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 汉代之佛教 3
第一章 佛教入华诸传说 3
(一)伯益知有佛 3
(二)周世佛法已来 4
(三)孔子与佛 5
(四)燕昭王 6
(五)古阿育王寺 6
(六)秦始皇与佛教 7
(七)东方朔 8
(八)张骞 9
(九)休屠王金人 9
(十)刘向叙列仙 12
永平求法之传说 13
第二章 永平永法传说之考证 13
求法传说之考证 17
第三章 《四十二章经》考证 23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23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23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26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28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32
第四章 汉代佛法之流布 33
开辟西域与佛教 33
伊存授经 34
鬼神方术 36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37
桓帝并祭二氏 39
《太平经》与化胡说 41
安世高之译经 43
支娄迦谶之译经 46
笮融事佛 50
牟子作《理惑论》 51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56
第五章 佛道 60
精灵起灭 60
省欲去奢 62
禅法之流行 65
仁慈好施 67
佛陀祭祀 68
汉世僧伽 69
《太平经》与佛教 71
汉晋讲经与注经 77
总结 81
第二分 魏晋南北朝佛教 85
第六章 佛教玄学之滥觞(三国) 85
牟子《理惑论》 85
三国佛教史实与传说 87
支谦 89
康僧会 95
养生成神 98
神与道合 101
朱士行之西行 105
第七章 两晋际之名僧与名士 108
《般若经》之流传 108
竺法护 110
于法兰与于道邃 116
竺叔兰与支孝龙 117
帛法祖 118
玄风之南渡 119
竺道潜 123
支遁 125
东晋诸帝与佛法 128
名士与佛学 130
第八章 释道安 132
高僧与名僧 132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133
竺佛图澄 135
道安年历 137
道安居河北 140
道安南行分张徒众 142
道安居襄阳 146
经典之整理 147
戒规之确立 151
弥勒净土之信仰 154
道安在长安与译经 155
道安在佛学上之地位 161
第九章 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163
本时代般若学之派别 164
竺法雅之格义 166
本无宗 169
释道安之性空宗义 171
本无异宗 177
支道林之即色义 179
于法开之识含宗 184
幻化宗 185
支愍度之心无义 186
缘会宗 189
本末真俗与有无 190
总结 192
第十章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194
鸠摩罗什之学历 194
罗什至凉州 201
罗什在长安 204
什公之译经 208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 214
什公之著作 218
罗什之学 222
鸠摩罗什之弟子 227
僧肇传略 231
僧肇之学 234
义学之南趋 238
第十一章 释慧远 239
释慧远之地位 239
慧远年历 239
慧远早年 241
慧远东止庐山 242
晋末朝廷之佛教 244
《毗昙》学传布之开始 248
慧远与罗什 250
江东禅法之流行 251
慧远之学 252
慧远与弥陀净土 256
慧远之念佛 261
余论 262
传来之道路 263
第十二章 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263
西行求法之运动 266
法显之行程 267
智严、宝云、法领、智猛、法勇 271
南北朝之西行者 273
河西之传译 274
北凉昙无谶 276
南朝之译经 280
北朝之译经 284
经典与释译 286
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统 292
宋初诸帝与佛法 293
白黑论之争 295
形神因果之辩论 298
世族与佛教 302
谢灵运 308
朝廷与佛教 312
诸王与佛教 321
齐竟陵王 324
夷夏之争 327
本末之争 331
范缜《神灭论》 334
梁武帝 337
郭祖深与荀济之反佛 341
陈代佛教 344
第十四章 佛教之北统 347
凉州与黄龙 347
释玄高 349
太武帝毁法 351
昙曜复兴佛法 354
北魏诸帝与佛法 357
北朝造像 364
北魏寺僧数目 366
北朝对于僧伽之限制 368
东方佛法与经学 373
关西佛法 378
北朝之排佛者 379
北朝佛道之争 383
周武帝世之法难 385
第十五章 南北朝释教撰述 391
(甲)注疏 391
(乙)论著 396
(丙)译著撰集 405
(丁)史地编著 407
(戊)目录 416
(已)伪书 420
第十六章 竺道生 425
涅槃部经之翻译 425
涅槃大本之修改 428
竺道生事迹 431
竺道生之著作 439
顿悟渐悟之争 441
竺道生在佛学上之地位 444
慧远罗什与佛性义 446
竺道生佛性义 447
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善不受报义 454
一阐提有性与应有缘义 458
顿渐分别之由来 461
竺道生之顿悟义 466
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 471
慧观渐悟义 476
竺道生之门下 479
刘虬与法京禅师 480
第十七章 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482
南方涅槃佛性诸家 482
释法瑶 485
释宝亮 493
梁武帝 501
庄严、开善 508
本有、始有 511
第十八章 南朝《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514
《成实论》之传译 515
《成实论》师 516
《成实论》之注疏 521
般若三论之渐兴 523
般若三论与玄风 523
周颙、梁武与摄山僧 526
《三宗论》 531
三论之盛及与《成实》之争 542
兴皇法郎及其门下 547
第十九章 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552
晋末宋初禅法之兴盛 552
宋初南方之禅法 556
凉州禅法及玄高 558
禅窟与山居 559
佛陀禅师 560
略论北方禅法 560
菩提达磨 562
魏末至隋初北方禅之流行 571
梁陈南方之禅法 573
摄山与天台 574
北方禅法之影响 575
净土经典之传译 576
昙鸾与阿弥陀净土 578
延寿益算之信仰 582
五戒十善人天教门 585
三阶教之发生 589
誌公与傅大士 592
南方之《十诵律》 595
菩萨戒之流行 596
北方《四分律》之兴 597
彭城之佛学 599
第二十章 北朝之佛学 599
北方《涅槃》之学 600
北方四宗 602
《毗昙》之翻译 607
《毗昙》之研究 608
北方之《成实》师 612
《十地经论》之传译 613
相州北派学之传布 615
相州南派学之传布 615
真谛之年历 618
真谛弟子及《摄论》之北传 627
《华严》之流行 629
跋 635
重印后记 636
重印再版小记 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