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凡例 1
大事记 13
第一篇 民政机构队伍 44
第一章 机构编制 44
第一节 省级民政机构 44
第二节 厅(局)直属事业单位 48
第三节 市、县和基层民政机构 50
第二章 职责范围 52
第一节 奉天行省民政司职掌 52
第三节 辽宁省民政厅职掌 53
第二节 奉天行署内务司、政务厅职掌 53
第四节 国民党辽宁省民政厅职掌 54
第五节 辽东、辽西省民政厅职责范围 54
第六节 辽宁省民政厅的职责范围 55
第三章 职工队伍 56
第一节 干部调配 56
第二节 人员结构 58
第三节 职工培训 59
第四节 干部离退休制度 61
第一节 “公仆杯”优胜单位 62
第四章 表彰先进 62
第二节 “孺子牛奖”首获者 63
第三节 模范与先进 63
第二篇 行政区划 68
第一章 省级区划 68
第一节 盛京特别行政区 69
第二节 奉天省 69
第三节 辽宁省(民国) 74
第四节 辽北、辽南等八省(行署区) 77
第五节 辽西、辽东省及五大市 80
第六节 辽宁省 81
第二章 市级区划 89
第—节 府、直隶厅 89
第二节 道 92
第三节 专区、垦区、地区 92
第四节 市 95
第三章 县级区划 104
第一节 州、厅 104
第二节 县 106
第三节 旗、自治县 110
第四节 不设区的市 111
第五节 市辖区 112
第四章 乡级区划 118
第一节 巡警区、城镇乡 118
第二节 区、村 119
第三节 乡、镇 122
第四节 民族乡 123
第五节 人民公社和农场 124
第五章 政区边界争议的处理 133
第一节 锦县与盘山县界 133
第二节 新民县与黑山县界 135
第三篇 基层政权 140
第一章 村、街政权 140
第一节 村、街公所 140
第二节 村、街人民政府 141
第二章 乡、镇政权 145
第一节 自治会、保甲 145
第二节 乡、镇公所 146
第三节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 147
第四节 人民公社、农场政权 152
第一节 巡警区、区公所 154
第三章 区政权 154
第二节 区人民政府 155
第四章 市政权 158
第一节 市政公所 158
第二节 市政府 158
第三节 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159
第五章 城市街道办事处 160
第六章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65
第一节 居民委员会 165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 169
第一节 战争勤务 178
第四篇 优待抚恤 178
第一章 拥军支前 178
第二节 部队饮食供应 183
第三节 支援国防施工 185
第四节 军地“双拥”、“共建” 186
第二章 优待补助 190
第一节 农村优待 191
第二节 城镇优待 194
第三节 国家补助 196
第三章 伤亡抚恤 199
第一节 牺牲病故抚恤 199
第二节 烈士抚恤 202
第三节 伤残抚恤 204
第四章 烈士褒扬 211
第一节 授名发证 211
第二节 立传存录 212
第三节 建陵立碑 218
第四节 祭悼瞻仰 220
第五章 优抚事业单位 221
第一节 革命残废军人学校 221
第二节 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 222
第三节 复员军人疗养院 224
第四节 荣军农场、工厂 225
第五节 光荣院 226
第五篇 退役军人安置 238
第一章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23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38
第二节 清军退伍安置 240
第三节 民国退伍兵安置 242
第四节 解放军志愿兵复员安置 243
第五节 解放军义务兵退伍安置 252
第二章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安置 26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265
第二节 接收安置 266
第三节 住房 271
第四节 服务管理 273
第六篇 自然灾害救济 282
第一章 灾情 282
第一节 水灾 282
第二节 旱灾 284
第三节 风雹灾 285
第五节 病虫灾 286
第六节 地震 286
第四节 霜冻灾 286
第二章 抢救安置 289
第一节 水灾抢救 289
第二节 风灾抢救 294
第三节 震灾抢救 294
第四节 表彰 295
第三章 灾荒救济 297
第一节 大灾急赈 297
第二节 口粮 300
第三节 住房 307
第四节 衣被、烧柴 309
第五节 医疗、安葬 310
第四章 生产自救 312
第一节 恢复农业生产 312
第二节 组织工副业生产 314
第三节 以工代赈 316
第四节 节约渡荒 316
第五章 互助互济 318
第一节 社会捐助 318
第二节 群众互助 320
第三节 举办仓储 321
第四节 援助外省 323
第六章 减免负担 325
第七章 救灾资金 328
第一节 救灾资金使用 328
第二节 救灾款发放改革 335
第三节 农村救灾合作保险 337
第四节 救灾款清理 338
第八章 组织领导 340
第一节 救灾机构 340
第二节 查灾报灾 342
第三节 视察、慰问 345
第七篇 社会救济 363
第一章 城市贫困户救济 364
第一节 施粥 364
第二节 放赈 366
第三节 定期救济与临时救济 366
第二章 农村贫困户救济 371
第一节 国家救济 371
第二节 集体补助 376
第三章 扶贫 379
第一节 扶贫试点 379
第二节 扶持发展商品生产 381
第三节 科技扶贫 384
第四节 扶贫资金 385
第五节 优惠政策 386
第六节 扶贫责任制 387
第四章 改造性救济 390
第一节 改造烟民 390
第二节 改造妓女 394
第三节 改造游民 397
第五章 流浪乞讨人员救济 400
第一节 收容遣送站 400
第二节 收容审查 402
第三节 管理教育 405
第四节 遣送安置 406
第六章 特殊救济 409
第一节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409
第二节 精简退职老职工救济 415
第三节 下乡知青公残救济 418
第四节 城镇人口下乡安置 419
第八篇 社会福利事业 424
第一章 慈善事业 424
第一节 官办善堂 424
第二节 民间慈善团体 426
第三节 外国教会办慈善单位 427
第二章 城市社会福利事业 429
第一节 社会养老院 430
第二节 孤儿院(校) 435
第三节 精神病疗养院 437
第三章 城市社区服务 443
第一节 组织领导 443
第二节 街道敬老院 444
第三节 包户服务 445
第四节 康复站(工疗站)、启智班 446
第五节 便民利民服务 449
第六节 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 450
第七节 街道福利基金会 451
第四章 农村“五保” 453
第一节 散居五保户 454
第二节 农村敬老院 459
第五章 假肢生产与镶装 465
第一节 假肢生产 466
第二节 假肢科研 467
第三节 康复治疗 468
第四节 协作与交流 469
第一节 募捐委员会 470
第六章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470
第二节 奖券发售 471
第三节 资金效益 474
第九篇 社会福利生产 478
第一章 贫民生产 478
第一节 贫民习艺所 478
第二节 教养工厂 479
第三节 贫民工厂 481
第二章 民政企业 484
第一节 生产单位 484
第二节 职工队伍 487
第三节 优惠政策 489
第四节 经营管理 493
第五节 经济效益 498
第三章 基层福利生产 506
第一节 街道福利生产 506
第二节 厂矿企业福利生产 508
第三节 乡、镇福利生产 511
第一章 组织建设 518
第一节 盲人聋哑人协会 518
第十篇 残疾人事业 518
第二节 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525
第三节 残疾人联合会 526
第二章 就业安置 529
第一节 城镇就业安置 529
第二节 农村就业安置 533
第三章 特殊教育 535
第一节 学校教育 535
第二节 职工教育 537
第四章 康复医疗 539
第一节 盲症防治 539
第三节 三项康复 544
第二节 聋哑症防治 544
第五章 文体活动 546
第一节 文娱活动 546
第二节 体育活动 549
第六章 宣传教育 555
第一节 发扬助残新风 555
第二节 增强参与意识 556
第三节 表彰先进 557
第七章 友好往来 561
第一章 社团建立与发展 568
第十一篇 社团管理 568
第二章 社团登记与管理 573
第一节 社团登记 573
第二节 管理机关 576
第三章 社会活动 578
第一节 学术交流 578
第二节 科学普及 579
第三节 繁荣文艺 580
第四节 对外交往 580
第十二篇 地名管理 584
第一章 地名机构 584
第一节 地名底数 586
第二章 地名普查 586
第二节 地名来历 587
第三节 资料成果 588
第三章 地名标准化处理 590
第一节 法规建设 590
第二节 现有地名处理 591
第三节 地名命名、更名 591
第四节 地名监督实施与审批权限 592
第一节 岛礁地名 594
第四章 岛礁与边境地名 594
第二节 边境地名 595
第五章 地名标志 596
第一节 农村地名设标 596
第二节 城镇街路设标 597
第三节 管理与保护 597
第六章 档案与科研 598
第一节 地名档案 598
第二节 地名学术研究 598
第一章 婚姻登记 604
第一节 结婚登记 604
第十三篇 婚姻管理 604
第二节 离婚登记 608
第三节 复婚登记 609
第四节 军人婚姻登记 610
第五节 涉外婚姻登记 610
第二章 贯彻婚姻法 612
第一节 宣传教育 612
第二节 清理非法婚姻 614
第三节 制止大操大办 615
第一节 机构、人员 616
第三章 管理机构 616
第二节 建立婚姻档案 617
第三节 印制结婚证书 618
第十四篇 殡葬管理 622
第一章 殡葬改革 622
第一节 清理墓地 622
第二节 平坟深葬 624
第三节 推行火葬 625
第二章 殡葬服务 631
第一节 殡仪馆 631
第二节 火化设备 633
第四节 经营承包 636
第三节 服务门点 636
第三章 机构队伍 63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38
第二节 职工队伍 639
第三节 工资待遇 640
第十五篇 民政经费 646
第一章 经费来源 646
第一节 国家拨款 646
第三节 社会募捐 647
第二节 地方自筹 647
第二章 经费使用 651
第一节 使用范围 651
第二节 经费支出 653
第三节 使用效果 659
第三章 经费管理 661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61
第二节 制度建设 662
第三节 监督检查 664
第十六篇 来信来访 672
第一章 信访内容 672
第一节 热情接待 676
第二章 接待处理 676
第二节 领导办案 678
第三节 带案下乡 679
第四节 立案交办 680
第五节 典型案例处理 681
第三章 信访管理 683
第一节 组织建设 683
第二节 制度建设 685
第一章 组建理论队伍 692
第一节 省民政理论研究会 692
第十七篇 民政理论研究 692
第二节 市、县民政理论研究会 693
第三节 会员与团体会员 694
第二章 开展研讨活动 695
第一节 会议研讨 695
第二节 报刊交流 696
第三节 理论文章 696
第三章 若干选题研究 699
第一节 民政工作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论证 699
第二节 深化民政工作改革的探索 700
第三节 宏观指导问题的论述 702
跋 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