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诸概念辨析 1
一、教育学陈述:概念的“泛化”与“泛化”的概念 3
10101 “理念”与“概念”的混淆 4
10102 案例 7
10103 定义与“定义性陈述” 9
10104 概念“泛化”的假象与真问题 11
二、“教育”辨 13
10201 “教育”概念的演变 14
10202 “教育”的不同层面 18
10203中西“教育”视角之别 20
三、“教育目的”辨 23
10301 无疑中的疑点 24
10302 赓续的是什么传统 27
10303 “谁”的目的 33
四、“人的全面发展”辨 37
10401 “旧的分工”辨 39
10402 “再生产旧的分工”的新情况 44
10403 “人的全面发展”含义 47
10404 理想与现实 50
10405 一个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 52
10406 驳“过时论” 60
五、“德智体全面发展”辨 63
10501 数典不忘祖 65
10502 另一种传统 68
10503 抉择 73
六、“教育成分”辨 77
10601 各育的发生 79
10602 在什么意义上分解教育成分 85
10603 “全方位教育”观念 88
七、“学校职能”辨 90
10701 正名 91
10702 视野:学校职能分析框架 93
八、“教育原则”辨 95
10801 “规律”乎,“规范”乎 96
10802 “根据”的根据如何 100
10803 所谓“原则体系” 102
10804 术语式与命题式 104
九、“课程”辨 106
10901 “概念”问题 107
10902 变化中的理念 108
10903 辩证法的启示 110
10904 概念“泛化”的假象 116
十、“课程编制”辨 120
11001 历史形成的多种抉择 121
11002 比较 123
11003 学科课程在改进中 126
十一、“课外活动”辨 130
11101 以“课堂”为界的抉择 131
11102 以“教育课程”为界的抉择 132
11103 三种抉择比较 133
11104 “课堂中心主义”阴影 135
十二、“教学”辨 137
11201 古今“教学”外延之别 138
11202 重心转移的轨迹 139
11203 有待斟酌的定义 141
11204 偷换概念 144
十三、“教学组织型式”辨 147
11301 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 148
11302 从“一元化”到“多元化” 150
11303 辩证法的启示 152
十四、“教学的教育性”辨 156
11401 一个欠通的命题 157
11402 “规律”乎,“原则”乎 158
11403 原典考辨 159
十五、“教学程序”辨 162
11501 从“学”之序到“教”之序 163
11502 “教”-“学”联结程序的探索 165
11503 反复 168
11504 症结 170
11505 “形式阶段”与形式主义的阶段 172
十六、“启发式教学”辨 175
11601 一词三义 176
11602 “新解”质疑 180
十七、“考试”辨 184
11701 考试制度化 185
11702 考试与制度化教育 186
十八、“德育”辨 191
11801 “概念”问题 192
11802 独立形态“德育”的形成 193
11803 误解的由来 197
11804 抉择问题 199
十九、“政治教育”辨 203
11901 “政治教育”知多少 204
11902 不同的策略 207
11903 范围 209
11904 对策:学生政治行为问题 211
11905 对策:教师政治立场问题 213
二十、“社会教育”辨 215
12001 视野 216
12002 辩证法的启示 218
二十一、“指导”辨 222
12101 要义 223
12102 “指导”与“控制” 225
12103 “指导”:教育观念更新的表征 227
12104 作为专门工作领域的“指导” 229
二十二、“师生关系”辨 231
12201 三重关系属性 232
12202 “教学相长”解 235
12203 “民主平等”解 237
12204 “尊师爱生”解 239
二十三、“普通教育”辨 242
12301 无形的自我否定 243
12302 基本含义与不同取向 246
12303 不纯的实践 247
12304 外延扩大的启示 249
二十四、“综合技术教育”辨 251
12401 要义 253
12402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意义 256
12403 国际大势与中国实际 260
二十五、“劳动技术教育”辨 265
12501 摸索 267
12502 若明若暗的概念 273
12503 “全方位劳动技术教育”观念 274
二十六、“教育传统”辨 278
12601 重重叠叠的积淀 280
12602 明天对昨天的审视 287
二十七、“教育先行”辨 292
12701 带有后遗症的良方 294
12702 “先行”的教育抉择 295
12703 正着何须歪打 298
二十八、“教育民主化”辨 301
12801 “教育民主化”两面观 302
12802 老调新谈 303
12803 教育民主之“化” 307
二十九、“教育立法”辨 312
12901 “法制化”向教育的召唤 313
12902 教育立法的回应 317
12903 历史的鉴戒 318
12904“ 教育法”的生命力 320
Ⅱ 教育学诸命题辨析 325
一、教育学陈述:模糊的命题与命题的模糊 325
20101 模糊的命题 326
20102 命题的模糊性 330
20103 症结:教育学性质模糊否 334
二、“教育是永恒范畴”辨 337
20201 浅薄而含糊的命题 338
20202 列宁为此作证么 339
20203 它是“历史范畴”的补充么 342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辨 344
20301 不充足的理由 345
20302 从别一面观照 346
20303 问题的发生 349
20304 过时的观念 350
20305 特定的含义何在 351
四、“教育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的抉择与统合”辨 355
20401 教育:面临“人的问题” 357
20402 教育:面临“社会的挑战” 362
20403 “人本位教育说”的假设 364
20404 “社会本位教育说”的假设 366
20405 循名责实 367
20406 “社会主义教育”辨 369
20407 教育:在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之间的抉择与统合 371
五、“学校的自我保存”辨 376
20501 未被承认的职能 377
20502 不被理解的属性 378
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辨 381
20601 两个范围 383
20602 双重意义 385
20603 “生产劳动”的历史观 386
20604 社会经济前提 390
20605 “教育”辨 392
20606 理想与现实 396
七、“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辨 398
20701 纲领性定义 399
20702 假想的“规律” 400
20703 “统一”:规避矛盾的遁词 402
20704 辩护程序 403
八、“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辨 406
20801 出典考辨 407
20802 隐喻性陈述的效应问题 409
20803 性质模糊的口号 411
九、“三个面向”辨 413
20901 从历史经验看“面向世界” 414
20902 从历史经验看“面向未来” 418
20903 从历史经验看“面向现代化” 421
20904 崭新的历史内容 424
Ⅲ 教育学发展状态透视 429
一、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我国近半个世纪教育学发展道路剪影 429
30101 “大教育学”:沉重的翅膀 431
30102 行动中的“中国化”观念[一] 432
30103 行动中的“中国化”观念[二] 437
30104 行动中的“中国化”观念[三] 440
30105 未解之“结” 441
30106 权宜之计 444
后记:“迷惘的”教育学评论 445
二、“教育学体系”辨 447
30201 现有陈述程式的问题何在 448
30202 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450
30203 跨越两种不同教育学间鸿沟的尝试 453
30204 “实践教育学”的构建 456
30205 悬而不决的理论问题 458
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规范研究——再论《教育学的迷惘》 460
30301 教育学形式性质之分 461
30302 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两重隔膜 463
30303 传统社会科学的烙印 465
30304 “科学”观念 466
后记:不够规范的“规范研究”之论 469
跋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