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编 诗学比较篇 9
中西戏剧情节论之比较(张晓军) 9
“言意之辩”与“维特根斯坦难题”——兼论“言意之辩”的美学意义(李茂增) 23
现实主义在20世纪的启示(李迎丰) 38
中西文学差异根源初探(潘伟军) 52
比较文学视角中的王元化(曹东) 62
第二编 文学与文化篇 71
中西方战争审美观念的碰撞——重论《红高粱》在中国军事文学史上的意义(李茂增) 71
福克纳与莫言:故乡神话的构建与阐释(李迎丰) 84
《三国演义》与隐逸文化(张晓军) 97
隐逸对中国文化的调适作用(张晓军) 108
苏轼与禅宗(薛亚康) 120
古代朝鲜的佛教与文学(刘广铭) 133
第三编 作家与文本篇 145
比较《百年孤独》与《白鹿原》的文化态度(李迎丰) 145
《我是猫》与《故事新编》之比较(陈改玲) 157
《西厢记》的结构主义解读(詹庆生) 172
《白鹿原》的空间设计与意义追寻(李迎丰) 192
唯美主义与叶灵凤的小说创作(张高杰) 205
第四编 翻译与传播篇 219
五四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的“互动”关系(陈改玲) 219
20世纪域外诗歌翻译(潘伟军) 237
台湾和日本的《沧浪诗话》研究概说(曹东) 255
普希金与中国诗人(杨志学) 262
庞迪我及其“适应”策略:一个文化交流的典型个案(温华李茂增) 272
后记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