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1
第一章 “心”与“心理学” 11
一 对“心理学”的思考 11
(一)自然心生的问题 12
(二)反复求心的过程 13
(三)再度静心的思考 15
二 对“心”之内含的求索 16
(一)心与其生理学寓意 17
(二)心与其心理学寓意 18
(三)心与其心性学寓意 19
三 “心”与“心理学” 20
(一)心与人的灵性 21
(二)心与整合性发展 22
(三)心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23
一 汉字与心理原型 26
第二章 汉字与心理文化 26
(一)“原型”的心理内涵 27
(二)汉字结构的原型意义 33
(三)汉字原型的心理效应 37
二 汉字心部的意义 44
(一)心为部首的意义 44
(二)心部汉字与心理学 46
(三)“思”与心理整合性 48
三 汉字与文化心理 49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 49
(二)汉字起源与原型 51
(三)汉字与文化本性 54
第三章 儒学之心的传统 57
一 “十六字心传” 57
(一)“人心惟危” 58
(二)“道心惟微” 59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60
二 吾道一以贯之 62
(一)“恕”之惟精惟一 62
(二)“恕”之为“仁” 64
(三)“仁”为身心合一 66
三 仁义礼智根于心 67
(一)尽心知性 68
(二)求其放心 69
(三)善于养心 70
第四章 “易”与“心” 73
一 易理中的心意 73
(一)“圣人以此洗心” 74
(二)《易》之能说诸心 76
(三)《易》之能研诸虑 77
二 易象中的心言 79
(一)《坎》之维心亨 80
(二)《离》之居心位 82
(三)“易心”与“医道” 84
三 易卦中的心象 86
(一)《乾》《坤》与君子心迹 87
(二)《损》《益》之易道寓心 88
(三)《咸》《恒》之感应心法 91
第五章 “道”与“心” 97
一 心既未蒙,道亦假之 97
(一)惟道集虚,默然心斋 98
(二)从心体验,道法自然 101
(三)寂然心通,无为为道 103
二 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105
(一)道德养生 105
(二)德心为道 107
(三)道赋人格 109
三 介然心知,行于大道 112
(一)师心从道 112
(二)为道日损 114
(三)行于大道 116
第六章 “禅”与“心” 119
一 达摩与安心禅法 119
(一)东渡传心法 120
(二)石壁映心像 122
(三)安心授法门 123
二 慧能与心宗禅学 126
(一)无所住而生其心 126
(二)无心而识自本心 128
(三)心动而万物俱动 130
三 禅与心理分析 132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 133
(二)心与自性化过程 135
(三)心的体验与分析 137
一 心理教育的提出 140
第七章 文化传统与心理教育 140
(一)心理教育的理解 141
(二)心理教育的意义 144
(三)心理教育的观念 146
二 “三部经典”与心理教育 149
(一)《尚书》与心育 149
(二)《易经》与心育 151
(三)《诗经》与心育 152
三 “先秦诸子”心育论 154
(一)儒家论心育 154
(二)道家论心育 155
(三)荀墨论心育 157
四 中医思想与心理教育 158
(一)《黄帝内经》 159
(二)“心病”与“心药” 160
(三)医未病之病 162
(一)心育与德智体 164
五 心育与学校教育 164
(二)心育与“美育” 167
(三)心育与灵性教育 168
第八章 中国文化与心理分析 170
一 神话故事与原型 170
(一)混沌盘古与创世 171
(二)伏羲女娲与创始 173
(三)原型与心理分析 175
二 阴阳五行与象征 178
(一)阴阳五行的观念 178
(二)天人感应的机理 180
(三)象征与心理分析 183
三 梦占术数与想像 186
(一)术数与巫史传统 187
(二)传统文化与占梦 189
(三)想像与心理分析 191
四 谚语诗乐与投射 195
(一)音从心生之诗乐 196
(二)风行水上之谣谚 198
(三)投射与心理分析 200
五 内丹养生与转化 202
(一)行气导引与养生 203
(二)内丹金华与超越 205
(三)心理分析与转化 208
跋:中国文化与心理学 213
附录 229
1 我与我的老师高觉敷 229
2 心理学理解的桥梁 237
3 《易经》与“心理分析”——重访爱诺思 248
4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访问中国 256
5 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262
后记 268
参考文献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