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各种酸碱理论 历史进程及内容 1
1-1 酸碱的水-离子论 2
1-2 酸碱的溶剂论 2
1-3 酸碱的质子论 4
3-1 水合氢离子H3O+的存在 5
3-2 “中和作用”问题 6
3-3 酸碱反应和共轭酸碱的强弱 7
3-4 质子论的应用范围 10
1-4 酸碱的电子论 11
4-1 定义 11
4-2 与其它酸碱理论的关系 12
4-3 酸碱范围 13
4-4 酸碱反应 14
4-5 其它无机反应 17
4-6 其它有机反应 19
1-5 其它酸碱理论 22
5-1 Усанович的正负性理论 22
5-2 其它酸碱理论 23
参考文献 24
Ⅰ.Brφnated-Lowry酸碱理论 25
第二章 Brφnsted酸碱的强度 26
2-1 酸碱强度的标志:pKa和pKb 26
1-1 pKa 26
1-2 pKb 27
1-3 统一的pKa标度 27
2-2 影响酸碱强度的几种因素 32
2-1 溶剂对酸碱强度的影响 32
2-1-1 溶剂的校平效应 33
2-1-2 溶剂的类别和名称 35
2-1-3 弱Brφnsted碱的强度 37
2-1-3-1 酸度函数Ho 37
2-1-3-2 其它酸度函数 43
2-1-3-3 在非水溶液中的测定 46
2-1-3-4 质子化热 46
2-1-4 弱Brφnsted酸的强度 47
2-1-4-1 酸度函数H- 47
2-1-4-2 动力学酸度 50
2-1-4-3 MSAD标度 51
2-1-4-4 气相酸度 55
2-1-5 溶剂的介电常数和溶剂化 56
2-1-6 溶剂的亲核度(Nucleophilicity) 57
2-2 结构对酸碱强度的影响 58
2-2-1 诱导效应 59
2-2-2 场效应 59
2-2-3 共振效应 60
2-2-4 周期表中元素位置的关系 62
2-2-5 统计效应 63
2-2-6 氢键键合 64
2-2-7 立体效应 64
2-2-8 杂化作用 65
2-3 温度对酸碱强度的影响 66
附录:结构因素的影响和线性自由能关系Hammett方程式 67
参考文献 72
第三章 各类有机酸碱 75
3-1 反应热力学 75
3-2 各类有机酸 78
2-1 简单的脂肪酸 78
2-2 取代的脂肪酸 80
2-3 酚 82
2-4 芳香族羧酸 83
2-5 二元羧酸 85
2-6 碳酸 86
2-7 共轭酸NH〓4 88
3-3 各类有机碱 88
3-1 脂肪碱 88
3-2 芳香碱 91
3-3 杂环碱 95
3-4 其它碱类 97
瞵碱 97
氧碱和硫碱 97
第四章 酸碱催化 99
4-1 反应动力学 99
1-1 反应速率和活化自由能 100
1-2 制约速率的阶段 102
1-3 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 104
1-4 Hammond假设 105
1-5 微观可逆性 106
1-6 催化剂的作用 106
4-2 酸碱催化 107
2-1 专一性和一般性酸催化 107
2-2 专一性和一般性碱催化 109
2-3 Brφnsted催化定律 110
4-3 酸碱催化的动力学 111
3-1 稳态近似法 111
3-2 酸碱催化的动力学公式 112
4-4 分子内催化和酶催化 114
4-1 分子内催化 114
4-2 酶催化 117
4-5 其它 121
5-1 亲电催化和亲核催化 121
5-2 非离子性反应历程的催化 122
5-3 物理催化 123
5-4 异相催化 124
参考文献 124
Ⅱ.Lewis酸碱理论 126
第五章 Lewis酸碱反应与氧化还原 127
5-1 基本化学反应的分类;它们的相互关系 127
5-2 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的互补性 128
附录1 基本有机反应的分类 131
附录2 氧化还原反应历程简述 132
参考文献 136
第六章 Lewis酸碱的理论基础 138
6-1 两点说明 138
6-2 分子轨道和共价键合 140
2-1 前沿分子轨道——LUMO和HOMO 140
2-2 轨道混合的三个条件 140
6-3 酸碱键的性质 143
3-1 碱:负离子极化 144
3-2 酸:正离子极化 145
3-3 d-轨道和反馈π键 145
6-4 Mulliken和Klopman的理论 146
4-1 Mulliken的理论 147
4-2 Klopman的理论 148
4-3 小结 150
参考文献 151
第七章 Lewis酸碱的强度和反应活性 152
7-1 Lewis酸碱的强度 152
7-2 Lewis酸碱的反应活性 153
2-1 Gutmann的给体数(DN)和受体数(AN) 153
2-2 Drago的E-C方程式 158
2-3 Pearson的硬软酸碱(HSAB)原理 160
2-3-1 线性自由能关系 160
2-3-2 酸碱络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160
2-3-3 硬软酸碱原理 161
2-3-4 共生现象 167
7-3 小结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八章 硬软酸碱的理论依据和硬软标度 170
8-1 硬软酸碱的理论依据 170
1-1 热力学方面的解释 170
1-2 量子力学方面的解释 171
8-2 硬软标度 173
2-1 Ahrland的σA,σB值 174
2-2 Klopman的E≠n,E≠m值 176
2-3 Yingst的α/β值 179
2-4 Misono的Y值 179
2-5 刘祁涛的键参数标度f值和φ值 183
2-6 戴安邦的势标度SHA值和SHB值 187
参考文献 191
第九章 硬软酸碱原理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92
9-1 有机化合物作为酸碱络合物 192
9-2 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 193
9-3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196
9-4 共生效应对于速度的影响 199
9-5 某些近期工作 200
5-1 化合物和络合物的稳定性 200
5-2 烷基化对酰基化 201
5-3 C-对O-烷基化 202
5-4 有机硫化合物的反应 202
5-5 有机磷化合物的反应 203
5-6 消除和取代 203
5-7 双键上的加成 204
5-8 羰基上的加成 205
5-9 氧化 206
5-10 其它 206
9-6 结语和展望 210
参考文献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