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丹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0481004
  • 页数:33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

一 古人对此论题的认识 2

二 鲁迅对此论题的看法 5

三 当代学者对此论题的研究 8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16

一 本书的研究对象 16

二 本书的研究思路 19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20

一 本书的研究方法 20

二 本书的研究意义 22

第二章 宋代文言小说与理学文化 24

第一节 理学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 25

一 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渊源 25

(一)理学兴起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 25

(二)理学兴起的思想渊源 28

二 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 32

三 理学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 36

(一)深刻冷静的理性精神 36

(二)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道德意识 40

(三)追求平淡的审美倾向 43

第二节 道德劝惩的普遍性与自觉性 47

一 宋人对小说功能的认识 48

二 果报题材的泛滥 52

三 “情欲伤身”的主题 61

第三节 理学精神的形象再现 71

一 娼妓形象的道德精神强调 72

二 小说中的“圣贤气象” 80

(一)温润含蓄、端方仁厚 82

(二)重义轻利、涵养道德 87

三 忠君爱国的“节操”观 91

第四节 理学文化与宋代文言小说的美学风格 99

一 理学家对“文”“道”关系的阐释及其对宋代文坛的影响 100

二 宋代文言小说平实简淡的美学风格 106

(一)“朴雅”而“采艳殊乏”的叙事语言 106

(二)不多“幻设”的叙事观念 110

(三)冷静理性的叙事态度 117

第五节 小结 121

第三章 宋代文言小说与史官文化 123

第一节 古代小说与史传的血缘关系 124

一 古代小说的史传渊源 124

二 古小说对史传的依附与疏离 133

三 唐人小说中的史传因子 142

第二节 宋代史官文化精神 149

一 完备的修史机构和制度 150

二 量多质优的史学著作 153

(一)欧阳修《新五代史》、《新唐书》 153

(二)司马光《资治通鉴》 154

(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56

(四)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57

(五)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158

(六)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58

(七)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59

(八)郑樵《通志》 160

三 史学思想和史学自觉意识 161

(一)以史为鉴的鉴戒论 162

(二)维护纲常伦理 165

(三)重人事,轻天命 169

第三节 史官文化精神与宋人小说观念 171

一 补史意识和实录精神 172

二 鉴戒意识和批判精神 184

三 评价尺度和研究方法 189

第四节 史官文化精神与宋代文言小说创作 197

一 题材取向 198

(一)历史题材 198

(二)轶事题材 201

二 叙事的“史笔” 208

(一)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209

(二)“篇末垂诫”的议论模式 213

(三)简约、客观的叙事风格 218

第五节 小结 222

第四章 宋代文言小说的通俗化 224

第一节 宋代文言小说通俗化的成因 224

一 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225

(一)公私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225

(二)印刷刻书业的发展 229

二 “市人”阶层的兴起和白话小说的形成 233

三 文言小说创作和接受群体的扩大 243

第二节 宋代文言小说中的市井社会 250

一 商人和商业活动 250

二 开放的婚恋形态 257

三 市井化的文人形象 264

第三节 宋代文言小说体制的新变 268

一 语言的通俗化 269

二 标题的格式化 280

三 叙事方式的多样化 288

第四节 宋代文言小说反映的市人心态 298

一 对金钱的热切渴求 299

二 对艳情的浓厚兴趣 305

三 猎奇的审美心理 312

第五节 小结 318

结语 320

主要参考文献 327

后记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