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国家教育机制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机制的功能 1
第二节 明清官学教育的发展 4
一 明初官学的昌盛期 5
二 明中叶后官学的衰败期 9
三 清朝前期官学的重振期 14
第三节 明清教育的宏观调控系统 20
一 建立高度集中的学校体制 20
二 提高官学的地位 24
三 管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28
第四节 明清教育的微观控制系统 33
一 加强思想钳制 34
二 健全教学制度 38
三 严格管理制度 44
第五节 明清教育机制的效能 48
第一节 明清时期书院的演变 61
第二章 明清时期书院的特点 61
一 明代书院的沉寂期 62
二 明代书院的发展期 65
三 清代书院的沉寂期 73
四 清代书院的发展期 76
第二节 明清时期书院的宗旨 81
一 考课式书院 81
二 讲学式书院 87
第三节 明清时期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 101
一 明清书院的讲会制度 102
二 明清书院的自学制度 105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111
第一节 明清选举取士的策略 111
一 选举取士与明清科举 111
二 治策重心,国家大典 114
三 严密监控,专制性强 121
一 明初科举取士的反复 134
第二节 新学产生前明清科举的走势 134
二 明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39
三 清代科举制度的改良及其完善 142
第三节 明清科举定制的特点 148
一 明清科举定制的程式 149
二 明清科举考试的组织 152
三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 155
四 明清科举考试的方法 156
五 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 160
六 明清对科举考试舞弊的防范和处理 161
第四节 关于明清科举的论争 164
一 明清科举制度的实际功能 164
二 明清科举的流弊 169
三 明清关于科举的论争 176
四 关于明清科举的评价 181
一 启蒙教育与明清蒙学 185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制度 185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蒙学 185
二 蒙学的任务 187
三 明清蒙学的办学体制 188
四 明清蒙学的管理制度 193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理论 200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蒙学教育实践 206
一 明清蒙学教育的内容 207
二 明清蒙学教育的方法 211
三 少数民族的蒙学教育 223
四 明清蒙学教育实践的得失评价 224
第四节 明清时期蒙学的教材和教师 226
一 明清蒙学教材的编写 226
二 明清蒙学的教师 229
第五章 王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31
第一节 王阳明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231
一 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234
第二节 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 234
二 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 238
第三节 论教育目的任务和教育内容 239
一 论教育目的 239
二 论教育任务 240
三 论教育内容 242
第四节 论教学 244
一 “尽吾心”的教学宗旨 244
二 论教学中的几种关系 246
三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250
第五节 论德育 254
一 “致良知”是德育的理论基础 254
二 “存天理、去人欲”的德育任务 255
三 “知行合一”的德育观 257
四 论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258
第六节 论儿童教育 263
一 王阳明学派的崛起和确立 267
第七节 王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日本的传播 267
二 王阳明学派的发展和分化 269
三 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 273
第八节 王阳明学派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75
一 王阳明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主要建树 276
二 褒贬不一,评价各异 278
三 王阳明学术思想、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281
第六章 颜元李塨学派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83
第一节 颜元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283
第二节 颜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 285
一 颜元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286
二 颜元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 291
第三节 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296
一 指责传统教育败坏社会风气 297
二 揭露传统教育空疏无用,脱离实际,摧残人才 298
三 批评传统教育迷信书本、崇尚静坐造成的恶果 299
四 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301
第四节 颜元论教育目标 304
第五节 颜元论教学 307
一 倡导以实践为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308
二 主张以“实学”为教学内容 308
三 强调以“习行”为教学方法 313
第六节 颜元论德育 318
第七节 李塨对颜元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23
一 李塨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323
二 李塨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326
三 论教育对象和任务 329
四 论教育内容 331
五 论教学和德育 333
第八节 颜李学派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36
一 批判程朱、陆王理学,推动思想界、教育界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 337
二 倡导“实学“、“实用”的经世致用之学,开启一代新的学风 339
三 强调“实习”、“习行”,实现教育方法论的重大突破 340
第一节 乾嘉学派兴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342
第七章 乾嘉学派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42
第二节 乾嘉学派学术、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派别、学术特点和教育活动 347
一 乾嘉学派学术、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347
二 乾嘉学派的学术派别、学术特点和教育活动 349
第三节 戴震的教育思想和活动 351
第四节 阮元的教育思想和活动 358
第五节 乾嘉学派与科技教育 367
第六节 乾嘉学派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71
第八章 明代和清代前期的中外文化教育交流 374
第一节 西方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375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学术界、教育界 381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领域的新趋向 388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向西欧的传播 401
一 西方传教士与“中学西渐” 401
二 “中学西渐”与欧洲的“中国热” 406
第五节 儒学在日本的盛行 413
后记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