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变革 4
第一节 土地改革前土地占有及经营 4
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 4
地主占有土地的手段 4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 5
私营农场 6
第二节 土地改革 10
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八字运动) 10
土改分田 11
土改复查 13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13
互助组 13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4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4
巩社 15
第四节“大跃进”、人民公社和三年困难时期 17
“大跃进” 17
人民公社 18
三年困难时期 19
第五节 体制下放和整风整社 20
第六节“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 22
第七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
第二章 番禺农业自然资源 28
第一节 土地资源和利用 28
耕地面积和围垦情况 28
土壤普查 29
土壤普查成果应用 30
第二节 水资源和农田水利建设 36
建国前农田水利综述 37
建国后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37
第三节 气候资源和利用 38
第三章 水稻 40
第一节 水稻生产的历史 40
第二节 水稻生产发展综述 40
水稻生产第一个发展时期 41
水稻生产出现第一次倒退 41
水稻生产第二个发展时期 41
水稻生产第二次倒退 42
水稻生产发展的新时期 42
第三节 水稻耕作制度 43
挣稿制 44
翻耕制 45
单造制 45
挣稿改翻耕(双季间作稻改双季连作稻) 46
单造改双造 46
各种形式的一年三熟制 46
水稻与甘蔗、香蕉、水草的轮作制 48
第四节 改进栽培技术 48
培育壮秧 48
挣稿增产技术 49
小科密植 52
学习潮汕经验 52
翻秋栽培 53
水稻低群体高产栽培法和开展粮食创高产运动 53
吨谷村和水稻规范化栽培 54
第五节 水稻品种 55
品种更新和引进 55
品种选育 60
第六节 肥料来源和使用 69
农家肥 69
绿肥 71
化学肥料 75
施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77
汤圆肥、包秧头肥、蘸秧根、插稻边肥、根外追肥 79
附录:番禺县驻广州肥料办公室 79
第七节 植保工作 81
水稻主要病虫害 81
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和原因 83
病虫害防治 84
植物检疫 87
农田化学除草应用和发展 88
农田鼠害的防治 89
第四章 甘蔗 91
第一节 甘蔗生产有利条件和历史概况 91
甘蔗生产的有利条件 91
建国前甘蔗生产和制糖业概况 91
第二节 建国后甘蔗生产的发展 92
甘蔗生产的成就 92
甘蔗生产的发展 93
发展甘蔗生产的主要经济政策 94
第三节 甘蔗品种 97
品种引进和更新 97
早、中、晚熟品种布局与亩产构成因素 98
第四节 甘蔗栽培方式 99
春植蔗 99
冬植蔗 100
秋植蔗 100
夏植蔗 100
宿根蔗 100
甘蔗轮作 101
蔗田间、套种作物 101
甘蔗育苗移栽 102
甘蔗塑料薄膜复盖栽培 103
第五节 甘蔗高产栽培经验 103
及早规划蔗田,实行连片种植 103
搭配早、中、晚熟甘蔗良种 104
塑料薄膜复盖育苗移栽 104
早管理,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 104
降低地下水位为中心的用水管理 104
合理施肥 105
甘蔗防倒伏 107
第六节 甘蔗病虫害 107
主要病虫害 107
病虫害的防治 109
鼠害 110
草害 111
第七节 甘蔗创高产活动 111
第八节 甘蔗生产技术的成果 112
推广甘蔗育苗移栽技术 112
广东围田和岗地蔗区氮、磷、钾合理配施技术 112
甘蔗条螟性诱剂的发现、合成及应用于测报研究 113
应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甘蔗条螟的研究 113
番禺县甘蔗综合丰产技术 113
第五章 蔬菜和其他作物 116
第一节 蔬菜 116
蔬菜生产情况 116
县内种植蔬菜的种类 117
蔬菜栽培技术 121
第二节 小麦 122
生产历史和情况 122
品种 123
栽培管理 123
第三节 薯类 125
甘薯 125
木薯 126
第四节 豆类、玉米、粟类 126
大豆及其他豆类 126
玉米 127
粟类(狗尾粟、鸡爪粟、鸭脚粟)高粱 128
第五节 油料作物 128
花生 128
油菜 130
其他油料作物 131
第六节麻、棉纤维作物 131
黄麻、红麻 131
棉花 132
第七节 土特产及药材生产 133
土特产 133
药材生产 137
第六章 水果 139
第一节 水果生产概况 139
第二节 主要水果栽培历史和生产情况 140
柑桔 140
荔枝 141
香蕉 141
果蔗 143
凤眼果 143
番木瓜 144
西瓜 144
乌榄 145
其他水果 145
新引进的水果 146
第三节 开展水果科学研究及推广应用 146
番禺县林园科学研究所 146
建立良种柑橙苗圃及开展柑橙丰产试验 147
推广种植无籽西瓜 147
第七章 农具的改进 149
第一节 传统的农具 149
第二节 农具改进和使用 149
第八章 农村经济 152
第一节 农村经济的发展 152
第二节 全县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农民对国家的贡献 153
第三节 国家和地方财政对农业生产的投资 154
第四节 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154
第九章 农业技术推广 159
第一节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159
第二节 四级农业科学研究网 160
第三节 技术培训 161
第四节 农业技术改革成就 161
双季稻间作改连作(即挣稿改翻耕) 161
推广小科密植 162
一年三熟制 162
稻稈回田 162
水旱轮作 162
“三改一推”培育壮秧 162
水稻品种矮稈良种化 163
塑料薄膜育秧 163
稻田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163
碳酸氢铵深层施肥 163
水稻翻秋栽培 163
晚稻本地翻春 164
推广应用磷、钾肥 164
推广“氮素调控”施肥新技术 164
发展优质谷 164
杂交水稻 165
推广旱坡地花生“五改革”技术 165
甘蔗间套种作物 165
纹枯病综合防治 165
粮食创高产活动 166
附:番禺县1979—1991年农业科技成果获奖项目表 166
第十章 农业管理机构 169
第一节 建国前农业行政机构 169
第二节 建国后农业行政机构 169
县农业委员会 169
县农业局 170
第三节 群众团体组织 172
番禺县农民协会 172
番禺县农学会 173
附:建国后劳模、先进个人表 180
第十一章 农业事业机构 182
第一节 番禺县良种繁殖场 182
概况 182
机构沿革 182
基本建设 182
农、工、贸综合发展 183
水稻良种繁育推广 183
第二节 番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85
概况 185
机构沿革 186
基本建设 186
生产和经营 186
科研工作 187
第三节 东风农场 188
概况 188
机构沿革 189
基本建设 189
生产及经营情况 189
第四节 庙贝农场 190
概况 190
机构沿革 190
基本建设 191
生产及经营 191
莲花山干部农场 192
珠江甘蔗试验场 192
沙湾干部农场 193
番禺县工商界为社会主义服务农场 193
第五节 番禺县农业技术学校 194
概况 194
机构沿革 194
办校经费 195
办学效果 195
番禺县农学院 196
番禺县劳动大学 197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番禺县分校 197
第六节 番禺县种子公司 198
概况 198
机构沿革 198
基本建设 198
经营情况 199
第七节 番禺县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和番禺县土肥站 200
农业大事记 201
编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