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农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
第一节 农学--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学科 2
第二节 农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5
第三节 农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9
第二章 灿烂文明的中国古代和近代农学 15
第一节 刀耕火种--农学的起源 16
第二节 妇女--农业的创造发明者 19
第三节 黍和稷--五谷之长 22
第四节 尽地力之教--古代农作物增产技术 24
第五节 小麦--中国古代纪元农作物 31
第六节 地力常新--古代农作物施肥技术 36
第七节 一岁数收--古代农作物复种技术 41
第八节 “下下”之地变粮仓--古代南方农业的发展 46
第九节 嘉种--古代农作物良种选育 49
第十节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 53
第十一节“三才三宜”--古代的农学哲学 58
第十二节 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农学思想和技术的引进与我国近代农学的发展 64
第三章 新中国农学的迅猛发展 69
第一节 八字宪法--毛泽东主席的农学贡献 70
第二节 30万份种质资源--我国成为世界种质资源大国 75
第三节 稻之王国--我国水稻起源研究世界瞩目 81
第四节 农作物品种五次更新换代--作物育种成就斐然 86
第五节 从三系、两系到一系--杂交水稻世界领先 92
第六节 供需平衡,丰年有余--我国粮食总产50年增5倍 97
第七节 叶龄促控--产量增加的栽培学贡献 100
第八节 庄稼生长可调控--作物生理学的发展与贡献 103
第九节 从漫灌到喷灌--灌溉技术大变革 107
第十节 防重于治--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111
第十一节 庄稼也吃营养餐--从配方施肥看施肥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116
第十二节 复种指数160%--种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121
第十三节 昔日盐碱滩,今日高产田--土壤治理的辉煌成就 124
第十四节 “太阳屋”里种庄稼---设施农业的大发展 127
第四章 明星闪耀--古今著名农学家及其卓越贡献 133
第一节 李冰--伟大的农业水利科学家 134
第二节 赵过--古代农业技术创新第一人 138
第三节 汜胜之--耕作原则的首创者 140
第四节 贾思勰--古代最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143
第五节 王祯--元代天才农学家 146
第六节 徐光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147
第七节 丁颖--中国稻作之父 150
第八节 金善宝--中国现代小麦科学奠基人 156
第九节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62
第十节 蔡旭--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 170
第十一节 吴绍骙--玉米育种事业的开拓者 179
第十二节 李竞雄--我国玉米杂交育种的开创者 188
第十三节 鲍文奎--八倍体小黑麦的创造者 197
第十四节 庄巧生--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203
第十五节 卢良恕--为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 210
第十六节 傅廷栋--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开拓者 219
第十七节 余松烈--小麦精播高产倡导者 225
第五章 21世纪养活16亿人--中国农学21世纪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31
第一节 资源、环境、人口--农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232
第二节 地大物博--我国农学发展的资源潜力 23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农学学科发展新概念 243
第四节 新“五化”--现代农业应具备的特点 247
第五节 核心种质--基因资源利用研究新热点 253
第六节 生物技术--农作物改良新途径 260
第七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科交叉带来农学发展新观念 266
第八节 两极走向--新世纪农学向微观和宏观的发展 271
第九节 技术密集--工厂化农业前景诱人 274
第十节 网络农业---作物生产的智能化管理 278
第十一节 第二次绿色革命--农学学科发展总目标 282
参考书目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