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企业文化 1
一、企业文化 1
企业文化 1
企业文化的功能 2
企业文化的早期观点:组织气氛 4
组织气氛测验 7
企业文化的提出和研究进展 9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特点 10
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的特点 13
企业文化的内涵 13
企业文化的内容 15
企业文化的要素 16
企业文化的层次 17
企业文化的类型 18
日本公司文化的层次和类型 19
企业文化的分析 20
企业文化的识别 21
企业文化的特性 22
中国企业文化的社会性质 24
中国企业文化的现有特征 25
中国传统企业文化的落后面 25
案例:陕西缝纫机厂的企业文化 26
企业文化的作用 31
案例:企业文化的作用 32
日本的公司文化与企业战略 32
二、企业文化的形成 34
企业文化的群体起源 34
企业文化形成与群体发展阶段 35
企业文化形成的群体动态理论 37
企业文化形成的个体需求与群体利害关系理论 38
企业文化形成的个体处事风格理论 38
企业文化形成的情绪发泄理论 39
企业文化形成的共有理解理论 40
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事件理论 40
企业文化形成的冲突解决理论 40
企业文化形成的领导理论 41
企业文化形成的学习理论 41
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 42
企业文化影响因素分析的参考框架 42
三、企业文化建设 45
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45
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47
企业文化内容的确定原则 47
企业文化的理想模式 48
企业文化的理想体系 50
企业文化的创立 52
企业文化的培养步骤 55
企业文化灌输的五种主要机制 56
企业文化灌输的五种辅助性机制 58
企业文化灌输的原则 60
企业文化培养的领导者条件 61
案例: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企业文化建设 63
四、企业文化的进步与变革 65
企业文化的进步 65
企业文化变革的模型 65
企业文化变革的阶段 66
企业文化变革的发动与实施 68
案例:企业文化的变革 69
企业的成长阶段与文化变革途径 73
年轻企业的文化及其变革途径 74
中年企业的文化及其变革途径 77
成熟企业的文化及其变革途径 79
企业文化变革后的强化与固定 80
企业文化变革的分析 82
企业文化变革者应具备的素质 83
领导者如何正确对待企业文化 84
领导者如何领导企业文化 84
本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制约 86
中、日、西方国家企业文化的社会基础 86
五、企业文化的本土化 86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的文化差异与障碍 89
中外合资企业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 92
儒家文化的核心与企业文化建设 95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95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与企业的安人之道 96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与企业的“中道管理” 98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与中国式管理的M理论 99
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100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101
传统文化中企业领导者的素质欠缺 102
传统管理文化中的企业文化 103
中国文化中的行为法则 105
中国文化中的“和” 106
传统文化中的冲突处理 107
中国文化中的管理价值观 109
中国文化中的员工满足感 110
中国文化中的领导观念 112
中国文化中有效的领导方式 114
中国文化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 118
中国文化中的考核特点 118
第二部分 企业价值观 121
一、企业价值观 121
企业价值观 121
价值与价值观 122
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 123
企业价值观的类型 124
企业的基本价值观 125
企业的目标价值观 125
案例:日本松下公司的精神目标 128
企业的共识价值观 129
企业的卓越价值观 130
案例:著名经理谈卓越 131
企业的一体价值观 132
案例:日本公司中的“和” 134
企业的成效价值观 139
企业的实证价值观 141
案例:成功地运用数字 142
企业的亲密价值观 143
案例:企业的“亲密周期” 144
企业的正直价值观 145
案例:企业家必须正直 147
企业价值观的精髓 148
日、美企业价值观比较 150
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151
二、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152
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152
企业价值观的确定原则 153
企业价值观的确定步骤 154
企业价值观的确定方法 155
案例:企业价值观的确定 156
企业价值观的贯彻方法 156
企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157
第三部分 企业精神 159
一、企业精神 159
企业精神 159
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60
企业精神的内容 161
企业精神的类型 162
企业精神的结构 162
企业精神的特点 163
企业精神的社会性 164
企业精神的个性 165
企业精神的地位 167
企业精神的功能 167
企业精神的“势”能 170
二、企业精神的设计 171
企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171
企业精神的设计原则 172
企业精神的内容确定 174
企业精神的影响因素 176
企业精神的发展阶段 176
三、企业精神的树立 177
企业精神树立的程序 177
企业精神树立的基础工作 178
企业精神树立的时机 179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灌输 180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大讨论 182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引用 183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象征 184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示范 185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榜样 186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融合 187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主人 188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参与 190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优化 191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理想 193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奋发 194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形象 194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渗透 196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锤炼 197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人事 197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管理 198
企业精神树立的方法:领导 199
行业精神及其建设 200
四、各国(地区)的企业精神 201
美国十家公司的企业精神 201
日本七家公司的企业精神 204
亚洲“四强”的企业精神 206
中国企业精神建设的历史 207
中国企业精神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9
中国企业精神概览 210
第四部分 群体建设 217
一、群体 217
群体 217
群体建设的意义 218
群体研究进展 219
群体的类型 220
群体的结构 224
群体的系统 226
群体的存在形式 227
群体的功能 227
群体的形成 230
群体的发展阶段 230
群体发展各阶段的特征 232
群体成长评价表 233
群体的规模及其确定 234
二、群体动力论 235
群体动力论 235
群体的心理相容 236
群体的心理效果 236
群体内的交往特征 237
群体人际关系倾向分析 238
群体人际关系倾向测定法F1RV—B问卷 240
群体人际关系与凝聚力测验 241
群体相互作用分析法 242
三、群体与个体 244
群体与个体的相互影响 244
群体的促进与致弱作用 245
群体的聚合与情化作用 247
群体的胃险倾向与去个性化 249
群体讨论的作用 250
群体特征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51
群体影响个人行为的途径 252
群体影响个人工作行为的途径 254
群体参照现象 255
四、群体目标 256
群体目标 256
群体目标的正确确定 258
群体目标、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的一体化 259
五、群体意识 261
群体意识 261
群体意识的表现 263
群体意识的培养 265
群体感受 266
群体精神 267
集体主义精神 268
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269
六、群体规范 270
群体规范 270
群体规范的形成 273
群体规范的变化 274
群体规范的接受 274
群体规范的违反 275
群体规范的改革 276
集体压力 277
七、群体压力 277
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280
集体主义自决 283
八、群体凝聚力 283
群体凝聚力 283
群体凝聚力对群体效率的影响 285
群体凝聚力的发展阶段 286
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287
职工留任因素分析 289
案例:是什么在影响着企业的凝聚力 289
群体凝聚力的增强 291
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 292
九、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 292
群体良好社会心理气氛的形成 294
群体社会心理气氛的测定 295
群体社会心理气氛的动态测定 296
群体社会心理气氛的主观量表表示法 298
案例:中国企业班组社会心理气氛的测定 299
群体风气 300
十、群体士气 300
群体土气 300
群体土气提高的途径 302
群体行为 304
十—、群体行为 304
群体行为系统 305
群体行为公式 305
群体行为的改造方法 307
十二、群体的有效性 308
群体的有效性 308
群体有效性的系统模式 310
群体有效性与群体构成 311
群体有效性的增强 311
群体有效性提高的实际措施 314
群体有效性的测验 315
十三、各类群体 315
集体 316
非正式群体 319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321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323
非正式群体的正负作用 324
非正式群体的利用 326
非正式群体调查表 330
临时性工作组 331
第五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 333
一、思想政治工作 333
思想政治工作 33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333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 334
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335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336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途径 339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过程 341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 343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345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347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349
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分析法 349
思想政治工作的掌握倾向法 349
思想政治工作的定量分析法 350
思想政治工作的定性分析法 350
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评估法 350
思想政治工作的控制大局法 351
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调研法 351
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比较法 351
思想政治工作的循序渐进法 352
思想政治工作的浇根治本法 352
思想政治工作的拓宽视野法 352
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启迪法 352
思想政治工作的情趣转移法 353
思想政治工作的榜样感召法 353
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教育法 353
思想政治工作的平静舆论法 354
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化矛盾法 354
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割教育法 354
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舆论法 354
思想政治工作的缓和矛盾法 355
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化矛盾法 355
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影响法 355
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围攻坚法 355
思想政治工作的朋友侧助法 356
思想政治工作的宽慰安抚法 356
思想政治工作的旁敲侧击法 356
思想政治工作的猛击一掌法 356
思想政治工作的个别谈话法 357
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刀直入法 357
思想政治工作的针锋相对法 357
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异求同法 357
思想政治工作的集体谈话法 358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教育法 358
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陶冶法 358
思想政治工作的点面结合法 358
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讨论法 359
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教育法 359
思想政治工作的解脱束缚法 359
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根索源法 359
思想政治工作的“衰兵”取胜法 360
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约束法 360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变思路法 360
思想政治工作的坦诚相见法 360
思想政治工作的弹钢琴法 361
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活会法 361
思想政治工作的报告会法 361
思想政治工作的冷处理法 361
思想政治工作的热处理法 362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小灶”法 362
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法 362
思想政治工作的鼓励法 362
思想政洽工作的商讨法 363
思想政治工作的表扬法 363
思想政治工作的平等法 363
思想政治工作的交友法 364
思想政治工作的体贴法 364
思想政治工作的交心法 364
思想政治工作的示范法 365
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化法 365
思想政治工作的提醒法 365
思想政治工作的肯定法 365
思想政治工作的讨论法 366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比法 366
思想政治工作的预防法 366
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法 367
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法 367
思想政治工作的美育法 367
思想政治工作的劝导法 367
思想政治工作的延缓法 368
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将法 368
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厉法 368
思想政治工作的双导法 369
思想政治工作的迂回法 369
思想政治工作的家访法 369
思想政治工作的书信法 369
思想政治工作的挺身法 370
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法 370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话法 370
思想政治工作的群帮法 370
思想政治工作的暗示法 371
思想政治工作的抬举法 371
思想政治工作的自省法 371
思想政治工作的逗趣法 371
思想政治工作的分化法 372
思想政治工作的逼压法 372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 372
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结合 372
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结合 372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 37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 373
一般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 374
单位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 374
单位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374
经常性教育与突击性教育结合 374
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 375
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 375
思想教育与形势教育结合 375
“冷”与“热”结合 376
“宽”与“严”结合 376
“堵”与“导”结合 376
思想教育与理论工作结合 376
“张”与“弛”结合 377
第六部分 企业民主管理 379
一、企业民主管理 379
企业民主管理 379
企业民主管理的政治与社会作用 380
企业民主管理的管理作用 380
企业民主管理的生产促进作用 381
企业民主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作用 383
企业民主管理的激励作用 384
企业民主管理的类型 386
二、西方国家的参与制度 387
工人会议 387
工厂委员会 387
工人自管 389
员工代表大会与企业领导委员会 389
工会代表制与劳动者大会 390
生产委员会 391
经济委员会与企业劳工经理 391
合作委员会 391
经营委员会 392
劳资集体谈判 392
工厂会议 392
劳资委员会 393
企业共决 393
联合管理委员会 394
车间委员会和工厂联合委员会 394
初级董事会制度 396
公司董事会和监委会的员工代表制 397
工业民主 398
公司工人共决 399
管理董事会和工人委员会 399
最低工资委员会和参加企业利润分配委员会 400
理事会和生产委员会 400
工人股份制 401
共有制度 402
三、苏联东欧国家企业民主管理 403
劳动集体法 403
劳动集体大会 405
企业生产会议 405
作业队和作业队长代表会议 406
企业群众性组织 407
企业劳动人民大会和劳动人民委员会 407
工人自行管理 410
员工人股分红制与企业利润基金分享 411
工人自治制度 411
联合劳动组织 413
工人大会和工人委员会 414
社会所有制 414
员工全体大会和经济委员会 415
员工全体会议和员工委员会 416
工会与间接参与 416
工会小组长联席会议 417
企业委员会 418
四、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419
职工代友大会 419
工人代表常设大会和劳动理事会 419
工会代表员工参加管理 419
职工大会 420
职工代表大会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421
职工代表大会的专门工作委员会 422
职工代表大会代表团 424
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424
职工代表大会活动方式 427
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程序 429
职工代表大会提案 430
职工代表大会议案 431
职工代表大会决议 431
职工代表大会职权 433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审议和民主通过的方式 436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干部方式 437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推荐与选举干部的方式 440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监督的方式 441
职工代表大会制下的车间民主管理 441
职工代表大会制下的科室民主管理 443
职工代表大会制下的班组民主管理 443
企业民主管理的“三化”规范 445
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民主管理 446
职工代表大会与企业工会 446
工会与企业民主管理 447
职工代表大会与企业党委 449
职工代表大会与厂长 450
职工代表大会与工厂管理委员会 451
五、企业民主管理的具体形式 452
公营企业三大民主 452
两参一改三结合 452
集体合同 452
参与目标管理 454
决策权共享 455
信息共享 456
咨询和研讨 457
质询和沟通 459
咨询委员会 460
群众性活动 460
民意测验 460
建议制度 461
国外企业的建议制度 461
案例:天津自行车厂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办法 464
案例: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厂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 468
案例:武汉钢铁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实施管理办法 473
案例:合理化建议文件格式 477
质量管理小组 480
自我管理小组 481
自我管理与自我经营管理制度 484
自治小组 484
六、企业民主管理条件的创造 485
民主管理的社会条件 485
民主管理的领导者条件 486
民主管理的组织条件 487
民主管理的内容条件 488
民主管理的参与者条件 490
第七部分 企业领导者 491
一、领导者 491
领导者 491
企业领导者 492
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 494
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 494
领导者的角色 495
经理的十大角色 496
领导者的涌现 496
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499
二、有效领导者的特质 501
领导有效性的特质论 501
领导有效性特质论的早期观点 503
领导有效性特质论的近期观点 505
领导者良好特质的两种看法 509
领导有效性的特质——情境观 509
日本企业对领导者特质的要求 511
西方企业对领导者特质的要求 511
日本松下公司的领导者特质 512
苏联的领导有效性特质观 520
三、有效领导者的心理品质 524
有效领导者的思想道德品质 526
有效领导者的正直品质 526
有效领导者的动力品质 526
有效领导者的人格品质 528
有效领导者的情感意志品质 531
有效领导者的观念素质 535
有效顶导者的知识素质 537
有效颁导者的观察能力 540
有效领导者的注意能力 541
有效领导者的记忆能力 542
有效领导者的思维能力 546
领导者思维能力测验 549
有效领导者的创造风格 551
有效领导者的创造素质 554
领导者创造能力测验 560
领导者创新艺术测验 562
有效领导者的开拓素质 563
四、有效领导者的特殊心理素质 565
有效领导者的预测能力 565
有效领导者的决策素质 567
领导者决策素质测验 573
领导者计划能力测验 577
有效领导者的应变能力 580
有效领导者的组织管理素质 582
有效领导者的组织素质 583
领导者组织素质测验 586
有效领导者的管理素质 587
有效领导者的人际关系素质 591
领导者合作性测验 594
有效领导者的激励能力 594
领导者激励能力测验 595
世界新型企业家的优秀素质 597
五、各类领导者的优秀特质 597
优秀总经理的个人特征和经历特点 599
优秀高级领导者的三类素质 604
优秀高级领导者的心理特征 605
不同类别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606
不同级别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608
中层领导者的素质结构 611
有效与无效领导者的素质差别 612
落伍领导者的几种类型 614
无效领导者的素质缺陷 614
领导者素质的自我提高 615
有效领导者素质测验 617
个人才能分析表 619
六、领导群体 620
领导群体及其特点 620
领导群体的类型 620
领导群体的组合原则 621
领导群体的结构设计 622
领导群体的人格结构 624
领导群体的合理分工 626
领导群体有效领导的条件 626
高层领导群体有效领导的条件 628
领导群体有效领导的心理因素 628
领导群体的心理协调 629
领导群体的相互作用 630
领导群体的行为准则 630
第八部分 领导者的影响力 633
一、领导者的影响 633
领导者的影响力 633
二、权力影响力 633
权力影响力 633
职权影响力 636
权力影响力的构成 638
获得权力的策略 639
获得职权的策略 640
获得权力的艺术 643
巩固权力的策略 644
扩大实权的策略 645
防止弄权的策略 646
谋权倾向测验 647
运用权力的策略 648
权力的正负效应 649
权力的相对性 650
权力的依赖性 651
权力如何被服从 653
下级服从权力的条件 653
三、非权力影响力 656
非权力影响力 656
解决下级不服从的方法 656
领导者的威信 658
领导者威信测验 661
领导者威信的三个来源 662
以仪表增强影响力 663
以交往增强影响力 663
领导者交往能力测验 665
以才能增强影响力 667
以情感增强影响力 669
领导者幽默感测验 672
以意志增强影响力 673
领导者意志测验 675
以精神风貌增强影响力 677
领导者精神风貌测验 680
以胸怀增强影响力 683
领导者胸怀测验 685
以修养增强影响力 686
领导者修养水平测验 688
以作风增强影响力 689
领导者作风测验 692
似言行增强影响力 693
领导者言行一贯性测验 695
以政治手腕增强影响力 696
无威信的领导者:害怕上级 697
无威信的领导者:溜须拍马 697
领导者的影响力计分表 697
四、无影响力的领导者 697
无威信的领导者:自私自利 698
无威信的领导者:宽于待己 699
无威信的领导者:过分逞强 699
无威信的领导者:喜好炫耀 700
无威信的领导者:干劲十足 702
无威信的领导者;谨小慎微 703
无威信的领导者:缺乏热忱 704
无威信的领导者:缺乏活力 705
无威信的领导者:不尊重人 706
无威信的领导者:不守信用 709
无威信的领导者:不体谅人 709
无威信的领导者:待人不公 709
无威信的领导者:猛挑毛病 710
无威信的领导者:不会批评 711
无威信的领导者:不会称赞 712
无威信的领导者:过于亲切 713
无威信的领导者:害怕部属 714
无威信的领导者:看部属脸色 715
无威信的领导者:不了解人 716
无威信的领导者:处事无能 718
八种无影响力的领导者 719
领导者行为“四不要” 720
领导者行为“七戒” 721
第九部分 企业领导 725
一、领导 725
领导 725
领导的意义 726
领导的功能 726
领导的职责 728
领导的范围 730
领导的任务 730
企业高层领导的任务 730
领导的有效性 732
企业中低层领导的任务 732
二、领导的有效性 732
领导有效性与领导行为 734
领导有效性与领导艺术 735
领导有效性图解 736
领导有效性的环境理论 737
领导有效性的领导——环境关系理论 738
领导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738
领导有效性的三维理论 740
领导有效性的四维理论 740
领导有效性的五维理论 740
领导有效性的六维理论 743
领导有效性的七维理论 744
卓越管理的八项原则 744
有效领导的时间分配 745
领导有效性测验 745
第十部分 领导方式 747
一、领导方式 747
专制式、民主式、放任式的领导方式 747
专制式、民主式、放任式领导方式的研究 750
专制式、民主式、放任式领导方式的正确选择 753
专制式、民主式、放任式领导方式测验 755
领导作风与被领导作风测验 756
剥夺式、温和式、协商式、参与式领导方式 758
剥夺式、温和式、协商式、参与式领导方式测验 761
指示式、参与式、自由式领导方式 770
参与式领导方式 772
领导行为简易问卷 775
领导方式的文化背景理论 775
决策作风调查问卷 776
二、领导行为理论 778
劝导行为理论 778
领导行为的两个导向 780
导领行为四分图 783
PM领导行为四类型 785
管理方格图 788
管理方格图测验 791
领导方式评定问卷 792
领导方式自我鉴定问卷 793
保持内部关系倾向测验 794
领导职能理论 796
领导职能分配理论 797
领导行为原则 798
三维空间领导效能模型 798
三、领导权变理论 799
领导权理论 799
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 802
有效领导权变模型测验 807
途径——目标理论 809
领导——参与模式 812
领导者决策与参与决策的判别 815
信息——参与模式 818
领导者——被领导者行为连续带 819
不成熟——成熟连续带 820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 822
领导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测验 825
领导方式抉择模型 827
完整的领导模型 828
经理角色行为理论 828
四、完整的领导模型 828
七种不同类型的领导方式 829
最有效的经理与最无效的经理测验 832
领导方式的适合性原则 832
我国传统的领导方式 833
我国企业领导方式的类型 834
五、领导作风 836
领导作风 836
工作作风 838
我国优良的领导作风 839
列宁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 840
官僚主义的领导作风 842
第十一部分 集体领导和群体决策 845
—、集体领导和群体决策 845
集体领导和群体决策 845
群体决策的效能 846
群体决策的有利方面 846
群体决策的准确性测验 847
群体决策的不利方面 848
群体决策的极端化倾向 850
群体决策的小集团意识 851
有利于群体决策的领导群体 854
适合于群体决策的问题 857
群中央策的程序 858
二、群体决策和集体领导方式 858
群体决策和集体领导方式 858
群体决策的领导 859
群体决策的艺术 860
群体决策中激发思考的原则 862
群体决策中激发思考的方法 863
群体决策中做决定的方法 865
群体决策中的态度统一 866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障碍 867
领导群体讨论的要领* 869
三、委员会的正确运用 870
委员会及其性质 870
企业最高一级的执行委员会 871
执行委员会的作用 871
委员会的有利方面 872
委员会的不利方面 873
委员会的滥用 874
委员会作用的充分发挥 875
四、智囊团 877
智囊团及其作用 877
智囊团的组建和建设 878
智囊团作用的充分发挥 879
参考书目 882
后记 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