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程文化与生物课程 1
第一节 课程文化、课程论和生物课程改革 1
一 文化和教育 2
二 课程和人的文化素质培养 4
三 课程论和生物课程改革 8
第二节 从文化视角看生物课程的发展 16
一 生命科学的发展 16
二 人类文化史上的生物学革命 19
三 生物课程的发展 24
第三节 生物课程价值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31
一 生物课程的教育价值 31
二 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33
三 对生物科学素养的理解 37
第二章 我国中学生命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3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教育 39
一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技术 39
二 中国古代的生命科学教育 43
第二节 近代中学生物课程的设置 44
一 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开设的科学课程 44
二 维新派与生物学教育 46
三 近代教育制度建立时的博物课程 47
四 1922年新学制中的生物课程 48
一 建国初期的中学生物课程 51
第三节 建国后的中学生物课程 51
二 1963年至20世纪末的中学生物课程 54
三 建国后50年生物课程的回顾 58
第四节 传统生物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分析 60
一 以生物类群和人体生理卫生的知识构建初中生物课程体系 60
二 以生物基本特征的知识为主线构建高中生物课程体系 65
第三章 20世纪我国中学生物课程的改革探索 70
第一节 对学科中心课程的批判和STS课程的试验 70
一 学科中心课程的得失 70
二 对学科中心课程的批判 71
三 STS课程的试验 72
第二节 综合科学课程中的生物学教育 75
一 1922年新学制的初中自然科 76
二 20世纪后半期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80
三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理科课程 82
第三节 美国BSCS高中生物教材的引进 84
一 美国高中生物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84
二 香港对BSCS黄皮本的引进和改编 86
三 北京市引进BSCS绿皮本的实验 88
第四节 2000年高中生物大纲修订中的新思想 93
一 从学生认识发展角度考虑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体系 94
二 加强实践活动和培养探究能力 96
三 改进生物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97
第四章 生物课程与基本科学素养培养 99
第一节 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100
一 什么是科学知识 100
二 生物科学知识的类型 100
三 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107
第二节 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 109
一 科学问题 109
二 科学方法 114
三 科学过程 123
第三节 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 132
一 对科学的理解 132
二 对技术的理解 138
三 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 142
第五章 生物课程与思维素质教育 150
第一节 生物课程要关注学生思维素质的提高 150
一 思维素质和思维方式 150
二 生物课程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153
三 关注生物学科思想的发展,提高思维素质 156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思维教育 158
一 科学抽象思维 158
二 科学形象思维 164
三 科学直觉思维和灵感 168
一 哲学对思维素质提高的价值 170
第三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哲学教育 170
二 本体论上的二元对立和系统思想 171
三 认识论上的反映论和个人意义建构 173
四 方法论上的“实践—认识”和“假设—检验” 174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中的自然哲学教育 175
一 自然哲学的产生和作用 175
二 生命的本质 175
三 生物的价值 178
四 生物界的发展 179
第五节 生物课程中的技术哲学教育 182
一 技术方法和技术哲学 182
二 生物技术的性质、结构和价值 187
三 技术发展的规律 189
四 技术方法论的一般原理 192
第六章 生物课程与实践能力培养 198
第一节 生物课程与科学实践能力培养 198
一 观察能力 198
二 实验能力 201
三 科学调查能力 208
四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实践活动 212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与生命教育 214
一 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214
二 卫生保健能力培养 216
三 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219
四 安全防范能力培养 221
五 环境适应能力培养 222
第三节 生物课程与信息能力的培养 223
一 信息 223
二 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223
三 生物课程中的信息能力培养 224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与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229
一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素养的培养 229
二 科学课程中的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 230
三 生物课程中的生计教育 233
第五节 生物课程与创造发明能力培养 238
一 创造性和创造力 238
二 生物科学技术中的创造原理和方法 240
三 仿生学的创新价值 243
第七章 生物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 245
第一节 追求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45
一 关于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245
二 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 247
三 关注生物学科思想发展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250
一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 251
第二节 生物课程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 251
二 价值观的教育 254
三 科学精神的教育 257
第三节 增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时代性 260
一 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 260
二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62
三 科学历史观的培养 264
四 关于无神论教育 269
第四节 生物课程中的美育 271
一 美和审美 271
二 生物课程中美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形态 272
三 生命美感及其心理结构的形成 274
四 生物学教育中的审美活动 276
第八章 面向21世纪的生物课程改革 279
第一节 生物课程标准的制订 279
一 世纪之交课程改革对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 279
二 国际上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启示 281
三 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的制订 291
第二节 《初中生物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分析 297
一 《初中生物标准》的突出特点 297
二 《初中生物标准》的内容体系 298
三 对“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的说明 299
四 内容体系的特点是关注学科思想和方法现代化 302
一 《初中科学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 303
第三节 《初中科学标准》生命科学领域的设计 303
二 《初中科学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 304
三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思路 306
四 综合科学课程的特有教育价值 308
第四节 《高中生物标准》的内容和结构分析 310
一 《高中生物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 310
二 “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分析 314
三 “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分析 317
四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分析 319
五 “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的分析 322
六 “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的分析 327
七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的分析 332
第九章 生物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337
第一节 建国后生物课程目标的发展 337
一 从教学目的要求到课程目标 337
二 课程目标的发展 340
三 对课程内容目标的认识 349
第二节 教科书的编写和评价 354
一 教科书的功能 354
二 教科书的目标 356
三 教科书的结构 360
四 教科书的评价 367
一 教学实施中的教学目标 369
第三节 生物课程的教学实施 369
二 教学方式的变革 372
三 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378
第四节 生物课程的评价 383
一 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价 383
二 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评价 385
三 课堂教学评价 387
四 学业评价的改革 389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生物课程 391
第一节 如何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391
一 国家发展战略 392
二 经济发展模式 393
三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 394
四 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97
第二节 如何面对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 399
一 现代生物科学带来的新兴科学认识模式 399
二 现代生物科技的产业化前景 401
三 对生物科学思维方式的认识 403
第三节 如何面对先进文化建设 406
一 对科技文化的认识 406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407
三 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09
主要参考文献 413