现今) 69
4.1西方的神学与文化进展 70
启蒙运动对传统神学的批判 70
浪漫主义与神学想象力的复兴 73
马克思主义:基督教的知识对手 74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信仰危机 75
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起源的新理论 77
后现代主义与神学新议题 77
4.2重要神学家 79
施莱尔马赫(1768—1834年) 79
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年) 80
卡尔·巴特(1886—1968年) 80
保罗·蒂里希(1886—1965年) 80
卡尔·拉纳(1904—1984年) 81
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1905—1988年) 81
于尔根·莫尔特曼(1926—) 81
沃尔夫哈特·潘能伯格(1928—) 82
4.3神学的宗派发展 82
天主教 82
东正教 84
新教 84
福音主义 85
五旬节派与灵恩运动 86
4.4西方近年来的一些神学运动与潮流 87
自由派新教 87
现代主义 89
新正统主义 91
回到源头或新神学 92
女权主义 93
解放神学 95
黑人神学 97
后自由派神学 98
激进正统主义 100
4.5发展中国家的神学 100
印度 100
非洲 102
重要术语 103
研讨问题 103
第二部 来源与方法 107
第五章 准备启程:起步的基础 107
5.1神学的定义 107
神学的实用定义 107
神学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 108
神学作为学科的发展 109
5.2神学的结构 110
圣经研究 111
系统神学 111
哲学神学 112
历史神学 113
教牧神学 114
灵修神学或神秘神学 115
5.3导论的问题 116
5.4神学中的委身与中立 117
5.5正统与异端 119
历史角度 119
神学角度 120
5.6基督教与世俗文化的关系 121
殉道士查斯丁(约100—约165年) 122
德尔图良(约160—约225年) 122
希波的奥古斯丁 (354—430年) 123
20世纪:理查德·尼布尔(1894—1962年) 124
研讨问题 125
第六章 神学的来源 127
6.1《圣经》 127
《旧约》 127
《新约》 128
其他著作:次经与伪经 129
《圣经》各卷书及其简称 130
参照《圣经》的写法 131
《圣经》相关的常见术语 131
《旧约》与《新约》的关系 132
《圣经》的正典:历史与神学问题 134
上帝的话 135
叙述神学 136
解释《圣经》的方法 138
圣经的默示论 142
6.2传统 144
传统的单一来源论 147
传统的双重来源论 147
彻底否定传统 148
神学与崇拜:礼仪传统的重要性 149
6.3理性 149
理性与启示:三种模式 150
自然神论 151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152
批判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153
6.4宗教经验 154
存在主义:人类经验的哲学 155
经验与神学:两种看法 156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批判以经验为基础的神学 159
研讨问题 160
第七章 认识上帝:自然与启示 161
7.1启示观 161
7.2启示的模式 163
启示为教义 163
启示为同在 164
启示为经验 165
启示为历史 166
7.3自然神学:范围与局限 167
托马斯·阿奎那论自然神学 168
约翰·加尔文论自然神学 170
归正宗传统论自然神学 171
上帝的两部书:自然与《圣经》 172
7.4在自然中辨识上帝的方法 173
人的理性 173
世界的秩序 173
世界之美 174
7.5反对自然神学 175
神学的反对:卡尔·巴特 175
神学的回应:托马斯·托伦斯 176
哲学的反对:阿尔文·普兰丁格 177
哲学的回应:威廉·奥尔斯顿 178
卡尔·巴特与艾米尔·布伦纳的争辩(1934) 178
7.6自然科学与基督教神学:互动的模式 179
科学与神学的延续性 180
科学与神学的独特性 180
科学与神学的趋同性 181
科学与神学对立 181
研讨问题 182
第八章 哲学与神学:对话与争辩 183
8.1哲学与神学:婢女的观念 184
柏拉图哲学 186
亚里士多德哲学 187
实证与证伪:可以证明基督教的观念吗? 188
实在论:神学命题是指什么? 190
8.2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吗? 191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 192
托马斯·阿奎那的“五法” 195
凯拉姆论证 197
经典的设计论论证:威廉·佩利 198
8.3神学语言的本质 201
否定神学与肯定神学 201
类比 202
隐喻 204
迁就 206
个案研究:哥白尼学说之争 207
研讨问题 208
第三部 基督教神学 211
第九章 论上帝 211
9.1上帝是男性吗? 211
9.2有位格的上帝 213
“位格,”的定义 214
对话式的位格论:马丁·布伯 216
9.3上帝能受苦吗? 218
古代的看法:上帝不受苦 219
受苦的上帝:于尔根·莫尔特曼 220
上帝死了? 223
9.4上帝的全能 225
全能的定义 225
上帝的两种能力 226
上帝自我限制的观念 228
9.5上帝在世界上的作为 229
自然神论:上帝通过自然律施展作为 229
托马斯主义:上帝通过第二因施展作为 230
过程神学:上帝通过劝说施展作为 231
9.6上帝为创造者 232
创造教义的发展 233
创造与否定二元论 234
希波的奥古斯丁的创造教义 235
从无中创造的教义 236
创造教义的含义 237
上帝为创造者的模式 238
创造与基督教对生态的看法 239
9.7神义论:恶的问题 240
里昂的爱任纽(约130—约200年) 241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年) 242
卡尔·巴特(1886—1968年) 243
阿尔文·普兰丁格(1932—) 243
近代的其他贡献 244
9.8圣灵 245
圣灵的模式 245
关于圣灵神性的争辩 246
希波的奥古斯丁:圣灵为爱的结合 248
圣灵的功能 249
研讨问题 251
第十章 论三位一体 253
10.1基督教三位一体教义的起源 253
三位一体看似不合逻辑 253
三位一体说明耶稣基督 255
三位一体说明基督教的上帝 255
伊斯兰教对三位一体教义的批评 257
三位一体教义在《圣经》中的基础 258
10.2三位一体教义的历史发展 259
三位一体用语的出现 259
三位一体概念的出现 260
理性主义者对三位一体的批判:三位一体的衰落(1700—1900年) 262
形象化的问题:三位一体的类比 263
“管理的”三位一体与“本质的”三位一体 264
10.3三位一体的两种异端 264
形态论:年代形态论与功能形态论 265
三神论 267
10.4和子句争辩 268
10.5三位一体:古代与现代的六种看法 272
卡帕多西亚三杰 272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年) 273
卡尔·巴特(1886—1968年) 275
卡尔·拉纳(1904—1984年) 277
约翰·麦奎利(1919—2007年) 278
罗伯特·詹森(1930—) 279
10.6近代神学中对三位一体的一些讨论 280
施莱尔马赫论三位一体的教义定位 280
于尔根·莫尔特曼论社会性三位一体 281
艾伯哈德·云格尔论三位一体与形而上学 282
凯瑟琳·莫里·拉库格纳论三位一体与拯救 283
莎拉·科克利论女权主义与三位一体 284
10.7三位一体的复兴:几个例子 285
传教的三位一体神学 286
崇拜的三位一体神学 286
赎罪的三位一体神学 287
三位一体的教会论 287
研讨问题 289
第十一章 论基督的位格 291
11.1耶稣基督在基督教神学中的地位 293
耶稣基督是基督教的历史起点 293
耶稣基督启示上帝 293
耶稣基督承担拯救 294
耶稣基督界定得救生命的形态 294
11.2《新约》的基督论头衔 295
弥赛亚 295
上帝的儿子 296
人子 297
主 297
救主 298
上帝 299
11.3教父对基督位格的辩论 300
初期的贡献:殉道士查斯丁到奥利金 300
阿里乌争辩 302
亚历山大学派 305
安提阿学派 306
属性相通 308
阿道夫·冯·哈纳克论教父基督论的发展 310
11.4中世纪基督论中道成肉身与堕落的关系 311
11.5 基督论与救赎论的关系 312
11.6基督论的模式:古代与现代 314
上帝在基督里的实质性同在 315
基督为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 316
上帝在基督里的启示性同在 317
基督为上帝的象征性同在 319
基督为圣灵的载体 319
基督为敬虔生活的榜样 321
基督为英雄 322
基督论的虚己论 323
研讨问题 324
第十二章 信仰与历史:现代的基督论议题 325
12.1启蒙运动与基督论 325
历史的哲学无用性 326
批判神迹 326
教义批判的发展 327
12.2信仰与历史的问题 327
时代的难题 328
形而上学的难题 328
存在性的难题 329
12.3探寻历史的耶稣 330
第一次“探寻历史的耶稣” 330
探寻耶稣的宗教人格 331
对探寻的批判:1890—1910年 332
鲁道夫·布尔特曼:暂停探寻 335
再次探寻历史的耶稣 336
第三次探寻历史的耶稣 339
12.4基督的复活:事件与意义 339
启蒙运动:复活为““非事件” 339
大卫·弗雷德里希·斯特劳斯:复活为神话 340
鲁道夫·布尔特曼:复活为门徒经验中的事件 341
卡尔·巴特:复活为超越批判研究的历史事件 342
沃尔夫哈特·潘能伯格:复活为可接受批判研究的历史事件 343
复活与基督教的盼望 344
研讨问题 345
第十三章 论基督的拯救 347
13.1基督教对拯救的看法 348
拯救与耶稣基督联系在一起 348
耶稣基督塑造拯救 350
拯救的末世层面 350
13.2拯救的基础:基督的十字架 351
十字架为献祭 352
十字架为胜利 355
十字架与赦罪 359
十字架彰显上帝的爱 366
暴力与十字架:勒内·吉拉尔的理论 370
13.3男性救主能拯救女性吗?女权主义者论拯救 371
13.4基督拯救的模式:传统与现代 372
保罗的一些拯救意象 373
神化:使人成为上帝 374
在上帝面前称义 375
个人的圣洁 375
人真正的存在 376
政治解放 377
灵性的自由 378
13.5基督拯救的分配 378
拯救的体制化:教会 378
拯救的私有化:个人信仰 379
13.6基督拯救的范围 380
普救论:所有人都将得救 381
只有信徒能得救 381
特定救赎论:只有蒙拣选者将得救 382
研讨问题 383
第十四章 论人性、罪与恩典 385
14.1人类在受造物中的地位:初期的反思 385
上帝的形象 385
罪的观念 387
14.2希波的奥古斯丁与伯拉纠争辩 388
“自由意志” 389
罪的本质 390
恩典的本质 391
拯救的基础 392
14.3中世纪对恩典教义的综合 393
奥古斯丁的遗产 393
中世纪对“实际性恩典”与“习惯性恩典”的区分 394
中世纪晚期对习惯性恩典的批判 395
中世纪关于功德的本质和基础的争辩 396
14.4宗教改革关于恩典教义的争辩 397
从“靠恩典得救”到“因信称义” 397
马丁·路德的神学突破 397
路德论使人称义的信仰 398
法庭式称义的观念 399
约翰·加尔文论称义 401
特伦托会议论称义 401
14.5预定的教义 404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年) 404
天主教的争辩:托马斯主义、莫里纳主义和詹森主义 406
新教徒的争辩:加尔文主义与阿明尼乌主义 407
卡尔·巴特(1886—1968年) 409
预定论与经济学:韦伯的理论 411
14.6达尔文争辩与人类的本质 412
年轻地球创造论 413
年老地球创造论 413
智能设计论 414
有神进化论 414
研讨问题 415
第十五章 论教会 417
15.1《圣经》中的教会 417
《旧约》 417
《新约》 418
15.2教会论的早期发展 419
15.3多纳图争辩 420
15.4初期新教的教会教义 423
马丁·路德(1483—1546年) 423
约翰·加尔文(1509—1564年) 424
激进的宗教改革 426
15.5基督与教会:20世纪的一些主题 428
基督通过圣礼同在 428
基督通过上帝的道同在 430
基督通过圣灵同在 431
15.6第二次梵蒂冈会议论教会 432
教会为团契 433
教会为上帝的子民 433
教会为灵恩的团契 434
15.7教会的“标志” 434
一个 435
圣洁 438
大公 439
使徒 442
研讨问题 444
第十六章 论圣礼 445
16.1圣礼神学的早期发展 445
16.2圣礼的定义 447
16.3多纳图争辩:圣礼的功效 450
16.4圣礼的多种功能 452
圣礼传达恩典 452
圣礼坚固信仰 453
圣礼增进教会内的合一与委身 455
圣礼为上帝对我们之应许的确据 456
复杂的案例研究:圣餐的功能 457
16.5圣餐:真实同在的问题 460
公元9世纪关于真实同在的争辩 461
记号”与“圣礼”的关系:中世纪的看法 462
变质说 463
意义变换与目的变换 464
合质说 466
真正的缺席:纪念说 466
16.6婴儿洗礼的争辩 467
婴儿洗礼除去原罪的罪咎 468
婴儿洗礼的基础是上帝与教会的约 469
婴儿洗礼不合理 470
研讨问题 471
第十七章 基督教与世界宗教 473
17.1西方多元主义与其他宗教的问题 474
17.2对宗教的看法 475
启蒙运动:宗教为原始自然宗教的堕落 476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宗教为人类情感的客体化 477
卡尔·马克思:宗教为社会经济异化的产物 478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宗教为欲望的实现 479
埃米尔·涂尔干:宗教与仪式 481
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与神话 481
卡尔·巴特与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宗教为人的发明 482
宗教的三位一体神学 484
17.3基督教对其他宗教的看法 485
排他论 486
包容论 487
多元论 492
研讨问题 494
第十八章 末后的事:基督徒的盼望 495
18.1末世论的发展 496
《新约》 496
初期基督教与罗马人对死后团聚的信仰 497
奥古斯丁:两座城 498
费奥雷的约阿基姆:三个时代 499
但丁·阿利盖利:《神曲》 500
死亡面前的盼望:杰里米·泰勒 502
启蒙运动:末世论为迷信 503
20世纪:重新发现末世论 503
鲁道夫·布尔特曼:末世论的去神话化 504
于尔根·莫尔特曼:希望神学 505
赫尔穆特·蒂利克:伦理学与末世论 506
时代主义:末世论的结构 507
《在希望中得救》:本笃十六世论基督教盼望 508
18.2末后的事 509
地狱 510
炼狱 511
千禧年 512
天堂 514
研讨问题 517
神学术语表 519
出版后记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