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梁冰 1
戏剧与游戏及做梦 7
听得见的心里话 10
人物内心的“意识流” 13
内在世界的歌舞化 15
抽象的艺术形象 16
毕加索画牛的启迪 18
大象的牙齿翘上天 20
“摹仿”与“传神” 22
戏曲艺术的“造型美” 26
戏曲人物的“塑形美” 29
戏曲舞台的“抽象美” 33
戏曲时空的美学特征 36
“一桌二椅”的实质 38
唐突了杨延昭 40
打戏要有胡椒面 42
悲与喜的交融 44
表演程式与基本功夫 46
两种戏剧观的选择 48
戏,本来就是“假”的 52
地方戏与民俗学 54
地方戏与多样化 56
地方戏唱词的本色美 58
且说表演特技 61
挂起来的人物 63
浅说“大团圆” 65
略谈《秦香莲》的衍变 67
贾宝玉与陈白露 69
千回百转见奇峰 71
京剧的“丑”戏 73
戏曲的锣鼓 75
为什么科班出人才? 81
痴迷常能出奇才 84
戏曲人才的再设计 87
“草台班”中出英才 89
身旁处处有能人 91
期望慧眼识真才 93
艺术家热情扶新秀 94
扶植青年的杨小楼 95
说“悟” 98
马锦、颜容及其他 100
吴昌硕点戏 102
梅兰芳改腔 104
停车·奔丧·记谱 106
拒演“霸王”的佳话 109
“连摔七个跟头”的教训 111
盲、哑、聋的艺术家 112
隔行何曾如隔山? 114
当年“班底” 115
地方戏演员的气质 118
“匠”与“家” 121
技与艺 122
机遇与勤奋 124
扬长避短与险中求胜 126
英语《凤还巢》引起的遐想 127
提高“艺人文化”品位 130
“演员中心”与综合治理 132
文人与戏曲 133
关汉卿与“杨补丁” 135
戏曲作家的现状结构 137
编演携手传佳作 138
翁偶虹先生的感慨 140
漫话戏曲导演人才 142
戏曲舞美的奋起 145
“管家婆”与“外交家” 147
扶助戏曲的热心人 148
改变戏曲队伍的知识结构 150
“戏”与“剧”的取舍 155
“娱乐戏”与娱乐功能 157
刘姥姥吃茄鲞的联想 161
《四五花洞》及其它 165
蜘蛛精说英语 166
愉悦有趣才引人 168
“新奇可喜”有活力 170
“叫好”与“叫座” 172
“移植”与惰性 173
“梅兰芳体系”与“海派”因素 175
程式化与创新 177
“抽象化”与新程式 179
现代戏与舞蹈美 181
现代戏曲的时空观 183
当代意识与急功近利 186
情感与冲突 189
歌舞与故事 192
“情节结构”与“情绪结构” 197
戏曲节奏与生活节奏 199
狐狸离群与演员搭班 203
荒诞与创新 204
“乱弹”与“杂交” 207
搞点“半荤半素” 209
淮、扬可以合流 212
马连良改革的启示 216
话说“兰陵剧坊” 218
“清光一片照姑苏等处” 220
申公豹的后裔 222
观众也要从小抓起 224
传统戏曲中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 226
《大劈棺》面面观 228
周瑜·唐寅·蔡伯喈 229
冤枉了曹孟德 231
替西宫娘娘们叫屈 233
后记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